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
为毛茛科植物草乌头汁制成的膏剂。
苦,热,有毒。
①《药对》:"温。
"
②《本草经集注》:"大热。
·
③《别录》:"味苦,有大毒。
"
内服宜慎。
治瘰疬结核,瘘疮毒肿,头风,风痹,腹中症结,疟疾,疝气。
①《别录》:"疗症坚及头中风、痹痛。
"
②《本草拾遗》:"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
先取药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热脓及黄水出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肉破,即不可涂。
"
外用:研末调敷。
内服:入丸剂。
①治腹中症,有结积,便害饮食,转羸瘦:射罔二两,椒三百粒。
捣末,鸡子白和为丸,如大麻子。
服一丸,渐至如大豆大,一丸至三丸为度。
②治三十年心疝:真射罔、新好茱萸。
上二味等分,捣筛,蜜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二丸,日三。
③治疟病:巴豆二枚,射罔如巴豆大,枣一枚。
令捣成丸,如梧子大。
先发水服一丸。
④治蛇虺螫人:射罔涂螫处,频易。
⑤治沙虱毒:射罔敷之。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乌头捣苲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敷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2.《日华子本草》:土附子,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添,晒干取膏,名为射罔。
猎人将作毒箭使用,或中者,以甘草、蓝青、小豆叶、浮萍、冷水、荠苨皆可御也。
3.《纲目》:草乌头取汁,晒为毒药射禽兽,故有射罔之称。
《后魏书》言,辽东塞外秋收乌头为毒药,射兽。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和北乌头等的汁制成的膏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2.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生态环境:1.生于山地草坡和灌木丛中。
2.生于山地、丘陵、草坡或疏林、草甸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主要栽培于四川。
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2.分布于东北、华北。
1.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
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甚肥大,直径达5cm。
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
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
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
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2.北乌头,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
块根常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5cm,外皮黑褐色。
茎直立,光滑。
叶互生,有柄;叶片近于革质,全形为卵圆形,长6-14cm,宽8-9cm,3全裂,裂片菱形,再作深浅不等的羽状缺刻状分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二面均光滑,或有时微被毛。
总状花序,或有时为紧缩的圆锥花序;花萼5,紫蓝色,上萼片盔形,长1.5-2cm,、侧萼片长1.4-1.7cm;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4mm;雄蕊多数,无毛;子房5个,稀有3-4个,无毛,花柱与子房等长。
蓇葖果长1-2cm。
种子有膜质翅。
花期7-8月。
果期8-9月。
心;肝经
苦;热;大毒
本品有剧毒。
祛风止痛;解毒消肿;软坚散结。
主风寒痹痛;头风头痛;瘰疬结核;症瘕;热毒疮痈;毒蛇咬伤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①治腹中症,有结积,便害饮食,转赢瘦:射罔二两,椒三百粒。
捣末,鸡子白和为丸,如大麻子。
服一丸,渐至如大豆大,一丸至三丸为度。
②治三十年心疝:真射罔、新好茱萸。
上二味等分,捣筛,蜜和丸如麻子大。
每服二丸,日三。
③治疟病:巴豆二枚,射罔如巴豆大,枣一枚。
令捣成丸,如梧子大。
先发水服一丸。
④治蛇虺螫人:射罔涂螫处,频易。
⑤治沙虱毒:射罔敷之。
1.《别录》:疗症坚及头中风、痹痛。
2.《本草拾遗》: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
先取药涂肉四畔,渐渐近疮,习习逐病至骨,疮有热脓及黄水出涂之;若无脓水,有生血及新伤肉破,即不可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