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油。
《日华子本草》
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桐油毒性较大,临床都作外用,禁忌内服。
中毒者均系误食所致。
据289例观察,误食后大多在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最早者40分钟,少数在4小时左右。
主要表现为恶心、频繁的呕吐;其次为腹痛,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抽搐,手足麻木、发冷,呕血、便血,发烧;严重者出现昏迷和喉肌痉挛。
实验室检查提示,部分病例的肾脏有轻度损害;并能加剧肝脏疾患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变。
经及时救治均告恢复。
此外,尚有因持续食入微量桐油而引起亚急性中毒者。
据52例报告,其临床表现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点:㈠胃肠症状轻;㈡全身症状明显,发热、气憋、手足发麻远多于急性中毒,且有下肢水肿、感觉减退、潮红灼热、心脏扩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见的征象;㈢预后较严重,本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从油桐子热压所得的桐油,是一种干性油,以高温加热,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胶,甚至完全固化。
此特殊性质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的聚合,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
桐油含α-桐酸83%和三油精15%。
比较详细的数据: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桐酸74.5%,亚油酸9.7%,油酸8.0%,饱和脂肪酸3.3%,不皂化物0.1%。
又一资料:α-桐酸77%,亚油酸10%,油酸9%,饱和脂肪酸4%。
α-祠酸分子中含有三个共轭双键,故有多种几何异构体。
在饱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榈酸。
桐油含维生素E及角鲨烯。
又含植物甾醇、戊聚糖及几种蛋白质。
桐油的毒性成分,桐酸是其一,但还夹杂着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质。
又热桐油上发生的气体,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急性皮炎。
甘辛,寒,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冷,微毒。
"
②《纲目》:"甘微辛,寒,有大毒。
"
探吐风痰。
外用治疥癣,臁疮,汤火伤,冻疮皲裂。
①《本草拾遗》:"摩疥癣虫疮,毒肿。
"
②《日华子本草》:"敷恶疮疥及宣水肿。
"
③《纲目》:"涂胫疮、汤火伤疮;吐风痰喉痹,及一切诸疾,以水和油,扫入喉中探吐。
"
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①治血风臁疮:㈠胡粉、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㈡船上陈桐油石灰、人发。
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
②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
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
③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
扫数次。
④治酒齄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
⑤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
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
⑥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
⑦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
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
:63,1936)
⑧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
①治疗外科炎症
以桐油和石膏粉调敷患处。
如用药及时,对急性化脓性炎症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
据65例各种软组织急性炎症的观察结果,用药1~10天后有46例炎症完全消失,6例炎症局限,症状好转;13例脓肿缩小,自行破溃或经小型切开引流而痊愈。
用于急性阑尾炎11例,于3~14天全部治愈;阑尾脓肿17例,除1例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其余均在7~15天治愈;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均于3~6天痊愈;其他如膈下脓肿、腹腔脓肿、急性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扁桃体脓肿、齿槽脓肿等,用药后亦有良好效果。
治疗过程中,须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其他疗法,如应用抗菌素、输液、输血等。
对已经成熟的脓肿或业已切开引流者,及急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溃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应及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制剂及用法:以桐油30~40毫升与生石膏粉100克混和,调匀后涂于纱布或油纸上,外敷患处。
腹腔炎症则敷于病变部位的腹前壁上;盆腔附属器官炎症敷于下腹,或采用阴道坐药方法;扁桃体炎及齿槽脓肿等敷于下颌部。
敷药宽度必须超出炎症浸润范围。
根据病情轻重每日换药1~3次
②治疗灼伤
力求在灼伤后10分钟内,把灼伤的肢体浸泡于桐油桶里,浸泡时间以病人患肢离开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轻微灼感为止。
浸泡后用消毒纱布沾生桐油敷贴患处,每天更换1次,至创面干燥为止。
试治9例,浸泡后灼伤处周围红肿明显缩小,起泡也减少。
Ⅲ度灼伤焦痂干燥后脱落自愈。
没有出现感染,且愈后瘢痕柔软,不引起功能障碍。
③治疗寻常疣
