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蜗牛

拼音注音
Wō Niú
别名

天螺蛳、里牛、瓜牛

来源

大蜗牛科动物回型蜗牛Eulota similaris Ferussac,以干燥全体或活个体入药。
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若用鲜品,临用时捕捉。

性味

咸,寒。
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
用于痈肿疔毒,痔漏,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0.5~1钱,研末或入丸散剂服。
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蜗牛

拼音注音
Wō Niú
别名

仆累,小牛螺、黄犊,蚹蠃、鼠蝓,蜗蠃、蜾蠃,蠡蠃,陵螺,山蜗、瓜牛,蠡牛,负壳蜒蚰,海羊《《仙传外科集验方》),蜓蚰蠃,土牛儿,负壳蛞蝓,天螺,圆螺虫,天螺蛳,无靥螺、肌母螺。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蜗牛科动物蜗牛及其同科近缘种的全体
夏季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

原形态

雌雄同体。
螺形贝壳,通常黄褐色,上有1~3条暗褐色色带,质薄脆,无厣。
体柔软,头、足可伸出壳外。
头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1对长大,顶端各具1眼。
头端腹侧有口。
左右两缘成2对舌状唇,内有黄色的颚片。
右侧大触角基部,有生殖孔的开口。
螺口右侧有一呼吸孔。
足扁平,成长舌状;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浓。
全体除跖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皱纹;各部感觉均极灵敏,遇刺激即全部缩入壳内。

多见于田野及阴湿处。
匍行时常舐食草、木及蔬菜等茎叶的表皮。

本动物的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

干燥的蜗牛,全体已缩入螺壳内。
螺壳直径约1厘米许,外面灰褐色,有光泽,质脆易碎。
破碎后,内部为乳白色。
以完整不破碎、干净无泥者为佳。

炮制

洗净,晒干,或置坩埚内煅造用。

①《日华子本草》:"入药炒用。
"

②《本草新编》:"甘草生须,同火炒焙干。
"

归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
"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

性味

咸,寒。

①《别录》:"味咸,寒。
"

②《药性论》:"有小毒。
"

注意

不宜久服。

①《纲目》:"畏盐。
"

②《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解毒。
治风热惊痫,消渴,喉痹,痄腮,瘰疬,痈肿,痔疮,脱肛,蜈蚣咬伤。

①《别录》:"主贼风歪僻腕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
"

②《药性论》:"生研取服,止消渴。
"

③《品汇精要》:"祛风热,消疮肿。
"

④《纲目》:"治小儿脐风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衄,通耳聋,治诸种毒痔漏,制蜈蚣蝎虿毒。
"

⑤《本草新编》:"善杀虫,以活者投麻油中,自化为油。
涂虫疮。
"

⑥《玉楸药解》:"利水泄火,消肿败毒,去湿清热。
"

⑦《医韩纂要》:"治血风疮及杨梅疮。
"

⑧《黑龙江中药》:"通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焙干研末。
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胎热撮口:蜗牛子一十枚,莳萝末半分。
上药,同研令匀,用奶汁和涂于口畔。

①治消渴引饮不止:㈠蜗牛十四枚,形圆而大者。
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饮之。
㈡蜗牛半两,蛤粉、龙胆草、桑根白皮各二钱半。
研末,每服一钱,楮叶汤下。

②治小便不通:蜗牛捣贴脐下,以手摩之。
加麝香少许更妙。

④治小便不通:蜗牛五钱。
水煎,日服三次。

⑤治血热冲肺,鼻衄不止:蜗牛一分,乌贼鱼骨半钱。
上二味,捣研为散,含水一口,搐一字入鼻内。

⑥治喉痹:㈠蜗牛绵裹,水浸含咽。
㈡蜗牛七枚,白梅三枚。
同研烂,绵裹如枣核大,含咽。

⑦治无名肿毒:鲜蜗牛一两,马齿苋一两,陈石灰一两。
共捣烂,敷患处。

⑧治疔毒:蜗牛适量,捣碎,敷患处。

⑨治瘰疬未溃:连壳蜗牛七个,丁香七粒。
同烧研,纸花贴之。

⑩治瘰疬,溃与未溃,皆可贴:蜗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晒干,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猪骨髓调,用纸花量病大小贴之。

