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仁、大李仁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Prunus humilis Bunge.、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或长柄扁桃Prunus pedunculata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二种习称“小李仁”,后一种习称“大李仁”。
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干燥。
小李仁:呈卵形,长5~8mm,直径3~5mm。
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
尖端一侧有线形种脐,圆端中央有深色合点,自合点处向上具多条纵向维管束脉纹。
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
气微,味微苦。
大李仁:长6~10mm,直径5~7mm,表面黄棕色。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除去杂质。
用时捣碎。
取本品粉末0.5g,置具塞试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混合。
试管中悬挂一条三硝基苯酚试纸,塞紧,将试管置40~50℃水浴中,10分钟后试纸条由黄色变为红色。
归脾、大肠、小肠经。
辛、苦、甘,平。
孕妇慎用。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6~9g。
用于肠燥便秘。
常配合火麻仁、瓜蒌仁同用。
对水肿腹满、二便不利者,常用以配生苡仁、冬瓜皮等同用。
郁子,郁里仁,李仁肉。
《本经》
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核,再去壳,取出种仁。
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①郁李,又名:英梅,爵李,白橡,雀李、车下李,山李、爵梅,样藜,千金藤,秧李、穿心梅,侧李。
落叶灌木,高1~1.5米。
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条纹;幼枝黄棕色,光滑。
叶互生;叶柄长2~3毫米,被短柔毛;托叶2枚,线形,呈篦状分裂,早落;叶片通常为长卵形或卵圆形,罕为卵状披针形,长5~6厘米,宽2.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不整齐之重锯齿,背面沿主脉具短柔毛。
花先叶开放,2~3朵簇生;花梗长2~5毫米,有棱,散生白色短柔毛,基部为数枚茶褐色的鳞片包围,鳞片长圆形,密被锈色绒毛,有细齿;花萼5,基部成浅萼筒,先端锐尖,边缘疏生乳突状锯齿,网脉明显;花瓣5,浅红色或近白色,具浅褐色网纹,斜长圆形,边缘疏生浅齿;雄蕊多数,花药圆形或略呈方形,花丝不等长;雌蕊1,子房长圆形,1室,花柱被柔毛。
核果近圆球形,暗红色。
花期5月。
果期6月。
生长在向阳山坡、路旁或小灌木丛中。
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欧李,又名:酸丁,乌拉柰、欧梨。
落叶灌木,高1~1.5米。
多分枝,小枝被柔毛。
叶互生;叶柄长约2毫米;叶片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浅细锯齿,两面均光滑,间或在叶背面沿主脉散生短柔毛。
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或2朵并生;花梗长6~8毫米,光滑;花萼5;花瓣5,白色或稍近粉红色,上具较深的同色网纹,长倒卵形至倒卵形;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至宽线形,花丝不等长;雌蕊1,子房1室,花柱无毛。
核果球形。
成熟时鲜红色,有光泽。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上。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③长梗郁李
形态与郁李相似,主要不同点为花梗较长,长达1.5厘米以上。
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
干燥的成热种子,略呈长卵形,长5~7毫米,中部直径3~5毫米。
表面黄白色、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基部向上,具纵向脉纹。
顶端锐尖,基部钝曲,中间有圆脐。
种皮薄,易剥落,种仁两瓣,白色,带油性。
气微,味微苦。
以颗粒饱满、淡黄白色、整齐不碎、不出油、无核壳者为佳。
郁李种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质、纤维素、淀粉、油酸。
又含皂甙0.96%及植物甾醇、维生素B1,茎皮含鞣质6.3%、纤维素24.94%。
叶含维生素C-7.30毫克%。
欧李果实含果糖5.2%。
截形榆叶梅含氢氰酸,花含维生素C-125.7毫克%。
筛去泥屑,淘净,拣净杂质和碎壳,晒干,用时捣碎。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先汤浸,然,削上尖,去皮令净,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
入脾、大小肠经。
①张元素:"入脾经气分。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阳经。
"
④《本草新编》:"入肝、胆二经。
"
辛苦甘,平。
①《本经》:"味酸,平。
"
②《别录》:"无毒。
"
