《分类草药性》
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
植物形态详"栀子"条。
①《分类草药性》:"苦。
"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
清热,凉血,解毒。
治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①《分类草药性》:"治妇女气血不和。
"
②《广西中药志》:"治牙痛。
"
③《四川中药志》:"开心窍,解心热,通小便。
治黄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
"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捣敷。
①治黄疸:山栀根一至二两。
煮瘦肉食。
②治感冒高热:山栀子根二两,山麻仔根一两,鸭脚树二层皮二两,红花痴头婆根一两,煎服;或加酒少许服。
③治鼻流血:山栀根-两,茅根三钱,柏子叶五钱,茅利红五钱。
水煎服。
孕妇忌服。
④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
⑤治米汤样尿:黄栀子根一两,绵毛旋覆花根一两。
加水同瘦猪肉炖服;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黄栀子根煎服,每日1次。
剂量:2岁以下5钱,3~4岁8钱,5~7岁1两,8~10岁1.5两,11~15岁2两,16岁以上3两。
治疗30例,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症状好转或消失,食欲转佳,腹部胀痛明显改善,呕吐便泄逐渐减轻,体温下降;平均在2~3天内巩膜黄染开始消退。
尿胆红质或尿胆元呈阳性者大都在5~10天转为阴性。
脑絮、麝浊及黄疸指数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