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索,蛫,蜅,蜅觜,螃蟹,毛蟹、稻蟹,垪钳。
《本经》
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和内脏。
秋季捕捉。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全体被坚硬的甲壳,背面黑绿色,腹面色较浅。
头胸甲长约5.4厘米,宽约6厘米,呈方圆形,背面隆起;额缘及前侧缘各有4齿。
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口器为3对颚足组成,第3对颚足扁而宽,盖在口的最外面。
触角2对,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
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掌节和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其余4对为步足,长而扁平,末端尖锐呈爪状;前3对步足的腕节与前节的背缘、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和腹缘,都密具刚毛。
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雄异形,雌的圆形,雄的三角形,俗称为脐。
腹肢退化,藏在脐的内侧,雌的共4对,卵产出后,即附着于此。
雄的仅2对,且已变为交配器。
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
秋季成长丰满,常洄游到近海繁殖。
雌蟹所带的卵,至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
本动物的甲壳、爪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物0.7克,灰分2.7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铁0.8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51毫克,尼克酸2.1毫克;又含微量胆甾醇。
肌肉含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量较多。
蟹从海水入淡水,或从淡水入海水时,体内的氮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从海水入旗水,3小时后,肌肉中总氨基酸量即见减少。
其中变化最显着的为脯氨酸与甘氨酸,同时排泄的氨量增多。
入肝、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肾三经。
"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
②《别录》:"有毒。
"
③《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
②《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
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饮之,俱可解散。
"
③《纲目》:"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
"
④《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
清热,散血,续绝伤。
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
①《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
"
②《本草经集注》:"杀莨菪毒。
"
③《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
④崔禹锡《食经》:"主皶鼻恶血,明目醒酒。
"
⑤孟诜:"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
醋食之,利肢节,主五脏中烦闷气。
"
⑥《本草拾遗》:"蟹脚中髓、脚,壳中黄,并能续断绝筋骨,取碎之微熬,纳疮中筋即连也。
"
⑦《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洒服;筋骨折伤,生捣炒罯良。
"
⑧《滇南本草》:"山螃蟹强壮筋骨,并能横行络分。
"
⑨《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
""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满含细咽即消。
"
⑩《本经逢原》:"生捣涂火烫。
"
⑾《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
内服:烧存性研末或作丸。
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倾入,连饮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三至四钱,酒送服。
③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颇上。
④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束,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
⑤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猪脂敷患处。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
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
①《本草经疏》:"蟹味咸气寒,入足阳明,足厥阴经。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故主胸中热结痛也。
歪僻者,厥阴风热也,面肿者,阳明热壅也,解二经之热,则筋得养而气自益,歪僻面肿俱除矣。
咸走血而软坚,故能解结散血。
