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蜂房

《中药大辞典》:露蜂房

拼音注音
Lù Fēnɡ Fánɡ
别名

蜂肠,革蜂窠,百穿、蜂剿,大黄蜂窠,紫金沙,马蜂包,马蜂窝,虎头蜂房、野蜂房,纸蜂房,长脚蜂窝、草蜂子窝。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
全年可采,但以冬季为多。
采得后,晒干或略蒸后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

生境分布

群栖性,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原形态

大黄蜂

雌蜂体形狭长,长20~25毫米,呈黑色。
头部三角形。
复眼1对,暗褐色,分列于头之两侧;单眼3个,位于头之前上方。
触角1对,细长弯曲,基部黑色,鞭节12节,呈亦褐色。
颜面、头顶、后头、唇基、上颚及颊部都有黄褐色斑纹。
胸部有刻点,前胸背部后缘及中胸背板中,有2条黄色纵线。
翅2对,透明膜质,带亦色。
前翅大,后翅小,静止时,其翅半开。
翅基片及小盾片黑色,中央有两条黄褐色线。
胸腹节呈黑色,有4条黄褐色纵线。
足3对,细长,5节,黄褐色,腹部呈纺锤形,两侧稍狭,第1腹节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1腹节与第2腹节间紧缩成狭腰状。
各节中央,有黑色纵线,尾端有能自由伸缩的毒针。
春季产卵。
幼虫乳白色,形略如蛆,头部小,节明显。

性状

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有的呈莲蓬状,有的重叠形似宝塔,大小不一。
灰白色或灰褐色。
腹面有多数整齐有序的六角形小孔,孔大小不等,颇似莲房。
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凸出的硬柱。
体轻,似纸质,略有弹性,捏之不碎。
气特殊,味淡。
以单个、整齐、灰白色、筒长、孔小、体轻、略有弹性、内无幼虫及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主含蜂蜡及树脂;又曾提出一种有毒的"露蜂房油"。

药理作用

露蜂房的醇、醚及丙酮浸出物皆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尤以丙酮浸出物为最强。
各浸出物能增强心脏运动,使血压越时下降,并有利尿作用。
露蜂房的挥发油可驱绦虫,但毒性很强,能致急性肾炎,故不宜作驱虫药。
丙酮浸出物能扩张离体兔耳血管。
对离体蟾蜍心脏低浓度兴奋,高浓度可产生抑制,但换洗后可恢复。

炮制

露蜂房:洗净,蒸透,剪成小块,晒干;或略炒至微黄色。
煅蜂房:取蜂房碎块入罐内,盐泥封固,煅存性,露去火毒。

①《本经》:"火熬之良。
"

②《本草汇言》:"剪碎,酒浸一宿,火上炙用。
"

归经

①《纲目》:"入阳明经。
"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

性味

甘,平,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

②《别录》:"咸,有毒。
"

③《纲目》:"甘,平,有毒。
"

注意

气血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丹参、黄芩、芍药、牡蛎。
"

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血虚,无外邪者,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皆不宜服。
"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
治惊痫,风痹,瘾疹瘙痒,乳痈,疔毒,瘰疬,痔漏,风火牙痛,头癣,蜂螫肿疼。

①《本经》:"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肠痔。
"

②《别录》:"疗蜂毒,毒肿。
"

③《唐本草》:"灰之,酒服,主阴痿;水煮洗狐尿刺疮;服之疗上气,赤白痢,遗尿失禁、"

④《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即煎洗。
"

⑤《本草汇言》:"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
"

⑥《本草述》:"治积痰久嗽,风惊颤掉,神昏错乱。
"

用法用量

外用:研束调敷或煎水熏洗。
内服:煎汤,0.8~1.5钱;或烧存性研末。

复方

①治手足风痹:黄蜂窠大者一个,小者三、四个,独头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
同捣敷上。
忌牛冷荤腥。

②治风气客于皮肤,瘙痒不已:蜂房、蝉蜕等分。
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二服。

③治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脓肿,名妒乳:蜂房,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④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露蜂房、乱发、蛇皮。
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

⑤治瘰疬生头,脓水不干,痒痛:露蜂房一两,蛇蜕皮半两,玄参半两,黄芪三分,杏仁一两,乱发如鸡子大,黄丹五两。
上药细锉,用麻油一斤,先煎发及杏仁,侯发消尽,即以绵滤去渣,都入铛中,将前药煎令焦黄,又滤去滓,下黄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熬成膏,即倾于磁合中盛,旋取涂于帛上贴之。

