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吊,吊风根、榕树须,榕树吊须。
《纲目拾遗》
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根。
全年可采。
割下气根,扎成小把,晒干。
生于村边坡地、河边,有时塔顶及峭壁亦有生长。
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浙江、贵州等地。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榕树,又名:倒生树,倒生木、不死树,细叶榕,正榕、官榕木,小叶榕。
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胸径达2米以上,干多分枝扩散;树冠扩大成伞状;树皮不剥落,具白乳汁;由干抽出气根,可垂及地,挺直如柱。
叶互生,革质,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短渐尖,全缘,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表面不明显;叶柄长7~15毫米.隐头花序单生或双生于叶腋内,倒卵球形,直径约5~10毫米,初乳白色,熟时黄色或淡红色,基部苞片3,阔卵形,钝;雄花花被3~4,雄蕊1;雌花花被片3,柱头长;瘿花似雌花。
花期5~6月。
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树皮、叶、树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干燥气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米左右,基部较粗,径4~8毫米,末端渐细,往往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
表面红褐色,外皮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
质脆,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
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含酚类、氨基酸、有基酸、糖类。
苦涩,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涩,平。
"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涩,性温,无毒。
"
祛风清热,活血解毒。
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痧气腹痛,风湿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
"
②《岭南杂记》:"制药可以固齿。
"
③《岭南采药录》:"煎水熏洗痔疮;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饮,可验麻风真假,真者觉其味甘。
"
④《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
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
"
⑤《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
治风湿骨痛。
"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发汗透疹。
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疟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
⑦《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
治斑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
"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外用: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①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
②治关节风湿痛:格树气根二至四两。
酒水煎服。
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
③治跌打损伤:榕树气根二两。
或加樟树二重皮三至五钱。
水煎冲酒服。
④治血淋:榕树倒抛根鲜者一两半。
合冰糖炖服,每日一次,续服四、五次。
⑤治小便不通:榕树吊须一把,沙糖、米酒各适量。
水煎服。
⑥治疝气,子宫脱垂:榕树干气根一两,瘦猪肉适量。
水炖服。
⑦固齿,止牙痛:榕根须,摘断,入竹管内,将盐塞满,以泥封固;火煅存性为末,擦牙,摇动者亦坚。
竹管不用。
⑧治牙痛,能消肿止痛杀虫:榕须、皂角。
煎水含之:冷则吐,吐则再含。
⑨治喉蛾:榕树须六两。
黑醋一汤碗,煎好,候温含漱。
⑩治湿疹,阴痒:榕树气根适量。
煎水洗。
⑾治神经性皮炎:鲜榕树须,捣烂外敷。
半天吊、榕根须、吊风根、榕树须、榕树倒抛根、榕树吊须、乌松、老公须、倒吊松根根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拾遗》:按《泉州府志》:榕有二种,一种矮而盘桓,其须着地,复生为树。
一种名赤榕,上耸广大。
二种荫最宽广,入药用有须者。
药材基源: 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气生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F.Retus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割下气生根,扎成小把,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的林绿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
全株有乳汁。
老枝上有气牛根,下垂,深褐色。
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
隐头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
瘦果小,卵形。
花、果期44-11月。
性状鉴别 干燥气生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m左右,基部较粗,直径4-8mm,末端渐细,多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
表面红褐色,外皮 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
质韧,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
气微,味苦、涩。
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含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1]。
肺;脾;肾经
味苦、性平
散风热;祛风湿;活血止痛。
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结膜炎;风湿骨痛;痧气腹痛;久痢;胃痛;白带;湿疹;阴痒;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①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 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
②治关节风湿痛: 榕树气根二至四两。
酒水煎服。
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
③治跌打损伤: 榕树气根二两。
或加樟树二重皮三至五钱。
水煎冲酒服。
④治血淋: 榕树倒抛根鲜者一两半。
合冰糖炖服,每日一次,续服四、五次。
⑤治小便不通: 榕树吊须一把,沙糖、米酒各适量。
水煎服。
⑥治疝气,子宫脱垂: 榕树干气根一两,瘦猪肉适量。
水炖服。
⑦固齿,止牙痛: 榕根须,摘断,入竹管内,将盐塞满,以泥封固;火锻存性为末,擦牙;摇动者亦坚。
竹管不用。
⑧治牙痛、能消肿止痛杀虫: 榕须、皂角。
煎水含之,冷则吐,吐则再含。
⑨治喉蛾: 榕树须六两。
黑醋一汤碗,煎好,候温含漱。
⑩治湿疹,阴痒: 榕树气根适量。
煎水洗。
11.治神经性皮炎: 鲜榕树须,捣烂外敷。
1.《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
2.《岭南杂记》:制药可以固齿。
3.《岭南采药录》:煎水熏洗痔疮;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饮,可验麻风真假,真者觉其味甘。
4.《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
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
5.《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
治风湿骨痛。
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发汗透疹。
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疟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7.《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
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