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子,摘艼子。
《得配本草》
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
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生长于阴湿林下。
分布海南及广东南部。
主产广东。
益智
多年生草本,高1~3米。
根茎延长。
茎直立,丛生。
叶2列,具短柄;叶片披针形,长20~35厘米,宽3~6厘米,先端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脱落性小刚毛,其残留的痕迹呈细锯齿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舌膜质,长1~1.5厘米,被淡棕色疏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棕色,长10~15厘米,被短毛,下端具一环形苞片,包围花轴,小花梗长1~2毫米;小苞片极短,膜质,棕色;花萼筒状,长1.2厘米,一侧开裂至中部,先端3齿裂,外被短毛;花冠管长约1厘米,裂片3,长圆形,长约1.8厘米,上面一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状,外被疏短毛,唇瓣倒卵形,长约2厘米,粉白色,具红色条纹,先端钝3裂;退化雄蕊锥状,长约2毫米,发育雄蕊1枚,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线形,长约7毫米;子房下位,卵圆形,密被绒毛,3室,每室具胚珠8~9枚,花柱线形,柱头头状,上位腺体2枚,棒状。
蒴果椭圆形至纺锤形,长1.5~2厘米,被疏毛,表面有纤维束线条,果柄短。
花期3~5月。
果期5~6月。
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直径1~12厘米。
外皮红棕色至灰棒色,有纵向断续状的隆起线13~18条。
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
种子集结成团,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种子6~11粒。
种子呈不规则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毫米,厚约1.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种脐位于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种脐至背面的合点处,有一条沟状种脊;破开后里面为白色,粉性,臭特殊,味辛微苦。
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锅内,炒至外壳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壳,取仁捣碎用。
盐益智仁: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微炒,取出放凉。
入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
"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肾三经。
"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
辛,温。
①《南方草木状》:"味辛。
"
②陶弘景:"热。
"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
④《本草便读》:"味辛苦,性热。
"
阴虚火旺或因热而患遗滑崩带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禁之。
"
②《本草备要》:"因热而崩、浊者禁用。
’
③《本经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误用。
"
温脾,暖肾,固气,涩精。
治冷气腹痛,中寒吐泻,多唾,遗精,小便余沥,夜多小便。
①《广志》:"含之摄涎秽。
"
②《本草拾遗》:"止呕哕。
""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
"
③刘完素:"开发郁结,使气宣通。
"
④《医学启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
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
"
⑤王好古:"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
"
⑥《纲目》:"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①治伤寒阴盛,心腹痞满,呕吐泄利,手足厥冷,及一切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川乌四两,益智二两,干姜半两,青皮三两。
上件为散。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
②治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益智子仁二两。
浓煎饮之。
③治梦泄:益智仁二两,乌药二两,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
④治脬气虚寒,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小儿尤效:乌药、益智仁等分。
上为末,酒煮山药末为栅,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盐酒或米饮下。
⑤治小儿遗尿,亦治白浊:益智仁、白茯苓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
⑥治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细,米饮入盐服一钱。
⑦治漏胎下血: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
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
⑧治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甘草、茴香各三钱,乌头、生姜各半两,青皮二钱。
上细切。
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⑨治白浊腹满,不拘男妇:益智仁、厚朴等分。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⑩治小便赤浊:益智仁、茯神各二两,远志、甘草各半斤。
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
①《纲目》:"益智,行阳退阴之药也。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
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
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
②《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
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
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
③《本草求实》:"益智,气味辛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
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脾虚而见不食,则用此温理,肾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入缩泉丸以投。
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
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
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冷之力,不可不分别而审用耳。
"
④《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
⑤《本草正义》:"益智,始见于藏器《本草拾遗》,谓之辛温,不言其涩,但诸家所述主治,无,非温涩功用。
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案此为脾虚馁而不思食者立法,脾土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
寒湿困之,则健运力乏而不思纳谷,且食亦无味,此惟温煦以助阳和而斡旋大气,则能进食。
益智醒脾益胃,固亦与砂仁、豆蔻等一以贯之。
仁斋说到益火生土上去,附会心经之药,尚是舍近求远,故意深言之,亦殊不必。
濒湖又谓治心气不足,梦泄,赤浊,则以肾阳无权,滑泄不禁者立论,故可用此温涩一法,然遗浊之虚寒症绝少,石顽谓因于热者,色黄干结,不可误用,极是。
濒湖又谓治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证,则既是热伤,而反用此大辛大热之药,何其背谬一至于此。
"
益智子、摘艼子
出自《得配本草》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oxyphylla Miq.