先用缝衣针或小刀将疣的表面轻轻刮破,随即将油桐果的胶汁滴在疣面,听其自然干涸结痂,自行脱落。
如患处脱痂后,仍有部分疣组织尚未脱落者,再滴药1~2次,以愈为度。
滴药后不要用水洗涤患处,以免影响结痂。
治疗8例,除1例多发性滴药3次未效外,其余7例单纯性经滴药1~3次均脱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桐子油。
出自《日华子本草》。
《纲目》:桐油吐人,得酒即解。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Airy-Shaw的种子所榨出的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nicia fordii 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生态环境: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油桐 小乔木,高达9m。
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
单叶互生;叶柄长达12cm,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诱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
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
核果近球形,直径3-6cm。
种子具厚壳状种皮。
花期4-5月,果期10月。
从油桐子热压所得的桐油,是一种干性油,以高温加热,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胶,甚至完全固化。
此特殊性质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桐油精〔三α-桐酸的甘油酯〕的聚合,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
桐油含α-桐酸83%和三油精〔甘油三油酸酯〕15%。
比较详细的数据: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桐酸74.5%,亚油酸9.7%,油酸8.0%,饱和脂肪酸3.3%,不皂化物 O.1%。
又一资料:α-桐酸77%,亚油酸10%,油酸9%,饱和脂肪酸4%。
α-桐酸分子中含有三个共轭双键,故有多种几何异构体。
在饱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榈酸。
桐油含维生素E及角鳖烯〔Squalene〕。
又含植物甾醇、戊聚糖及几种蛋白质。
桐油的毒性成分,桐酸是其一,但还夹杂着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质。
又热桐油上发生的气体,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急性皮炎。
甘;辛;寒;有毒
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
主喉痹;痈疡;疥癣;烫伤;冻疮;皲裂
外用:涂擦;调敷或探吐。
①治血风臁疮:一、胡粉、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二、船上陈桐油石灰、人发。
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
②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
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
③治脚肚风疮如癞:桐油、人乳等分。
扫数次。
④治酒皶赤鼻:桐油入黄丹、雄黄敷之。
⑤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
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
⑥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
⑦治被火灼伤:桐油、石灰。
先将石灰搅水澄清,取清水,入桐油数滴,急以竹枝搅之,半时起白色胶质,敷患部,清快异常。
〔《中医科学》:63,1936)⑧治指疔: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
1.治疗外科炎症:以桐油和石膏粉调敷患处。
如用药及时,对急性化脓性炎症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
据65例各种软组织急性炎症的观察结果,用药1-10天后有46例炎症完全消失;6例炎症局限,症状好转;13例脓肿缩小,自行破溃或经小型切开引流而痊愈。
用于急性阑尾炎 11例,于3-14天全部治愈;阑尾脓肿17例,除1例形成弥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其余均在7-15天治愈;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均于3-6天痊愈;其他如膈下脓肿、腹腔脓肿、急性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扁桃体脓肿、齿槽脓肿等,用药后亦有良好效果。
治疗过程中,须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其他疗法,如应用抗菌素、输液、输血等。
对已经成熟的脓肿或业已切开引流者,及急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渍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应及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制剂及用法:以桐油30-40ml与生石膏粉 lO0g混和,调匀后涂于纱布或油纸上,外敷患处。
腹腔炎症则敷于病变部位的腹前壁上;盆腔附属器官炎症敷于下腹,或采用阴道坐药方法;扁桃体炎及齿槽脓肿等敷于下颌部。
敷药宽度必须超出炎症浸润范围。
根据病情轻重每日换药1-3次。
2.治疗灼伤:力求在灼伤后10分钟内,把灼伤的肢体浸泡于桐油桶里,浸泡时间以病人患肢离开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轻微灼感为止。
浸泡后用消毒纱布沾生桐油敷贴患处,每天更换1次,至创面干燥为止。
试治9例,浸泡后灼伤处周围红肿明显缩小,起泡也减少。
Ⅲ度灼伤焦痂干燥后脱落自愈。
没有出现感染,且愈后瘢痕柔软,不引起功能障碍。
3.治疗寻常疣:先用缝衣针或小刀将疣的表面轻轻刮破,随即将油桐果的胶汁滴在疣面,听其自然干涸结痂,自行脱落。
如患处脱痂后,仍有部分疣组织尚未脱落者,再滴药1-2次,以愈为度。
滴药后不要用水洗涤患处,以免影响结痂。
治疗8例,除1例多发性滴药3次未效外,其余7例单纯性经滴药1-3次均脱落,随访半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