⑾治发背:蜗牛一百个,活者。
以一升净瓶入蜗牛,用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
取出蜗牛放之,其水如涎。
将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调敷,以鸡翎扫之疮上,日可十余度。

⑿治烂脚:蜗牛一个。
放冰片少许于壳内后,用此蜗牛水搽。

⒀治耳腮痄肿及喉下诸肿:蜗牛同面研敷之。

⒁治眼热生淫肤赤白翳:生蜗牛二枚。
纳少许朱砂末于中,微火上炙令沸,以绵捩取,以敷眦上,数敷。

⒂治痔疮:蜗牛一枚,麝香三分。
用小砂合子,盛蜗牛,以麝香糁之,次早取汁,涂痔处。

⒃治脱肛:蜗牛一两,诃子五钱。
焙干,研细末,用猪油调匀,敷患处。

⒄治蜈蚣咬:蜗牛挎取汁,滴入咬处。

⒅治耳聋:蜗牛子一分,石胆一分,钟乳一分。
同细研,用一瓷瓶盛之,以炭火烧令通亦,候冷取出,研入龙脑少许,每用油引药少许入耳。

各家论述

《纲目》:"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蜗牛

拼音注音
Wō Niú
别名

仆累、小牛螺、黄犊、蚹赢、蜗赢、蜾赢、彘赢、陵螺、山蜗、瓜牛、彘牛、负壳蜒蚰、海羊、蜒蚰赢、士牛儿、负壳蛞蝓、天螺、天螺蛳、无靥螺、肌母螺

英文名
snail
出处

出自《 名医别录》1.《本草图经》:凡用蜗牛, 以形圆而大者为胜。
久雨晴,竹林池沼间多有出者,其城墙阴处有一种扁而小者,无力,不堪用。
蜗中入婴孺药为最胜。

2.《纲目》:蜗身有涎,能制蜈、蝎,夏热则自悬叶下,往往升高,涎枯则自死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蜗牛科动物同型巴蜗牛、华蜗牛及其同科近缘种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radybaena similaris2.Cathaica fasciola

采收和储藏:在夏、秋季捕捉活蜗牛,静养以排出粪便,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
鲜品先用瓦焙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生活于灌木丛、代矮草丛、农田及住宅附近阴暗潮湿地区。
主要以植物茎叶、花果及根为食。
是农业害虫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2.生活于阴暗潮湿的墙壁、草丛、矮丛树干,有时也见于山坡草丛中。
主食植物的茎、叶等。
为害农作物。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地。

原形态

1.同型蜗牛,贝壳中等大小,壳质较厚而坚固,全体扁球形。
高12mm,宽16mm。
有5-6个螺层,体螺层膨大,其高度 为全部壳高的3/4;壳顶钝,缝合线深。
壳面光滑,呈黄褐色、红褐色或淡灰色。
在体螺层周缘和缝合线上,常有一条暗褐色色带。
壳口呈马蹄形,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

2.华蜗牛,贝壳中等大,壳质薄而坚实。
全体呈低圆锥形,高10mm,宽16mm。
有5-5.5个螺层,螺旋部低矮,略呈圆盘状,壳顶尖,缝合线明显。
壳面黄褐色或黄色。
体螺层极膨大,其周缘具有一条淡褐色色带。
此外,在各螺层下部靠近缝合线处也有一条颜色较浅的色带。
壳口椭圆形,其内有条白色瓷状的肋。
脐孔呈洞穴状。

