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藤

拼音注音
Wá ér Ténɡ
别名

七层楼、一见香、小尾伸根、三十六荡,老君须、藤老君须、白龙须、黄茅细辛、三十六根。

出处

《江西草药》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娃儿藤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或路边草丛中。
分布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有乳汁。
根须状,淡黄色。
叶对生;叶片卵状心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
先端尖,基部心形,两面光滑或仅上面脉上有短毛。
聚伞花序,腋生,长2~5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有细毛;花冠5裂,裂片卵形,暗紫色。
蓇葖果纺锤形,近水平展开。
种子顶端有一簇白色长毛。
花期7~8月。
果期9~11月。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含娃儿藤碱、异娃儿藤碱、娃儿藤宁碱,均有抗肿瘤作用。

药理作用

娃儿藤碱对腺癌-755、淋巴肉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388、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均有显着抗肿瘤作用,已进入临床试用,但由于试验中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可逆的毒性,因而停止使用。

性味

辛,温,有小毒。

①《江西草药》:"辛,温,有小毒。
"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甘辛,温。
"

注意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

功能主治

祛风化痰,解毒散瘀。
治小儿惊风,中暑腹痛,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胃痛,牙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江西草药》:"祛风化痰,通经散瘀。
"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止咳化痰,消肿解毒。
"

③江西《草药手册》:"散瘀,催吐。
治哮喘痰咳,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痛,胃痛,腹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捣汁。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娃儿藤鲜根二钱。
冷开水半碗擂汁,频频灌服。

②治中暑腹痛:娃儿藤根三钱,水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一钱。

③治白喉:娃儿藤鲜根一两。
捣汁服,每日数次。
如不能口服,可用鼻饲。

④治跌打损伤:娃儿藤根适量,晒干研末。
每次二钱,水酒冲服。

⑤治关节肿痛:娃儿藤鲜根适量,酒精少许。
捣烂外敷。

⑥治竹叶青蛇咬伤:娃儿藤根、乌桕叶、半边莲、犁头草各一两。
捣烂外敷。

⑦治口腔炎:娃儿藤根三至四钱。
水煎服。

⑧治牙周炎:娃儿藤根一钱五分,苋菜梗二钱五分。
加白糖适量,水煎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31116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