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集注》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脂肪油。
动物形态详"刺猬皮"条。
《纲目》:"甘,平,无毒。
"
治肠风便血,癣疮,耳聋。
①《本草拾遗》:"主耳聋,可注耳中。
"
②《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
"
③《纲目》:"涂秃癣,杀虫。
"
④《医林纂要》:"敷治阴肿。
"
外用:涂敷或滴耳。
治虎爪伤人:刺猬脂日日敷之,内服香油。
出自《本草经集注》
药材基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达乌尔猬或大耳猬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2.Hemiechinus dauricus Sundevall3.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取出脂肪,鲜用,或熬炼后用。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地草原、开垦地及荒地、灌木或草丛等各种类型的环境中但以平原丘陵、灌木丛中为多。
2.栖息于干旱地区草原地带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区的灌丛中。
3.栖息于农田、庄园,砾石荒漠也能见到。
资源分布:1.广泛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
3.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
1.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
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
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
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
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
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
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
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2.达乌尔刺猬体形较刺猬小,体长17.5-25cm。
耳较长,超过其周围尖刺之长。
刺短而细,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无纯白色尖刺。
体背为浅棕褐色,体侧及腹面长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3.大耳猬,体形较小,体长17-23cm。
吻部甚尖,耳大,耳长为37-50mm,耳尖钝圆,显然超过其周围的尖刺。
躯体背面覆有硬刺构成的甲胄,由头部耳后方开始,往后一直伸展到尾基部之前。
体背部的尖刺为暗褐色与白色相间,也有少数全白色的刺。
尾极短为棕褐色。
为荒漠、半荒漠地带典型的种类。
性状鉴别,本品多为粘稠液体,冬季呈稠膏状。
全体淡棕色。
气微,味淡。
大肠经
甘;平;无毒
止血;杀虫。
主肠风便血;秃疮;疥癣;耳聋
外用:适量,滴耳;或涂敷。
治虎爪伤人: 刺猬脂日日敷之,内服香油。
1.《本草拾遗》:主耳聋,可注耳中。
2.《日华子本草》:治肠风泻血。
3.《纲目》:涂秃癣,杀虫。
4.《医林纂要》:敷治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