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梅花根皮

拼音注音
Shān Méi Huā Gēn Pí
别名

土常山。

出处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来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绢毛山梅花根皮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溪谷两旁或山坡林缘灌丛中。
分布浙江、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1.5~4米。
树皮黄褐色,呈薄片状剥落;幼枝无毛,红褐色。
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披针状卵形,长5~11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疏生白色平贴硬毛或无毛,下面叶脉上被白色硬毛,脉腋间并簇生须毛,叶脉自基部5出,主脉基部及叶柄常呈红色或青紫色。
总状花序生于侧杖顶端,长5~12厘米,花5~11朵;花径2.5~3厘米;萼筒杯状,顶端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尖;萼筒与花梗表面均密生白色短硬毛;花瓣4,阔椭圆形或宽卵形,纯白色;雄蕊多数,外轮雄蕊长于内轮;花柱4,近上半部分开,子房下位,4室。
蒴果倒卵形,4裂;种子多数。
花期5~6月。
果期8~9月。

功能主治

治疟疾,头痛,挫伤,腰胁痛,胃气疼。

复方

①治疟疾、挫伤、腰胁疼痛、胃痛:山梅花根皮八钱。
同狗肉炖热,调白糖服。

②治太阳头痛:山梅花根皮加白糖共捣烂,敷贴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3918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