愈漆疮者,以其能解漆毒故也。
"
②《本经逢原》:"蟹性专破血,故能续断绝筋骨。
《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皆是瘀血为患。
性能败漆,今人生捣治漆疮、涂火伤,皆取散血之意。
《日华》治筋骨折伤,生捣盫之。
藏器云能续断筋,去壳用黄,捣烂微炒,纳入疮中,筋即连也。
可知其功不独散而能和血矣。
惟蟹与柿性寒,所以二物不宜同食,令人泄泻发癥瘕。
"
郭索、无肠公子、螃蟹、横行介士、毛蟹、稻蟹、方海、胜蓄芳蟹、河蟹、淡水蟹、毛夹子、大闸蟹、方蟹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蟹类甚多,蝤蚶、拥剑、彭螖皆是,并不入药,惟蟹最多有用。
未被霜,甚有毒,云食水茛所为,人中之,不即疗多死。
服冬瓜汁、紫苏汁及大黄丸皆得瘥。
2.《纲目》:蟹,横行甲虫也。
雄者脐长,雌者脐团,生于流水者色黄而腥,生于止水者色纠而馨。
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但久留易沙,见灯亦沙,得椒易脑,得皂荚或蒜及韶粉可兔沙、瞋,得自英则黄不散,得
药材基源: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肉和内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2.Eriocheir japonicus
采收和储藏:多在立冬前后采捕,捕法可用竹簖或网具等。
捕后洗净烫死,晒干或鲜用。
生态环境: 1.秋季常回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抱的卵,至惊翌年3-5月间孵化,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成长。
2.生活于河流中,以河口半咸底层较多。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各地均有他布。
2.他布于福建、台湾、广东等沿海。
1.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文武有,后半部宽于前半。
一般长约55mm,宽61mm左右,个别可宽80-90mm。
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具6个对称的颗粒状突起,胃区与心区分界显着,前者周围有凹点。
额宽,分4齿,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略呈三角形、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
前侧缘具4锐齿,末齿最小而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
雄体螯足粗壮,比雌体的为大,掌与指节基部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端具1锐刺,长节背缘末端附近及步足的长节同样均具1锐刺。
步足以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七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铡毛。
雌体腹部近圆形,雄体略呈三角形,末端狭尖。
背面青褐绿色,腹面色淡或灰白色。
2.日本绒螯蟹,形态、大小与中华绒蟹颇为近似,额分4齿,居中的两齿较钝圆,两侧的较尖锐,额后部的突起不若前种那样锋锐。
前侧缘另亦4齿,但末齿甚小,几乎仅留痕迹。
螯足掌节有厚密的绒毛,并扩展至腕节末端及两指的基部,而指内缘的齿较钝。
生活习性,营水自由生活,鳃呼吸。
雌雄异体,行有性生殖,个体发育过程中分为受精卵一幼体一成蟹三个变态时期,形态各异。
1年后性成熟。
河蟹多居住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泥草或河滩的洞穴里。
在洞穴中越冬。
为浅海里生、淡水中长的回游性水生动物,在淡水中生长发育,到性成熟时即沿江河到河口区浅海中进行交配、受精和产卵。
并孵化出蟹苗,称为“生殖回游”,蟹苗溯江、河而上,回游到淡水各种水体内,摄取食物,并生长发育到性成熟,是为“索食回游”。
养殖技术,当河口区水温升高到10℃左右进,河蟹即开始交配,产出受精卵,产出的卵粘附在雌蟹的附肢上,一般在10万粒左右,多者可达数十万粒。
受精卵在河口区孵化蟹苗。
目前,各国都从捞苗开始人工养蟹,而孵化期是自然界里完成。
饲养管理,养蟹池应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土质较硬的地方,面积0.067-0.033hm2,坡度1:,深100-150cm,池中用砖石垒成50cm高的小岛,内有蟹窝,窝内放入泥土,岛上种植水省事植物。
利用自然沟塘、稻田也可以养蟹。
四周要设防逃设备。
蟹苗捕捞后,近距离可用水桶、水箱湿运,远距离可用蟹苗箱干运,或用尼龙袋充氧运输。
蟹苗入池放养前应先施肥肥塘,再注入新水,一般在6月初至中旬进行。
如果池浮游生物不够,可投入适量捣碎的熟卵黄,待大眼幼苗蜕掉最后一次壳变为幼蟹后,即可喂小杂鱼、糠虾与豆饼、花生并绞碎泼酒入池饲喂。
注意养成蟹时以池水浅,溶氧充沛为宜以植物饵料为食,在池边投料。
夏天可适当加深水位。
注意防止天敌侵入和成蟹逃逸。
冬季蟹有在洞内冬眠习性,也有在池塘泥底冬眠者,北方应加深水位,保证在冰层以下有1m水深为宜,以防冬季水干死蟹。
性状鉴别哗 绒螯蟹,头胸甲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额宽分4齿,前侧缘有4锐齿。
螯足雄性较雌性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侧密生绒毛,步足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有刚毛。
腹部雌圆雄尖,表面橘红色或土黄褐色。
肢多脱落,壳硬脆,体软,气腥,味咸。
日本绒螯蟹,头胸甲前窄后宽,额宽约当头胸甲最宽处的1/3,前缘分4齿,中间2齿钝圆,两侧齿尖锐,额后突起不及中华绒螯蟹锋锐。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中华绒螯蟹,黄棕色。
①棒状碎片淡黄色,胞腔明显,壁薄,侧壁微呈梯形,其上有细小分枝;有的一端较粗,另一端渐细至尖。
②不规则状物淡黄色或黑棕色,有形外侧壁光滑,内侧有密网纹。
