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蜕草
豆科野苜蓿Melilotus indicus All.,以全草入药。
陕西、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山西、湖北、贵州。
甘,平。
清热解毒,敛阴止汗。
主治虚汗:根2两炖肉吃或水煎服。
皮肤瘙痒:全草2两,煎水洗患处。
镰荚苜蓿、豆豆苗,连花生。
《内蒙古中草药》
为豆科植物黄花苜蓿的全草。
夏、秋采收,晒干。
生于草原或丘陵间低地以及沟边。
分布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茎直立或匍匐,稍有毛,多分枝。
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齿;托叶大,尖而长。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0朵;花梗长于叶柄;花冠蝶形,黄色,比萼长2倍。
荚果扁,矩形,弯曲成半月形,光滑,长1.5~2厘米,成熟时褐色。
种子5~10粒。
花期8月中旬。
含中性和酸性皂甙。
花主含叶黄素酯。
甘微苦,平。
宽中下气,健脾补虚,利尿。
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浮肿。
内服:煎汤,3~5钱;研末1~1.5钱。
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一钱。
研末冲服,一日二次。
镰荚苜蓿、豆豆苗。
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黄花苜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dicago falcat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备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100m的山坡林下、草原、丘陵、沟及低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藏等地。
黄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
根粗壮,木质化。
茎斜升或平卧,长30-60cm,分枝多,被短柔毛。
三出复叶;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6mm,下部与叶柄合生;小叶倒披针形,条状倒披针形,稀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cm,宽3-5mm,先端圆钝或微凹,具小刺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锯齿,下部全缘,上面近无毛,下面被长柔毛。
总状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通常有花5-20朵,总花梗长,超出叶;花萼钟状,密被柔毛,萼齿狭三角形;花黄色,长6-9mm,旗瓣倒卵形,翼辩比旗瓣短,耳较长,龙骨辩与翼瓣近等长,具短耳及爪;雄蕊10,二体;子房宽条形,稍弯曲或近直立,花柱弯曲,柱头头状。
荚果稍扁,镰刀形,稀近于直,长7-12mm,被伏毛。
种子2-3颗。
花期7-8月,果期8-9月。
全草含皂甙,叶黄素酯,叶黄素50%-52%,叶黄素-5,6-环氧化物,菊黄质9%-10%,毛茛黄质7%-8%,小麦黄素-5-O-葡萄糖甙,小麦黄素-5-二-O-葡萄糖甙,小麦黄素-5,7-二葡萄糖甙。
并含有维生素B1;和 B2,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
此外,尚含有微量元素锰,铁,锌,铜。
花含有β-胡萝卜素,δ-胡萝卜素,羟基-a-胡萝卜素,新黄质,异堇黄质和毛茛黄质。
种子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
脾;胃;膀胱经
甘;微苦;平
健脾补虚;利尿退黄;舒筋活络。
主脾虚腹胀;消化不良;浮肿;黄疸;风湿痹痛
内服:煎汤,9-15g;研末,3-4.5g。
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一钱。
研末冲服,一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