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虫节

拼音注音
Yóu Gān Chónɡ Jié
别名

油甘子虫瘿。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油柑树枝上的虫瘿
在虫未爬出前采回,用沸水烫死,晒干。

生境分布

产于广西、广东等地。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

性状

虫瘿多生于老枝上,膨大成卵圆形,外表灰黄色至灰褐色,有纵皱纹和裂隙,长2~3厘米,径1~1.5厘米。
切断面外层灰黄色至灰褐色,内层为黄白色,中央有一径约3毫米的小孔,内有黑色肉质的小虫1条,长约1厘米,似蛆。

功能主治

治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

①《岭南采药录》:"治疝气,心痛,小儿疳积,酒积,煎水冲酒服。
通身骨痛并走注风,以之煎酒服之。
牙痛,煎水含漱。
"

②《南宁市药物志》:"治遗精,疳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颗。

复方

治胃痛,小儿咳嗽:油甘子虫瘿一至三钱。
水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3923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