中华绒螯蟹可食部100g含水分80g,蛋白质14g,脂肪2.6g,碳水化合物0.7g,灰分2.7g;钙141mg,磷191mg,铁0.8mg,维生素A230u ,硫胺素0.01,核黄素0.51mg,烟酸2.1mg;微量胆甾醇。
还含三磷酸腺苷酶,α皮黄质,叶黄素,虾黄质。
肌肉含10余种游离氨基酸,基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量较多。
含酰基酶A脱氢酶,磷脂,三酰甘油。
前鳃及后鳃含环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
后鳃含-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受体,蛋白激酶C。
前鳃、线粒体部分、微粒体部分含Na=K-三磷酸腺苷酶。
血淋巴含去甲肾上腺素,多巴。
日本螯蟹肉及血中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物等。
蛋白质经酸水解后得天冬氨酸,谷氨酸,胱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色氨酸,酷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等。
脂类有磷脂,胆甾醇,三酰甘油。
粮尖有海藻糖,乳糖,麦芽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岩藻糖,氨基糖,低聚糖,葡萄糖及果糖的6-磷酸酯。
尚含有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烟酸。
非挥发性酸有枸橼酸,延胡索酸,α酮戊二酸,乳酸;苹果酸,丙酮酸,琥珀酸;挥发性酸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等。
此外,还含β-羟基酰基畏酶A脱氢酶,β-乙酰畏酶A硫解酶,去饱和酶等。
鳃含Na-K-ATP酶和甘油磷酰胆碱的缩醛。
中食管腺含胆甾醇,菜幅甾醇,β谷甾醇等。
肉球近方蟹全体含总脂肪酸,Δ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及花生酸。
肌肉组织含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乙醇胺,其脂肪酸组成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神经系统含磷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其组成脂肪酸有饱和及单烯酸。
此外,还有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眼含类胡萝卜素,包括虾黄质,含视紫红质。
鳃含Na-K-ATP酶。
ΔΔ
理化鉴别,取本吕粉末2g于试管中加胶塞。
[胶塞中间插入一弯管,另一端插入盛有Ca2溶液试管内]再加入盐酸,立即塞紧则不断产生气泡,同时Ca2溶液变成白色浑浊,放置则有白色沉淀。
肝;胃经
味咸;性寒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痰者慎服。
1.《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痰人,不可食。
2.《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
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钦之,俱可解散。
3.《纲目》: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
4.《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宠之人,咸不宜服。
5.《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末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清热;散瘀;消肿解毒。
主湿热黄疸;产后瘀滞腹痛;筋骨损伤,痈肿疔毒;漆毒
内服:烧存性研末,或入丸剂,5-10g。
外用:适量,鲜口捣敷;或绞汁滴耳;焙干研末调敷。
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顾入,连放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三至四钱,酒送服。
③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囱上。
④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
⑤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猪脂敷患处。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
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
1.《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
2.《本草经集注》:杀莨菪毒。
3.《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4. 崔禹锡《食经》:主查鼻恶血,明目醒酒。
5. 孟诜: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
醋食之,利胶节,主五脏中烦闷气。
6.《本草拾遗》:蟹脚中髓、脑.壳中黄,并能续断绝筋骨,取碎之微熬,纳疮中筋即连也。
7.《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酒服;筋骨折伤,生捣炒署良。
8.《滇南本草》:山螃蟹强壮筋骨,并能横行络分。
9.《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
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湖含细咽即消。
10.《本经逢原》:生捣涂火烫。
11.《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