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骨

《中药大辞典》:獭骨

拼音注音
Tǎ Gǔ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鼬科动物水獭骨骼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獭肝"条。

性味

《别录》:"平。
"

功能主治

①陶弘景:"疗食鱼骨鲠。
"

②《药性论》:"治呕哕不止。
"

复方

①治水积黄肿:獭骨磨细,煮绿壳鸭蛋服。

②治无名恶毒疮似鱼眼者:獭骨一两,麝香一字。
研末和匀,调贴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獭骨

拼音注音
Tǎ Gǔ
英文名
Otter bone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utra lutra Linnaeus2.Lutra perspicillata Geoffroy3.Aonyx cinerea Illiger

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剥皮,剖腹;剔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河流、湖泊、水透明度较大、水生植物较少而鱼类较多处。
具夜行性,以各种鱼类为食。

2.生活于江河流域与海岸。
集群生活,以鱼为食。
性凶猛,也与犬斗。

3.小生活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营半水栖生活。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广东珠江口沿海和云南南部地区。

3.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1.体细长呈圆筒状,长60-80cm,体重2-7.5kg;雄较雌大。
头部宽而稍扁,吻端短粗,须粗硬,鼻垫小,眼小,耳小而圆。
四肢粗短,趾间具蹼。
爪短、侧扁而尖锐;下额中央有数根短的硬须;在前肢腕垫后面有较短的刚毛数根。
尾长,超过体长之半。
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泽。
上唇白色,颊两侧及颈下为污白色。
腹毛较长呈栗棕色,余者毛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

2.江獭,外形与普通水獭相似,但体形较大,体重可达15kg以上。
头大,耳短小而圆,鼻垫裸露的上缘与毛区的交界处,除中央稍凸外,几乎有一直线。
四肢指爪,比小爪水獭略大。
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尾形甚扁阔,末端尾毛甚短。
体毛短呈浅黑褐色,两颊、颈侧和颏喉部针毛白色或灰白色,绒毛浅灰褐色。
四肢毛色稍显棕黄色。

3.小爪水獭,体形扁而显和。
体重一般不超过3kg。
鼻垫上缘与毛区交界处一直线横过;脸部触须与水獭无异唯下颌的正前方和两侧有几根短刚毛;爪极小,趾垫甚发达。
牙齿特征与水獭相似,但缺第1上前臼齿,下颌门齿横列整齐。
全身被咖啡色毛,毛尖显白色,具光泽。

归经

肝;脾;胃经

性味

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

消骨鲠;止呕吐。
主鱼骨鲠喉;呕哕;水积黄肿;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疗食鱼骨鲠。

2.治无名恶毒疮似鱼眼者:獭骨一两,麝香一字。
研末和匀,调贴之。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573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