③《药性论》:"味苦辛。
"
④《蜀本草》:"甘酸。
"
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
"
②《得配本草》:"大便不实者禁用。
"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①《本经》:"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
②《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
③《食疗本草》:"破癖气,下四肢水。
"
④《日华子本草》:"通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
"
⑤《珍珠囊》:"破血润燥。
"
⑥李杲:"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
"
⑦《本草再新》:"行水下气,破血消肿,通关节,治眼长翳。
"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①治风热气秘:郁李仁、陈橘皮、京三棱【炮制】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
每服三钱匕,空心煎熟水调下。
②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涩:郁李仁、朴硝各一两,当归、生干地黄各二两。
上四味,将二味粗捣筛,与别研者二味和匀。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通更服。
③治肿满小便不利:陈皮、郁李仁、槟榔,茯苓、白术各一两,甘遂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
④治脚气肿满喘促,大小便涩:郁李仁半两,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汁一蚬壳。
上先煮粥临欲熟,入三味搅令匀,更煮令熟,空心食之。
⑤治水肿胸满气急:郁李仁、桑根白皮,赤小豆各三两,陈橘皮二两,紫苏一两半,茅根四两。
上六味,粗捣筛。
每服五钱匕,水三盎,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⑥治血分、气血壅涩,腹胁胀闷,四肢浮肿,坐卧气促:郁李仁、牵牛子各一两,槟榔、干地黄各三分,桂、木香、青橘皮、延胡索各半两。
上为细末,食前温酒调下二钱。
⑦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烂嚼,以新汲水下之,饮温汤尤妙;须臾痛止,却煎薄荷盐汤热呷之。
⑧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两。
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同煮热,放温顿服之。
⑨治血汗:郁李仁研细,每服一钱匕,研鹅梨汁调下。
①《纲目》:"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
按《宋史·钱乙传》云,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目则能瞑矣。
此盖得肯綮之妙者也。
"
②《本草经疏》:"郁李仁,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脾虚而湿热客之,则小肠不利,水气泛溢于面目四肢,辛苦能润热结,降下善导癃闭,小便利则水气悉从之而出矣。
""郁李仁,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爆结,利周身水气,然而下后多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
"
③《本革新编》:"郁李仁,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
又入肺,止鼻渊之流涕。
消浮肿,利小便,通关格,破血润燥,又其余技。
虽非常施之品,实为解急之需。
关膈之症,最难开关,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达上下,不可不备也。
"
④《木草求真》:"郁李仁,世人多合胡麻同用,以为润燥通便之需,然胡麻功止润燥、暖中、活血,非若郁仁性润,其味辛甘与苦,而能人脾下气,行水破血之剂也。
故凡水肿癃急便闭,关格不通,得此体润则滑,味辛则散,味苦则降,与胡麻实异,而又可以相须为用。
"
上述品种,商品习称"小李仁"。
另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等少数地区,还产一种"大李仁",亦作郁李仁使用。
大李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樱桃或截形榆叶梅干燥的成熟种子,外形较大,长径6~10毫米,短径5~7毫米,表面黄棕色,余与小李仁同。
郁子、郁里仁、李仁肉、郁李、英梅、爵李、白棣、雀李、车下李、山李、爵梅、样藜、千金藤、秧李、穿心梅、侧李、欧李、酸丁、乌拉柰、欧梨。
出自《神农本草经》.。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榆叶梅、长梗扁桃等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asus japonicaLois[Prunus japonica Thunb.]2.Cerasus humilisSok.[Prunus humilis Bge.]3.Amygdalus trilobaRicder[Prunus triloba Lindl.]4.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Prunus pedunculataMaxin.]
