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刍

《中药大辞典》:石龙刍

拼音注音
Shí Lónɡ Chú
别名

龙须、草续断、龙珠,龙蒭、龙鬓、龙木、草毒、龙华,悬菟,龙须草、缙云草,龙修,悬莞、方宾,席草,草龙蒭,胡须草、野席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灯心草科植物石龙刍全草
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长于水田中及潮湿地区。
分布广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余,根茎横走。
茎圆筒状,细长,下部有茶褐色鳞片状叶,聚伞花序侧生于茎的一面。
由多数小花缀成,花淡绿色,具短柄;花被6,排列为2轮;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短,柱头3枚。
蒴果,内含种子多数。
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根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石龙刍含水分7.14%、蜡及脂肪质2.63%、果胶1.52%、半纤维素13.54%、木质素17%、纤维素52.18%、灰分1%、戊聚糖13.4%。

绿色的茎含赭朴吩1.07%、葡萄糖3.04%、戊聚糖20.09%、甲基戊聚糖1.5%。

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经气分。
"

性味

苦,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

②《吴普本草》:"雷公:苦,无毒。
扁鹊:辛,无毒。
"

③《别录》:"微温,无毒。
"

④《浙江民间草药》:"味酸,性寒。
"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
治淋病,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
"

②《别录》:"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
又主疗蛔虫及不消食。
"

③汪连仕《采药书》:"散风火,大理湿热。
"

④《浙江民间草药》:"利水通淋,清热安神。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烧存性研末。

复方

①通淋:胡须草、木通各三钱,车前草、甘草各二钱。
煎服。

②治小儿夜啼:石龙刍,烧灰涂乳上饲小儿。

③治牙痛:胡须草三钱,煎服。
似龙须,但多节,似以为二物者非矣。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龙刍

拼音注音
Shí Lónɡ Chú
别名

龙须、草续断、龙珠、龙鬓、龙木、草毒、龙华、悬菟、龙须草、缙云草、龙修、悬莞、方宾、席草、草龙zou、胡须草、野席草

英文名
pith of Common Rush
出处

出自1.《本经》。

2.《别录》:石龙刍,九节多珠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
五月、七月采茎暴干。

3.《纲目》:《本经》明言龙刍一名龙须,而陶弘景言龙刍似龙须,但多节,似以为二物者非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ncus setchuensis Buchen.[J.setchuensisBuchen.var.effusoides Buche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去根,杂质,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沟、道旁的浅水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石龙刍,多年生草本,高30-50cm。
根茎多短缩,须根较坚硬。
茎细弱,直径0.8-1.5mm,灰绿色,有纵条纹。
叶多基生;叶鞘红褐色至棕褐色,长2-5cm,上部有膜质边缘;叶片退化为芒刺状。
花序假侧生,聚伞花序,多花或仅有数朵;与茎贯连的苞片直或弯曲,长10-15cm;花被片6,卵状披针形,长2-3mm,淡绿色,近等长,边缘膜质,排列为2轮;雄蕊3,短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极短,柱头3。
蒴果近球形,成熟时棕褐我,直径约2mm,由于子房内隔膜发育不完全,故为1室。
种子偏斜倒卵形,长约0.5mm。
花、果期5-6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可利用溪沟边、塘边水浅处和低洼地的潮湿处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
四川地区在12月或1月栽种。
耕翻土地,施土杂肥。
先将老蔸挖起,分成小蔸,按行、株距各约30cm栽种。
田间管理 每年在3、5月各除草1次,除草后,各施人畜粪水1次。
至9-10月收获后,再除草1次,施以土杂肥过冬,并保持湿润或浅水。

性状

性状鉴别 茎细长圆柱形,长30-50cm,直径1-1.6mm,上部渐细尖,基部稍粗,表面淡黄绿色,光滑,具细纵直纹理。
质坚韧,断面黄白色,中央有髓,白色而疏松。
茎上部无叶,侧生淡紫色花序或果穗,基部叶鞘红褐色至棕褐色。
气微,味淡。
以身干、细匀、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下皮纤维位于棱角处,非木化或微木化。
维管束有限外韧型,有维管束鞘纤维;木质部呈“V”字形。
髓部大,薄壁细胞5-7分枝,相边成网状,细胞间隙大。

归经

心;小肠经

性味

苦;凉

注意

《饮片新参》:“溲多者勿用。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泄热;安神;凉血止血。
主热淋;肾炎水肿;心热烦躁;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咽痛;齿痛;目赤肿痛;衄血;咯血;尿血

用法用量

内服:9-15g;煎服;或烧存性研末。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

2.《别录》: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
又主疗蛔虫及不消食。

3.汪连仕《采药书》:散风火,大理湿热。

4.《浙江民间草药》:利水通淋,清热安神。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155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