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碱

《中药大辞典》:石碱

拼音注音
Shí Jiǎn
别名

花碱,碱,灰碱,水碱,枧砂、干饼药。

出处

《本草衍义补遗》

来源

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

化学成分

传统的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性味

咸苦,温。

①《纲目》:"辛苦,温,微毒。
"

②《医林纂要》:"辛涩,寒。
"

注意

《本草经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

功能主治

软坚,消积,化痪,去翳。
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

①《本草衍义补遗》:"去湿热,消痰,磨积块。
"

②《纲目》:"杀齿虫,去目翳,治噎膈反胃。
同石灰烂肌肉、溃痈疽瘰疬,去瘀血,点痣黡疣赘痔核。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

复方

①消积破气:石碱三钱,山查三两,阿魏五钱,半夏一两。
为末,以阿魏化醋煮糊丸服。

②治拳毛倒睫,用刀微划动,以药泥眼胞上,睫自起也:石碱一钱,石灰一钱。
醋调涂之。

③治虫牙疼痛:花碱填孔内。

④治痣黡疣赘:花碱、矿灰,以小麦秆灰汁煎二味,令干,等分为末。
以针刺破,水调点之,三日三上,须新台乃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碱

拼音注音
Shí Jiǎn
别名

花碱、碱、灰碱、水碱、枧砂、干饼药

英文名
Alkali
出处

出自1.《本草衍义补遗》。

2.《纲目》: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

来源

药材基源: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kali

化学成分

传统的石碱主要含碳酸钾、碳酸钠等无机物质,又含淀粉及蛋白质等。

归经

胃、大肠经、

性味

咸苦;辛苦;温;微毒;辛涩;寒

注意

《本草经疏》:作泄,胃薄者忌服。

功能主治

软坚;消积;化痰祛湿;去翳。
主治积块;噎膈反胃;目翳;疣赘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碱乃软坚消积之物,食之使人泄泻,以其阴湿之性润下,软坚透肉,故于肠胃非宜。

2.《医林纂要》:碱治反胃噎膈,化火之徐,能除郁火,且辛润苦降也。
然敛涩肠胃,反致停食。

3.《本草衍义补遗》:去湿热,消痰,磨积块。

4.《纲目》:杀齿虫,去目翳,治噎膈反胃。
同石灰烂肌肉、溃痈疽瘰疬,去瘀血,点痣黡疣赘痔核。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4073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