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蔺子

《中药大辞典》:马蔺子

拼音注音
Mǎ Lìn Zǐ
别名

蠡实,荔实,马楝子,马莲子。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种子
8~9月果实成熟时割下果穗,晒干,打取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的山野。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主产江苏、辽宁、河北、北京等地。

原形态

马蔺,又名:旱蒲,剧草、豕首、三坚,荔,马薤,马莲,蠡草。

多年生草本,高约25~30余厘米。
根茎粗壮,根细而坚韧。
叶基生,线形,长20~40厘米,宽3~6毫米,先端渐尖,全缘,下部带紫色,质较硬,光滑无毛,平行脉两面凸起,7~10条。
花茎近上端有3片叶状苞片;花淡蓝紫色,1~3朵,生于花茎顶端,花被6,2轮,下部联合成筒,外轮匙形,向外弯曲而下垂,内轮倒披针形,直立;雄蕊3,密接在花柱外侧,花药长;蜂蕊1,子房下位,狭长,花柱3深裂,扁平,柱头呈花瓣状2裂。
蒴果纺锤形,具三棱,先端细。
种子多数,红褐色,为不规则的圆形,有棱。
花期4~6月。
果熟期8~9月。

性状

干燥成热的种子为扁平或不规则卵形的多面体,长约5毫米,宽3~4毫米。
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摹部有黄棕色或淡黄色的。
种脐,顶端有合点略突起。
质坚硬。
切断面胚乳肥厚,灰白色,角质性;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
气微弱,味淡。
以赤褐色、饱满、纯净者为佳。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捣碎或武火炒至鼓起为度.。

《纲目》:"凡入药炒过用,治疝则以醋拌炒之。
"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阳明经血分。
"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

性味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

②《别录》:"无毒。
"

③《蜀本草》:"寒。
"

注意

①《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

②《得配本草》:"燥热者禁用。
"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解毒。
治黄疸,泻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带,喉痹,痈肿。

①《本经》:"主皮肤寒热,胃冲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
"

②《别录》:"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
"

③《唐本草》:"疗金疮血内流、痈肿等病有效。
"

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敷蛇虫咬,杀草毒。
"

⑤《纲目》:、"治小腹疝痛、腹内冷积、水痢诸病。
"

⑥《医林纂要》:"破血,软坚。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马蔺子三钱。
水煎服。

②治水痢:马蔺子、干姜、黄连。
上三味为散。
熟煮汤,取一合许,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断。
冷热皆治。

③治月经过多:马蔺子三钱,马蔺花三钱,石榴皮四钱。
共为细末,一日分三次服。

④治喉痹肿热痛闷:川升麻一两,马蔺子二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

⑤治咽喉肿痛:马蔺子二钱,牛蒡子三钱,大青叶一两。
水煎服。

⑥治鼻衄、吐血:马蔺子二钱,白茅根一两,仙鹤草五钱。
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骨结核

将马蔺子放在铁锅内炒干研粉内服,每日3次,每次5~7克,小儿酌减。
另用其粉2份,凡士林5份,调成药膏外敷。
观察骨结核59例,用药时间2~8个月,痊愈者20例,显着好转27例,其余结果不明。

②避孕

将马蔺子60克捣碎,加水2碗熬成1碗,加入黄酒0.5斤或1斤,稍煮,连渣带汤分成6份。
经来时每日2次,连服3天。
或将压碎的马蔺子加工制成胶囊剂,50克生药相当于18粒胶囊,每天2次,每次3粒,从月经第1天起服用,连服3天。
汤剂试用于200例育龄妇女,1个月内怀孕者6例;另观察25例,3个月怀孕者4例,6个月怀孕者7例。
胶囊试用于220例,服药后3个月内怀孕者63人。
服药后少数有月经提前、错后,经量或多或少,白带稍多等副作用。
故以马蔺子作避孕药,殊欠理想。

备注

新疆地区尚以同属植物碱地马蔺的种子,与马蔺子同等入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马蔺子

拼音注音
Mǎ Lìn Zǐ
别名

蠡实、荔实、马楝子、马莲子、马帚子

英文名
Chinese Iris Seed, Seed of Chinese Small Iris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Koidz.