栽培

生活习性 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而多腐殖质的地方。
畏光怕热,白日栖息于灌木丛、草丛、石块、枯草或树叶堆下、洞穴中、岩石缝中,半夜出来活动、觅食、繁殖。
雨后或阴暗潮湿的天气蜗牛也会爬出来活动。
每当温、湿度不适宜时,蜗牛便会分泌粘液形成膜厣将壳口封盖住,以度过外界不良的生活条件;当环境变好,特别是雨后,水分即可将厣溶化,蜗牛即出来活动。
蜗牛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用以抗御更恶劣和环境变化。
蜗牛还具有“识路归家”的习性,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将食物放置在饲养容器的某一地方,便于蜗牛取食。
此外,蜗牛对酸、碱及各种挥发性气味也很敏感,并产生回避反应。
蜗牛性杂食性,以食各种绿色植物的叶、根、茎、芽、花、果实和各种菌藻类、苔藓类植物为主,在胃中也可以发现有很多微砂粒。
蜗牛行异体交配,有时也可以自体受精。
每年5-9月为繁殖期,在不同气候区时间略有差异。
一般是在夜晚、黄昏或阴雨天进行繁殖活动。
两个性成熟的蜗牛在发情时相互摩擦、接触,最后将身体前部互相结合在一起,各用石灰质的恋矢刺入对方的生殖孔内,恋矢在交配之后即断掉,并能重新长出而复原。
经过反复地互刺,阴茎插入阴道中射精,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
在交配之后,雌性生殖细胞才逐渐成熟,这时贮精囊中的精子才能遇卵子受精,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一般需要15-20d的时间。
蜗牛在产卵时,往往要挖一个5-8cm大的洞穴,把卵产在沿内。
卵如豌豆大小,外包一层白色亮膜,膜受到破坏时影响孵化。
食物丰富,气候适宜,蜗牛每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40-100粒之间。

养殖技术 种螺产完卵后,待其离开时再进行采收卵粒。
采卵时,可用小汤匙将卵子挖出,卵膜可防止微生物侵袭,故粘有的污物不必冲洗、擦拭,以防膜受破坏。
异形卵和无精卵应剔除,然后将采收的卵放入孵化箱内进行孵化。
孵化箱一般用木制高5-9cm箱底铺4-5cm细沙土。
土湿度30%-40%,每1m2可孵化15万-16万粒。
卵上敷2-3mm的沙土,再盖上湿润的纱布,每日喷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
细沙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腐殖质或菜园土更为适宜,孵化温度保持20-30℃之间。
空气湿度80%-90%,一般在5-25d之内即可孵化出细螺。

幼螺是指从卵孵化后30天之骨的螺体。
刚孵化出的幼螺仅有 2.5-3个螺层,藏在土内,数日之后才爬到土表活动。
此时应把幼螺转入到幼螺箱内或池内。
60cm×40cm×30cm的饲养箱可放养150-200个幼螺。
幼螺生长期内,室温应控制在25-30℃之间,土壤底部水量以30%-40%为宜,空气相对温度以80%-90%为宜。
温、湿度应稳定,忽高忽低易引起幼螺死亡。
饲料须搭配合理,营养全面。
各种螺的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幼螺生长到30天后,即可转入成螺饲养箱。
开始时密度为400-500个/m2,到收获前,密度以200-250个/m2为宜。
成螺与种螺饲养的温、湿度基本一样,也必须注意控制。
成螺可轮放轮捕,也可以与蚯蚓混养。

饲养管理 蜗牛的食物中,新鲜的蔬菜、菜皮和植物叶等水分易蒸发,且存放时间过长双易霉烂变质,故宜傍晚时投食,蜗牛夜间捕食能保持新鲜度。
投喂米糠、甘薯粉等以及给水,要用食盘或食糟,以防散失和污染环境。
饲料应多样化。
每日早、晚要喷水1-2次,最好形成雾状。
蜗牛对水分及湿度非常敏感,皮肤总保持湿润。
缺水时壳口出现膜厣,粘液减少,失水30%即停止活动甚至死亡。
反之,水分过大,超过50%时,土壤霉腐而引起“结核病”或“腐足病”或其他疾病。
粪便及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养殖工具要及时消毒,杀灭虫卵、病菌及螨蚁、鼠类。
并应有蜗牛防逃及天敌侵入的防护设备。
蜗牛即可以“开放式室外圈养”,也可以“封闭式室内饲养”,可根据饲养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