采收和储藏:5月中旬至6月初当果实呈鲜红色后采收。
生态环境:1.郁李生长在向阳山坡、路旁或小灌木丛中。
2.欧李生于海拔100-1800m的向阳山坡沙地,山地灌丛中或庭园栽培。
3.生于山坡、沟旁灌木林中或林缘。
4.生于向阳坡地及草原。
资源分布:1.郁李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浙江等地。
2.欧李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3.榆叶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4.分布于内蒙古、宁夏。
1.郁李,落叶灌木,高1-1.5m。
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条纹;幼枝黄棕色,光滑。
叶互生;叶柄长2-3mm,被短柔毛;托叶2枚,线形,早落;叶片通常为长卵形或卵圆形,稀为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缺刻状尖锐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无毛或有稀疏柔毛。
花先叶开放或花叶同开,1-3朵簇生,花梗长5-10mm,有棱;萼筒陀螺形,长宽近相等,无毛,萼片椭圆形;雄蕊约1cm;核表面光滑。
花期5月,果期7-8月。
2.欧李,落叶灌木,高0.4-1.5m。
小枝灰褐色或棕色,被短柔毛。
叶互生;叶柄长2-4mm,无毛或被疏稀柔毛;托叶线形,长5-6mm,边缘有腺体;叶片倒卵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2.5-5cm,宽1-2cm,中部以上最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单细锯齿或重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被稀疏柔毛。
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或2-3朵簇生;花梗长5-10mm,被疏稀短柔毛;萼筒长宽相等,外面被稀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圆形,先端急尖或圆钝;花瓣白色或粉红色,长圆形或倒卵形;雄蕊30-50;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无毛。
核果成熟后近球形,红色或紫红色,直径1.5-1.8cm;核表面除背部两侧外无梭纹。
花期4-5月。
果期6-10月。
3.榆叶梅 落叶灌木,稀小乔木,高2-3m。
幼枝无毛或微被短柔毛。
叶互生;叶柄长5-10mm,被短柔毛;叶片宽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6cm,宽1.5-3cm,先端短渐尖,常3裂,基部宽楔形,上面被疏柔毛或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边缘具粗锯齿或重锯齿。
花1-2朵,腋生,先于叶开放,直径2-3cm;花梗长4-8mm;萼筒宽钟形,无毛或幼时微被毛;萼片5,卵形,长6-10mm先端圆钝,有时微凹;雄蕊25-30,短于花瓣;子房密被短柔毛,花柱稍长于雄蕊。
果实近球形,直径1-1.8cm,先端具小尖头,红色,外被短柔毛;果肉薄,成熟时开裂;核近球形,具厚硬壳,两侧几不压扁,先端圆钝,表面具不整齐的网纹。
花期4-5月,果期5-7月。
4.长梗扁桃 本种与上种形态相似,但灌木较矮小,高仅1-2m;叶片先端常不分裂,边缘具不整齐粗锯齿;核宽卵形,先端具小突尖头,表面平滑或稍有皱纹。
花期5月,果期7-8月。
1.生物学特性 性喜光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在冬季-15℃下能自然越冬;夏季40℃时,若水分充足,也有安全度过高温。
耐旱,喜湿润,忌涝。
对土壤适应性较强,砂质壤土、粘质、黄土均可,因吸收根系分布较浅,故以保水保肥力较强的粘质壤土为佳。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春播在2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秋播在9月至12月中旬。
以秋播为好,播后,可借助冬季低温,使核壳破裂,利于发芽,并减少层积手续。
播种时,在整好的苗床上,按15cm开沟,深4-5cm,每隔5cm点播1粒种子,播种量每1hm2 75-150kg,播后覆盖细土,厚为种子直径的3-4倍,保持土壤湿润。
苗高6cm时,按行距15cm,株距10cm间苗。
当年冬前或翌年春皆可移栽。
分株繁殖:掘取母株,于春季将根蘖分开,每一株可分苗3-5株,然后按行距1.2m、株距1m开穴栽种,栽后填土、压实、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幼草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并在5月中旬、7月上旬和9月下旬,在中耕后施用稀薄烘水1次。