采收和储藏:定植后2-3年,于6-7月,当果实呈浅褐色、果皮茸毛脱落、果肉带甜、种子辛辣时,选晴天将果穗剪下,除去果柄,晒干或烘干。
5-6月间果实呈褐色、果皮茸毛减少时采摘,除去果柄,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和海南,福建、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益智,多年生草本,高1-3m。
叶柄短;叶片披针形,长20-35cm,宽3-6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脱落性小刚毛,基残痕呈细齿状,两面无毛;叶舌膜质,二裂,长1-2cm,少数达3cm,被淡棕色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8-15cm,在花蕾时包藏于鞘状的总状苞片内;花序轴被极短的柔毛;小花梗长1-2mm;苞片膜质,棕色;花萼管状,长约1.2cm,先端3浅齿裂,一侧深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管与萼管几等长,裂片3,长圆形,长约1.8cm,上方1片稍大,先端略呈兜状,白色,外被短柔毛;唇瓣倒卵形,长约2cm,粉红色,并有红色条纹,先端边缘皱波状;侧生退化雄蕊锥状,长约2mm;雄蕊1,花丝扁平,线形,长约1.2cm,花药长6-7mm,药隔先端具圆形鸡冠状附属物;子房下位,密被绒毛。
蒴果球形或椭圆形,干时纺锤形,果皮上有明显的纵向维管束条纹,长1.2-cm,直径约1cm,不开裂,果熟时黄绿色或乳黄色。
种子多数,不规则扁圆形,被淡黄色假种皮。
花期2-4月,果期5-8月。
1. 气候土壤: 窖温暖、湿润的气候。
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2. 整地: 栽植前2-3月进行整地,开好排水沟,按株、行距 1 × 1m,挖直径33cm,深33cm的穴。
3.种植:一般多采用分株繁殖。
6-8月间,在阴天或清晨、傍晚,选1-2年生的壮健无病、未开花结果的分蒙株移植,勿伤根茎,适当剪去部分叶片。
栽前,穴中酌施基肥,每穴栽4-5株,不可过深,覆土深约7cm,压实,10天内每天均宜浇水1次。
4.每年6月采收果实后及 11-12月开花前各中耕除草1次,同时施以人粪尿或硫酸按,并割除已结过果实的分蘖株。
性状鉴定:干燥果实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1.5-2cm,直径1-1.2cm。
外皮红棕色至灰棕色,有纵向断续状的隆起线13-18条。
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
种子集结成团,分3瓣,中有薄膜相隔,每瓣有种子6-11粒。
种子呈不规则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mm,厚约1.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种脐位于腹面的中央,微凹陷,自种脐至背面的合点处,有一条沟状种脊;破开后里面为白色,粉性。
臭特殊,味辛微苦。
显微鉴定: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外被角质层。
中果皮宽厚;油细胞散列;外韧型维管束环列于中部,其外有纤维束;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棒晶。
内果皮为1弄薄壁细胞。
种子横节面:假种皮细胞列。
种皮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外被薄角质层。
下皮细胞2列,外列细胞切向延长,内含红棕色、黄棕色或黄色物;内列细胞径向或切向延长,不含色素。
色素层细胞4-6列,内含棕红色、黄棕色或黄色物;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略成1环。
内种皮厚壁细胞褐红色、红棕色或黄棕色,内壁极厚,上端胞腔内硅质块直径10-15μm。
外胚乳细胞内充满由微小淀粉粒集结而成的淀粉团,有的尚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或簇晶。
内胚乳及胚细胞含糊粉粒,后者并含脂肪油滴。
含挥发油1%-2%,油中含桉油精55%以及姜烯、姜醇。
果皮的刺激性成分有1--7-phenyl-3-heptanone,yakuchinone-B,trans-1--7-phenylheqt-1-en-3one。
并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锰、锌、钾、钠、钙、镁、磷、铁、铜等。
1. Nootkatol具有拮抗钙活性的作用。
2.Yakuchinion A具有强心作用。
3.具有抗癌、控制回肠收缩等作用。
4.益智果实醇提物有抑制前列腺素作用。
5.Nootkatone 20mg/kg 对大白鼠的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益智可升高小白鼠外周血液白细胞。
益智仁:取益智仁置锅内,炒至外壳焦黑,取出冷透,除去果壳,取仁捣碎用。
盐益智仁:取益智仁用盐水拌匀,微炒,取出放凉。
薄层层析:取本品适量,粉碎后加水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樟脑、1,8-桉油精为对照品,石油醚-醋酸乙酯展开,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有相同斑点。
本品以个大、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脾;肾经
味辛;性温
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