性状

性状鉴别 全体已缩入螺壳内,呈扁球形、球形或类圆锥形,直径约1cm。
外表在同灰褐色,有光泽,质脆易碎,破碎后内部为乳白色。
气微,味微咸。
以完整不碎、干净无泥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同型 巴蜗牛含糖原,半乳糖原,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

炮制

1.蜗牛《三因方》:“以竹索串,瓦上晒干。
”《医宗说约》:“生研。
:”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打碎或研粉。

2.煅蜗牛《医学纲目》:“以竹签穿,瓦上晒干,烧存性。
”《先醒斋广笔记》:“连壳。
煅灰存性,研极细末。
”现行,取净蜗牛置煅药炉内,用武火煅至红透,取出,晾凉。

归经

膀胱;胃;大肠经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注意

1.不宜久服。

2.《纲目》:畏盐。

3.《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宣用,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镇惊;消肿。
主风热惊痫;小儿脐风;消渴;痄腮;瘰疬;痈肿丹毒;痔疮;脱肛;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或焙干研末,1-3g。
外用:适量,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用胎热撮口: 蜗中子一十枚,莳萝末半分。
上药,同研令匀,用奶汁和涂于口畔。
②治消褐引饮不止: 一、蜗牛十四枚,形圆丽大者。
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饮之。
二、蜗牛二两,蛤粉、龙胆草、桑根白皮各二钱半。
研末,每服一钱,榴叶汤下。
③治小便不通:蜗牛捣贴脐下, 以手摩之。
加麝香少许更妙。
④治小便不通: 蜗牛五钱。
水煎,曰服三次。
《吉林中草》⑤治血热冲肺,鼻出血不止: 蜗牛一分,乌贼鱼骨半钱。
上二味,捣研为散,含水一口,XU一字入鼻内。
⑥治喉痹: 一、蜗牛绵裹,水浸含咽。
二、蜗牛七枚,白梅三枚。
同研烂,绵裹如枣核大,含咽。
⑦治无名肿毒: 鲜蜗牛一两,马齿苑一两,陈石灰一两。
共捣烂,敷患处。
⑧治疗毒: 蜗牛适量,捣碎,敷患处。
⑨治瘰疠未溃: 连壳蜗牛七个,丁香七粒。
同烧研,纸花贴之。
⑩治瘰疠,溃与未溃,皆可贴: 蜗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晒干,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猪骨髓调,用纸花量病大小贴之。
治发背: 蜗牛一百个,活者。
以一升净瓶入蜗牛,用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蜗牛放之,其水如涎。
将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调敷,以鸡朝扫之疮上,日可十余度。
治烂脚: 蜗牛一个。
放冰片少许于壳内后,用此蜗牛水搽。
治耳腮ZHA肿及喉下诸肿: 蜗牛同面研敷之。
治眼热生淫肤赤白翳 生蜗牛二枚。
纳少许朱砂末于中,微火上炙令沸,以绵换取,以敷眼上,数敷。
治痔疮: 蜗牛一枚,麝香三分。
用小砂合子,盛蜗中,以麝香掺之,次早取汁,涂痔处。
治脱肛: 蜗牛一两,诃子五钱。
焙干,研细末,用猪油调匀,敷患处。
治蜈蚣咬: 蜗牛挎取汁,滴入咬处。
治耳聋: 蜗牛子一分,石胆一分,钟乳一分。
同细研,用一瓷瓶盛之,以炭火烧令通赤,候冷取出,研入龙脑少许,每用油引药少许入耳。

各家论述

1.《纲目》: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2.《别录》:主贼风歪邪,大肠脱肛,筋急及惊痫。

3.《药性论》:生研取服,止消渴。

4.《品汇精要》:祛风热,消疮肿。

5.《纲目》:治小儿脐风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出血,通耳聋,治诸肿毒痔漏,制蜈蚣蝎毒。

6.《本草新编》:善杀虫,以活着投麻油中,自化为油,涂虫疮。

7.《玉揪药解》:利水泄火,消肿败毒,去湿清热。

8.《医林纂要》:治血风疮及杨梅疮。

9.《黑龙江中药》:通乳。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5851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