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根

拼音注音
Yánɡ Méi Gē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树根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杨梅"条。

化学成分

含鞣质。

性味

辛,温。

①《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温,味苦辛涩。
"

②《贵州草药》:"性凉,味酸微涩。
"

③《福建中草药》:"辛甘,温。
"

功能主治

理气,止血,化瘀。
治胃痛,膈食呕吐,疝气,吐血,血崩,痔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

①《日华子本草》:"煎汤洗恶疮疥癞。
"

②《纲目》:"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烧灰油调涂汤火伤。
"

③《贵州草药》:"凉血止血,化瘀生新。
"

④《福建中草药》:"理气散瘀,通关开窍。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研末。
外用:煎水含漱、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胃气痛:杨梅根一两。
洗净切碎,和鸡一只,水酌量,炖二小时服。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功能性胃痛:杨梅树根皮、青木香各等量。
均洗净切片烘干,共研细末,制成蜜丸。
每丸含杨梅树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钱半。
用法:每日二次,每次-丸,温水送服。

③治膈食呕吐:杨梅鲜根二两。
水煎服。

④治吐血,血崩:杨梅根皮四两。
炖肉半斤吃。

⑤治痔疮出血:杨梅根皮四两。
炖一只老鸭子吃。

⑥治外伤出血:杨梅根皮研细末,敷伤处。

⑦治跌打扭伤肿痛:杨梅树根二至四两。
水煎,熏洗伤处。

⑧治刀斧伤筋:杨梅树根一两,冰片三分。
共研极细末,用耐以药末撒布伤处,以绷带扎护,夏天一日换一次,冬天三日换一次。

⑨治风虫牙痛:杨梅根皮一两,川芎三钱,麝香少许。
上药细末研匀,每用一字,先含温水一口,次用药末于两鼻内搐之,涎出痛止为效。

⑩治走马牙疳:鲜杨梅根第二重皮,捣极烂,调食盐少许,敷患处。

⑾治臁疮:杨梅根皮三两。
煨水服。
又用杨梅根皮适量,煨水洗患处。

⑿治疝气:杨梅新根二两。
水煎,酌加酒或红糖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7629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