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育;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①治伤寒阴盛,心腹痞满,呕吐泄利,手足膝冷,及一切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 川乌四两,益智二两,干姜半两,青皮三两。
上件为散。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生姜五片,枣二个,肇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前。
②治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 益智子仁二两。
浓煎钦之。
③治梦泄: 益智仁二两,乌药二两。
上为末,用山药一两为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九,空心临卧盐汤下,以朱砂为衣。
④治脾气虚寒,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小儿尤效: 乌药、益智仁等分。
上为末,酒煮山药末为糊,丸桐子大。
每服七十九,盐酒或米钦下。
⑤治小儿遗尿,亦治自浊: 益智仁、白获苍各等分。
上为末。
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
⑥治妇人崩中: 益智子,炒研细,米钦入盐服一钱。
⑦治漏胎下血: 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
为末。
每服三钱,空心白汤下,日二服。
⑧治涵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 益智亿、干姜、甘草、菌香各三钱,乌头、生姜备半两,青皮二钱。
上细切。
每服四钱,水二盏,入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⑨治白浊腹满,不拘男妇: 益智仁、厚朴等分。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⑩治小便赤浊: 益智仁、获神各二两,远志、甘草各半斤。
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空心姜汤下五十丸。
。
①《广志》: 台之摄涎秽。
②《本草拾遗》:止呕秽。
治遗精虚漏)4、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人盐同煎服。
③刘完素: 开发郁结,使气宣通。
④《医学启源》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气。
治人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
⑤王好古: 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
⑥《纲目》: 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
1.《纲目》:益智,行阳退阴之药也。
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
接杨士源《直指方》云:心看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火能生士,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庶几相得。
故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2.《本草经疏》:益智子仁,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此皆肾气不固之证也。
肾主纳气,虚则不能纳矣。
又主五液,涎乃脾之所统,脾肾气虚,二脏失职,是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故主气逆上浮,涎秽泛滥而上溢也,敛摄脾肾之气,则逆气归元,涎秽下行。
3.《本草求真》:益智,气味宰热,功专燥脾温胃,及敛脾肾气逆,藏纳归源,故又号为补心补命之剂。
是以胃冷而见涎唾,则用此以收摄,脾虚而见不食,则用此温理,胃气不温,而见小便不缩,则用此入缩泉丸以投。
与夫心肾不足,而见梦遗崩带,则用此以为秘精固气。
若因热成气虚,而见崩浊、梦遗等症者,则非所宜。
此虽类于缩砂密,同为温胃,但缩砂密多有快滞之功,此则止有逐玲之力,不可不分别而审用耳。
4.《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
5.《本草正义》:益智,始见于藏器《本草拾邀》,谓之辛温,不言其涩,但诺家所述主治,无一非温涩功用。
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士中益火也。
案此为脾虚馁而不思食者立法,脾土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寒湿困之,则健运力乏而不思纳谷,且食亦无味,此准温照以助阳和而斡旋大气,则能进食。
益智醒脾益胃,固亦与砂仁、豆惹等一以摄之。
仁斋说到益火生土上去,附会心经之药,尚是舍近求远,故意深言之,亦殊不必。
濒湖又谓治心气不足,梦泄,赤浊,则以肾阳无极,滑泄不禁者立论,故可用此温涩一法,然遗浊之虚寒症绝少,石顽谓因于热者,色黄干结,不可误用,极是。
濒湖又谓治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证,则既是热伤,而反用此大李大热之药,何其背留一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