成年树在生长周期中,中耕除草2次,分别在5月下旬和11月进行,中耕除草宜浅不宜深,以免损伤土壤表层的吸收根系,每年在花芽将萌芽时、采果后、落叶各追施1次人粪尿或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缩叶病,防治须以波美5度石硫合剂在萌芽展叶前喷施1次,秋季落叶后喷30-50倍硫酸铜液1次,翌年早春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1次,喷药后,如仍有少数病叶出现,应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虫害有梨小食心虫为害。
防治应及时修剪受害虫梢,去除落地虫果。
此外,在建立郁李园时,应可能远离桃、李、梨等果园。
性状鉴别 1.郁李仁 种子卵形或圆球形,长约7mm,直径约5mm。
种皮淡黄白色至浅棕色。
先端尖,基部钝圆。
尖端处有一线形种脐,合点处深棕色,直径约1mm,自合处散出多条棕色维管束脉纹。
种脊明显。
种皮薄,温水浸泡后,种皮脱落,内面贴有白色半透明的残余胚乳;子叶2片,乳白色,富油质。
气微,味微苦。
2.欧李仁 种子卵形至长卵形,少数圆球形,长6-7mm,直径3-4mm。
种皮黄棕色。
合点深棕色,直径约0.7mm。
.3.榆叶梅仁 种子圆锥形,长7-8mm,直径约6mm。
种皮红棕色,具皱纹。
合点深棕色,直径约2mm。
4.长梗扁桃形 种子圆锥形,长8-9mm,直径约6mm。
种皮红棕色,具皱纹。
合点深棕色,直径约2mm。
显微鉴定 1.郁李仁 种皮表面观:种子中部种皮表皮细胞圆形、长多角形、椭圆形直径54-137μm,具细胞间隙;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3个相连,类圆形、长圆形,直径32-98μm,侧壁边缘略呈波浪状弯曲,均匀增厚,约5.5μm,侧壁孔沟较稀疏,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底壁纹孔不明显。
近尖端处石细胞排列较紧密,椭圆形、类圆形、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25-51μm,侧壁厚6-16μm,孔沟较密,有的可见纹孔。
合点处表皮细胞多角形,直径18-31μm;石细胞较小,单个散在或2-6个聚集,多角形、类圆形,直径12-41μm,侧壁厚约5.5μm,孔沟明显,胞腔类多角形、椭圆形。
种子中部横切面:内胚乳细胞约11层。
2.欧李仁 种皮表面观:种子中部种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椭圆形,直径44-138μm,细胞间隙细小;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4个相连,椭圆形、圆形、长卵圆形,长28-100μm,宽30-57μm,焦距上调可见到石细胞上部形成环状圈,层纹明显,焦距下调,可见侧壁,厚4-8μm,孔沟较稀疏,分布不均匀,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底壁近无纹。
近尖端处石细胞排列较紧密,多角形、类多角形、类圆形、类长圆形、类三角形,有的一端狭尖,长38-62μm,宽31-49μm,侧壁厚7-13μm,孔沟较密,有的可见纹孔。
合点处表皮细胞较小,多角形,直径18-31μm;石细胞较小,单个散在或2-4个聚集,分布均匀,多角形、类圆形,直径20-35μm,侧壁厚5-7μm,孔沟多不明显,纹孔近无,有的胞腔较小,圆形、椭圆形。
种子中部及尖端处种皮薄壁细胞中多含草酸钙簇晶。
3.榆叶梅仁 种皮表面观:种子中部种皮细胞长多角形、长圆形,直径44-117μm,具细胞间隙,较小;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8个相连,有的多至25个,圆形、椭圆形,长57-94μm,宽31-63μm,侧壁厚3-7μm,孔沟较密,较宽,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底壁纹孔较少。
近顺端处石细胞多个相连,类长方形、多角形、长椭圆形、三角形,长至57μm,宽至25μm,侧壁厚4-12μm,孔沟较稀疏,种皮薄壁细胞中偶见草酸钙簇晶。
合点处表皮细胞较大,类多角形,直径至51μm;石细胞,单个或2-6个相连,排列较疏松,类多角形、类圆形,直径11-44μm,侧壁厚约6μm,孔沟明显。
4.长柄扁桃仁 种子中部表皮石细胞类圆形、长圆形,直径50-125μm,具细胞间隙;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6个相连,圆形、长圆形,直径31-68μm,侧壁厚约7μm,孔沟较细密,形成整齐的齿状壁,底壁纹孔较少。
近尖端处石细胞排列较紧密,类长方形、椭圆形、类圆形、类三角形,长32-75μm,宽25-50μm,侧壁均匀增厚,约10μm,孔沟深而密,成整齐的齿状缺刻。
合点处表皮细胞较大,类长方形、类圆形,长31-65μm,宽约31μm,石细胞2-8个相连,排列较疏松,类圆形,直径18-38μm,侧壁厚约8μm,孔沟明显,胞腔较小,多角形、圆形。
种子中部及尖端处种皮薄壁细胞中多含草酸钙簇晶。