⑥治下部漏痔:大露蜂房烧存性,研,掺之;干,以真菜油调。

⑦治风瘘:露蜂房一枚,炙令黄赤色,为末,每用一钱,腊月猪脂匀调,敷疮上。

⑧治风热牙肿,连及头面:露蜂房烧存性,研末,以酒少许调,噙漱之。

⑨治头癣:蜂房一个,蜈蚣二条,明矾适量。
将明矾研末,入蜂房孔中,连同蜈蚣置瓦片上文火烤焦,共研细末,麻油调匀外擦。
蜂房研为末,调猪油涂搽。

⑩治蜂螫人:露蜂房末,猪膏和敷之。
用蜂房煎水洗痛处亦可。

⑾治重舌口中涎出:蜂房烧灰细研,以好酒和,薄敷喉下,

⑿治小儿喉痹肿痛:蜂房烧灰,以乳汁和一钱匕服。

⒀治小儿脐风湿肿久不瘥:露蜂房,烧末敷之。

⒁治寸白、蛔虫:蜂窠烧存性,酒服一匙,虫即死出。

⒂治细菌性痢疾:蜂窝焙干,研细末,每次一至二分,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四至七天为一疗程。

⒃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使人无子:蜂房末,三指撮,酒服之,极效。

⒄小儿疾。
用大蜂房一枚,加水三升煮成浓汁洗浴。
一天洗三、四次。

⒅风虫牙痛。
用露蜂房煎醋热漱。
又方:用蜂房一枚,孔内以盐填实,烧后研为末,擦患处,待一会,盐汤漱。
或取一块咬齿间。
又方:用露蜂房一个、乳香三块,煎水含漱。
又方:用露蜂房同细辛煎水含漱。
又方:用露蜂房同蝎。
研末擦患处。

⒆舌上出血,窍如针孔,吐血、鼻血。
紫金沙一两、贝母四钱、芦荟三钱,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子,如雷丸大。
每服一丸,加水一小碗,煎至五成,温服。
如兼吐血,则用温酒调服。

⒇阴萎。
用蜂房烧末,新汲井水送服二钱。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露蜂房剪碎置于铁锅中,以文火焙至焦黄取出,碾为极细粉末。
每次1钱,用温黄酒冲服,每4小时1次,3天为一疗程。
一疗程后来痊愈者,可再服一疗程。
若已有化脓倾向者本法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配合局部毛巾热敷。
治疗26例,痊愈23例,进步1例,无效2例。
平均治愈时间为2.1天。
据观察,病程在10天以下者,大都可以消散痊愈。
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②治疗化脓性感染

取蜂房1两,加水1000毫升,煮沸15分钟,过滤去渣。
用于浸泡或冲洗创面,每日1~2次,每次以洗净创面脓液、污物为度,洗后创面用消毒纱布敷盖。
本法对外伤性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疖、痈、烫伤、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等均有一定疗效,特别对于坏疽性和化脓性的疮面更为有效。
药液具有去腐、生肌、消炎、止痛等作用,并能促进创口早期愈合。
但对伴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则应酌情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各家论述

《纲目》:"露蜂房,阳明药也。
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露蜂房

拼音注音
Lù Fēnɡ Fánɡ
别名

蜂肠、革蜂案、百穿、蜂剿、蜂房、大黄蜂窠、紫金沙、马蜂包、马蜂窝、虎头蜂房、野蜂房、纸蜂房、长脚蜂窝、草蜂子窝、蜂巢

英文名
Honeycomb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雷公炮炙论》:蜂房有四件,一名革蜂案,二名石蜂案,三名独蜂案,四名是草蜂窠也。
入药以革蜂寅为胜。

2.《唐本草》:此蜂房用树上悬得风露者,其蜂黄黑色,长寸许,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

3.《蜀本草》:《图经》云:露蜂房,树上大黄蜂窠也,大看如瓮,小者如桶,今所在有,十一月、十二月采。

4.《本草衍义》:露蜂房有两种,一种小而其色淡黄,窠长六、七寸至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蜂科昆虫黄星长脚黄蜂或多种近缘昆虫的巢。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istes mandarinus Saussure

采收和储藏:一般10-12月间采收,采后晒干,倒出死蜂,附去杂质,剪成块状,生用或炒、煅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群栖性,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

资源分布:他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原形态

黄星长脚黄蜂,雌蜂黑色,长20-25mm。
头三角形,复眼1对,单眼3个。
触角1对。
颜面、头顶、后头、唇基、上颚及颊部都有黄褐色斑纹,胸部有刻点,前胸背部后缘及中胸背板中有2条黄色纵线。
翅2对,前翅较后翅大。
胸腹节呈黑色,有4条黄褐色纵线。
腹部纹锤形,各腹节中央有黑色纵线,尾端有毒针。
足3对,细长,内褐色。
飞行时常伸长6足,呈下垂状。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完整者呈盘状、莲蓬状或重叠形似宝塔状,商品多破碎呈不规则的扁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
腹面有多数整齐的六角形房孔,孔径3-4mm或6-8mm;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突出的柄。
体轻,质韧,略有弹性。
气微,味辛,淡。

