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
《本草蒙筌》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
甘苦,温。
①《本草蒙筌》:"甘。
"
②《纲目》:"苦,温,无毒。
"
涌吐,升阳。
治虚人痰壅胸膈,气陷泄泻。
①《本草蒙筌》:"发吐痰沫。
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
"
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服。
参芦、竹节参
出自《本草蒙筌》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要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ginseng C. A. Mey.
采收和储藏:9月中、下旬收获参根时,收集参芦,加工成红参芦、糖参芦。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
根肥大,肉质,圆柱或纺锤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黄色。
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轮生叶的数目依生长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复叶,2年复叶,最多可达6片复叶;小叶5,偶有7片,小叶柄长1-3cm;小叶片披针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叶较小,长2-4cm,宽1-1.5cm,上部3小叶长4.5-15cm,宽2.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细刚毛,下面无毛。
伞形花序单一顶生,总花梗长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圆球形;花小,直径2-3mm;花萼绿色,5齿裂;花瓣5,淡黄绿色,卵形;雄蕊5,花丝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离。
果实为核果状浆果,扁球形,直径5-9mm,多数,集成头状,成熟时呈鲜红色,种子2颗,乳白色,直径4-5mm,扁平圆卵形,一侧平截。
花期5-6月,果期6-9月。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长2-5.5cm,直径0.5-1cm。
表面黄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纹,具碗状茎痕4-6个,交互排列,顶端茎痕常可见冬芽。
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疏松,气香,味微甜而后苦。
含人参皂甙-ginsenoside-Rh1][1-4]。
还含挥发油,内有α-和β-香橙烯,脯氨酸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醇5ml,振摇5min,滤过。
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再蒸干,显紫色。
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40ml,置水浴上回波1h,弃氯仿液,药渣挥去溶剂,加水0.5ml拌匀湿润后,加水饱和的正丁醇10ml,超声处理30min,吸取上清液,加氨试液3倍量,摇匀,放置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潭加甲醇1ml振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人参皂甙Rb1、Re、Rb1对照品,加甲醇溶解制成每1ml各含2mg对照品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将上述2种溶液分别点样,以氯仿-醋酸已酸-甲醇-水在10℃硫酸已醇试液为显色剂,在105℃烘数分钟,分别在自然光及紫外光灯下观察。
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归胃;脾;肺经
味甘;微苦;性温
升阳举陷。
主脾虚气陷;久泻;脱肛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1.《本经逢原》:参芦能耗气,专入吐剂,涌虚人膈上清饮宜之。
江右人称为竹节参,其治泻利脓血,崩带精滑等证,俱无妨碍。
如气虚火炎,喘呕嗽血,误用转剧。
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补中寓泻也。
......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2.《本草正义》:凡泄泻日久,阳气下陷,参芦加入应用药中,颇有功效,若滞下脓血,而温热未清,则不可升也。
3.《本草蒙筌》:发吐痰沫。
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