采收和储藏:8-9月果熟时采收,将果实割下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马蔺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
根茎木质化,粗壮,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纤维状的老叶叶鞘。
须根粗长,黄白色。
叶簇生,坚韧,近于直立;叶片条形,长40-50cm,宽4-6m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套褶;无中脉,具多数平行脉。
花茎先端具苞片2-3片,内有2-4花;花梗长3-6cm;花浅蓝色、蓝色、蓝紫色,花直径5-6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花被上有较深色的条纹;雄蕊3,花药黄色;子房长3-4.5cm,直径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
葫果长圆柱状,长4-6.3cm,直径1-1.3cm,有明显的6条纵棱,先端具喙。
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黑褐色。
花期5-7月,果期6-9月。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长约5mm,宽3-4mm。
表面红棕色至黑棕色,略有细皱纹,基部有浅色种脐,先端有合点,略突起,质坚硬不易碎裂。
切断面胚乳发达,灰白色,角质,胚位于种脐的一端,白色,细小弯曲。
气微弱,味淡。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长方形细胞,壁厚,内含深棕色块状物,外壁被有厚角质层,其下为6-7列皱缩的颓废薄壁细胞,最内为3-4列排列整齐的棕色扁平细胞。
外胚乳为2列薄壁细胞,内胚乳形大,壁厚,胞腔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

毒性

小鼠灌服马蔺子醇浸膏50g生药/kg,死亡1/10,灌服100g生药/kg,全部死亡。

化学成分

种皮含马蔺子甲、乙、丙素,羽扁豆烯-3-酮,白桦脂醇,β-谷甾醇及植物蜡。
种仁油含脂肪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软脂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癸酸。

药理作用

1.避孕作用:小鼠口服马蔺子醇浸膏具有抗生育、抗着床作用。
种皮有效,种仁则无作用。
家兔连续服用5天,并无抗排卵作用;幼兔连续腹腔注射7天,无黄体酮样作用,幼兔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期。

2.马蔺子甲素5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小鼠或荷瘤小鼠DNCB致敏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促进作用。

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捣碎或武火炒至鼓起为度。
《纲目》:凡入药炒过用,治疝则以醋拌炒之。

鉴别

理化鉴别 取0.5g的种皮粉末,用乙醚冷浸过夜,滤过,分成2份,作以下试验:①取乙醚1ml蒸干,加乙酰醋酸乙酯0.1g、氨和乙醇等量混合液3ml,混合后呈灰紫色后变红黄色。
②薄层色谱:取上述浸取液为供试液。
另取马蔺子甲素、丙素制成对照品溶液。
吸取二溶液点于同一氧化铝层析板上,用石油醚-乙醚展开剂展开,展距18cm。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斑点。
用氨熏后,马蔺子甲素变棕色,丙素不变色。

归经

肝;胃;脾;肺经

性味

甘;平

注意

1.《别录》:多服令人溏泄。

2.《得配本草》:燥热者禁用。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血定痛。
主黄疸;淋浊;小便不利;肠痈;虫积;虐疾;风湿痛;喉痹;牙痛;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疮肿;瘰疬;疝气;痔疮;烫伤;蛇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

各家论述

1.《本草正义》:马蔺子,《本经》言其平,而《别录》言其温。
以其能治寒疝也,故苏颂且有大温之目。
然又主喉痹肿痛,及沙石热淋等证,必非大温之品,所以韩保异又谓之寒。
实则此物能泄降结气,疏通经络,纯以下泄通达为主,不系乎寒温二气之作用。

2.《本经》主皮肤寒热,风寒湿痹,即宣通脉络之功也;其主胃中热结,及《别录》之止烦满、利二便,花叶之去白虫、治喉痹,即泄降结滞之效也。
且皆有清热利湿之意,以滑泄用事,则非温热之品可知。
即后人以治疝气腹痛,亦以疏通为义,非用具温。

3.《日华》又称其止鼻衄吐血,消酒毒,治黄疸,消疮疖,杀蕈毒,敷蛇虫咬,并治月经不止、崩中带下。
颐谓月事淋漓,崩中带下,惟间有湿热为病可以疏泄者,然虚而不固者为多,《日华》之说太嫌笼统,不可概投。
濒湖谓治小腹疝痛。
花叶主痈疽恶疮,无一非清热泄化之意。
总之,破滞滑利,是其专长,有余之症宜之,而虚寒者非其治也。

4.《本经》: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

5.《别录》: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

6.《唐本草》:疗金疮血内流、痈肿等病有效。

7.《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敷蛇虫咬,杀蕈毒。

8.《纲目》:治小腹疝痛、腹内冷积、水痢诸病。

9.《医林纂要》:破血,软坚。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2328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