毒性

毒性:露蜂房水提取液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2.00±0.38g/kg, 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3.33±2.318g/kg。

化学成分

大黄蜂巢含露房油,蜂蜡,树脂,多种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露蜂房水提取液每日2次,每次灌胃30g/kg,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小鼠摘除肾上腺后其抗炎作用仍然存在;大鼠皮下注射本品5g/kg,对蛋清所致的足垫肿胀、棉球诱发的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其它:露蜂房皮下注射3.3-9.9g/kg,对正常及摘除肾上腺小鼠可使体温明显下降,4小时后恢复正常;对醋酸诱发的扭体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品乙醇、醚、丙酮浸剂有止血作用,并能增强心脏收缩及有暂时性降压与利尿作用。

炮制

露蜂房:洗净,蒸透,剪成小块,晒干;或略炒至微黄色。
煅蜂房:取蜂房碎块入罐内,盐泥封固,煅存性,露去火毒。

1.《本经》:火熬之良。

2.《本草汇言》:剪碎,酒浸一宿,火上炙用。

归经

肝;胃;肾经

性味

味微甘;性平;小毒

注意

气虚弱及肾功能不全者慎服。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玫毒消肿;杀虫止痒。
主风温痹痛;风虫牙痛;痈疽恶疮;瘰疬;喉舌肿痛;痔漏;风疹瘙痒;皮肤顽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研末服,2-5g。
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掺或调敷。

复方

①治手足风痹:黄蜂窠大者一个,小者三。
四个,独头蒜一碗,百草霜一钱半。
同捣敷上。
忌生冷荤腥。
②洽风气客于皮肤,瘙痒不已:蜂房、蝉蜕等分。
为未,酒调一钱匕,日三、二服。
③治妇人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脓肿,名妒乳:蜂房,窑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④治诸恶疽。
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疗肿恶脉诸毒:露蜂房、乱发、蛇皮。
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
⑤治瘰疬生头,脓水不干,疼痛:露蜂房一两,蛇蜕皮半两,玄参半两,黄蔑三分,杏仁一两,乱发如鸡子大,黄丹五两。
上药细挫,用麻油一斤,先煎发及杏仁,候发消尽,即以绵滤去渣,都人铛中,将前药煎令焦黄,又滤去滓,下黄丹,以柳木蓖不住手搅,候熬成膏,即倾于磁合中盛,旋取涂于帛上贴之。
⑥治下部漏痔:大露蜂房烧存性,研,掺之;干,以真菜油调。
⑦治风瘘:露蜂房一枚,炙令黄赤色,为未,每用一钱,腊月猪脂匀调,敷疮上。
⑧治风热牙肿,连及头面:露蜂房烧存住,研未,以酒少许调,噙漱之。
⑨治头癣:蜂房一个,蜈蚣二条,明矾适量。
将明矾研未,人蜂房孔中,连同娱蚣置瓦片上文火烤焦,共研细未,麻油调匀外擦。
⑩治蜂螫人:露蜂房末,猪膏和敷之,治重舌口中涎出:蜂房烧灰细研,以好酒和,薄敷喉下。
治小儿喉痹肿痛:蜂房烧灰,以乳汁和一钱匕服。
治小儿脐风湿肿久不瘥:露蜂房,烧未敷之,治寸白、蛔虫:蜂案烧存性,酒服一匙,虫即死出。
治细菌性痢疾:蜂窝焙干,研细末,每次一至二分,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四至七天为一疗程。
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使人无子:蜂房未,三指撮,滔服之。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乳腺炎:取露蜂房剪碎置于铁锅中,以文火焙至焦黄取出,碾为极细粉未,每次1钱,用温黄酒冲服,每4小时1次,3天为一疗程。
一疗程后来痊愈者,可再服一疗程。
若已有化脓倾向者本法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配合局部毛巾热敷。
治疗26例,痊愈23例,进步1例,无效2例。
平均治愈时间力2.1天。
据观察,病程在10天以下者,大都可以消散痊愈,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和副作用。

2.治疗化脓性感染:取蜂房1两,加水1000ml,煮沸15分钟,过滤去渣。
用于浸泡或冲洗创而,每日1-2次,每次以洗净创面脓液、污物为度,洗后创面用消毒纱布效盖,本法对外伤性感染。
手术后伤口感染、疖、痈。
烫伤、蜂窝织炎。
新生儿皮下坏疽等均有一定疗效,特别对于坏疽性和化脓性的疮面更为有效,药液具有去腐。
生肌、消炎。
止痛等作用,并能促进创口早期愈合,但对伴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则应酌情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各家论述

1.《纲目》:露蜂房,阳明药也。
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

2.《滇南本草》:治一切虚证,阳痿无子,采服之。

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发汗除湿,清阴热。

3.《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舒筋活络,法风湿,利尿。
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膝湿痹,肾炎水肿。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5234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