1.郁李 种子含苦杏仁甙1.82%,并检测出郁李仁甙A、B,还分离到2种蛋白质成分IR-A和IR-B,具有抗炎镇痛药理活性。
新鲜果实含蔷薇甙A、B,即是郁李仁甙A、B,熊果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福豆甙山柰甙,野蔷薇甙A。
2.欧李 种子含苦杏仁甙2.25%,并检测出郁李仁甙A、B。
3.长梗郁李 种子含苦杏仁甙2.30%,并检测出郁李仁甙A、B。
4.毛叶欧李 种子含苦杏仁甙2.30%,定性检出郁李仁甙A、B。
1.泻下作用 郁李仁所含的郁李仁甙对实验有强烈泻下作用。
其泻下作用机制类似番泻甙,均属大肠性泻剂。
但亦有证明,郁李仁水提取物及其脂肪油给小鼠灌胃有极显着的促进小肠运动作用。
郁李仁种子的50%水煎剂能明显缩短燥结型便密模型小鼠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明显增加。
2.抗炎镇痛作用 从郁李仁中提取的蛋白成分IR-A和IR-B静脉给药有抗炎和镇痛作用。
对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IR-A的抑制作用ED/50为14.8mg/kg;IR-B为0.7mg/kg。
此外,小鼠扭体法表明IR-A和IR-B在5mg/kg静脉注射时都具有明显镇痛作用。
IR-A和IR-B从郁李仁中提取的得率分别为3%和0.4%。
筛去泥屑,淘净,拣净杂质和碎壳,晒干,用时捣碎;凡采得,先汤浸,然,削上尖,去皮令净,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1.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加甲醇制成0.3g/ml溶液,于45℃水浴中温浸30min后离心,上清液供点样,以苦杏仁甙、郁李仁甙A、郁李仁B为对照品。
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先以氯仿-甲醇-甲酸展开,展距9cm,挥发干溶剂后,二次以氯仿-甲醇展开,展距18cm,挥干溶剂,以碘蒸气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2.取本品数粒,捣碎,立即置小试管中,加水少量润湿,试管中悬挂苦味酸试纸后密塞,置50℃温水浴中约5-10min,试纸显砖红色。
脾;肝;胆;大肠;小肠经
辛;苦甘;平;无毒
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
忌牛、马肉。
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1.《本草纲目》: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
按《宋史·钱乙传》云,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
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即愈。
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目则能瞑矣。
此盖得肯綮之妙者也。
2.《本草经疏》:郁李仁,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脾虚而湿热客之,则小肠不利,水气泛溢于面目四肢,辛苦能润热结,降下善导癃闭,小便利则水气悉从之而出矣。
郁李仁,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然而下后多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
3.《本草新编》:郁李仁,入肝、胆二经,去头风之痛。
又入肺,止鼻渊之流涕。
消浮肿,利小便,通关格,破血润燥,又其余技。
虽非常施之品,实为解急之需。
关膈之症,最难开关,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达上下,不可不备也。
4.本草求真:郁仁李,世人多合胡麻同用,以为润燥通便之需,然胡麻功止润燥、暖中、活血,非若郁仁性润,其味辛甘与苦,而能入脾下气,行气破血之剂也。
故凡水肿癃急便闭,关格不通,得此体润则滑,味辛则散,味苦则降,与胡麻实异,而又可以相须为用。
5.《神农本草经》: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
6.《药性论》:治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7.《食疗本草》:破癖气,下四肢水。
8.《日华子本草》:通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脓,消宿食,下气。
9.《珍珠囊》:破血润燥。
10.李杲: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
11.《本草再新》:行水下气,破血消肿,通关节,治眼长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