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麸叶

《中药大辞典》:盐麸叶

拼音注音
Yán Fū Yè
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盐麸子"条。

化学成分

含槲皮甙、没食子酸甲酯、并没食子酸。

性味

①《本草求原》:"酸咸,寒。
"

②《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收敛,解毒。
治痰嗽,便血,血痢,盗汗,疮疡。

①《本草求原》:"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强心壮脑。
"

③《陆川本草》:"收敛,解毒。
治盗汗,蛇咬或蜈蚣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复方

①治蛀节疽、五掌疽、对口疮:盐肤本鲜叶或树枝的二重皮适量,糯米饭少许,杵烂涂患处。

②治蜂螫伤:盐肤叶捣烂,绞汁擦伤处。

③治痛风:盐肤叶捣烂,桐油炒热,布包揉痛处。

④治目中星翳:新鲜盐肤木叶,折断,有乳浆样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内,用灯芯蘸药汁点患处。
点后闭目十分钟,稍有刺痛感。

⑤治骨折,毒蛇咬伤:盐酸树鲜叶捣烂敷患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盐麸叶

拼音注音
Yán Fū Yè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Sumac
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us chinensis Mil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随采随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
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
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
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长约1mm,花瓣倒卵形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
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
花期8-9月,果期10月。

化学成分

含槲皮甙(Quercitrin)、没食子酸甲酯(Methlgallate)、并没食子酸,3,25-环氧模绕醇酸,盐肤木酸②治蜂螫伤:盐肤叶捣烂,绞汁搽伤处。
③治痛风:盐肤叶捣烂,桐油炒热,布包揉痛处。
④治目中星翳:新鲜盐肤木叶,折断,有乳浆样白汁流出,盛于小磁杯内,用灯芯蘸药汁点患处。
点后闭目十分钟,稍有刺痛感。
⑤治骨折,毒蛇咬伤:盐酸树鲜叶捣烂敷患部。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喉痹,下血,血痢,功同五倍。

2.《贵州民间方药集》:强心壮脑。

3.《陆川本草》: 收敛,解毒。
治盗汗,蛇咬或蜈蚣伤。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845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