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油

拼音注音
Luò Huā Shēnɡ Yóu
别名

果油、花生油。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种子榨出之脂肪油

化学成分

花生油中含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
脂肪酸中主要为油酸。
其次为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以及花生酸,山嵛酸,廿四烷酸,肉豆蔻酸,蜡酸,顺-廿碳烯-9-酸,廿碳烯-11-酸,落花生油酸,月桂酸等。

药理作用

花生油在制药方面可作油剂注射液的溶媒,也可作油膏等的基质。
有人试验用花生油每日皮下注射1次,共3天,可使大鼠的甲状腺轻度肿大,甲状腺摄碘率增高。
花生油的水汽蒸馏液有微弱的抑菌作用。
在大鼠的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复制中,如以花生油配合其他高胆甾醇饲料,可使主动脉产生与人近似的"动脉粥样变";如以牛油代替花生油,则常产生血栓,病变与人不相似。

性味

《纲目拾遗》:"甘,平。
"

功能主治

《纲目拾遗》:"滑肠下积。
"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菌痢

取食用花生油高压灭菌制成注射液,于两侧上巨虚及足三里行穴位注射,每穴1毫升。
据167例急性菌痢的观察,经1次治疗后痊愈128例,失败39例。
失败病例中26例症状体征消失,仅粪便培养阳性。
有效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7.6小时,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为2.5天,便次恢复正常为2.6天,粪便镜检恢复正常为1.9天,粪便培养转阴为3.1天。
另据105例的报道,所用剂量及穴位与上法相同,对急性病例一般注射1次,如未能控制,可在3日后再注射1次;对慢性病例每周注射2次。
结果治愈率为88.5%,有效率为96.1%。
注射后体温多在1~2天恢复正常,腹痛及腹泻在2天内消失,粪便化验4~5天恢复正常。

②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熟花生油内服。
年龄在15岁以下者每顿服60毫升,服后6小时不见好转者再重服1次。
少的服1次,多的服4次。
年龄在16岁以上者,顿服80毫升,少的1次,多的3次。
服后呕吐者可加调味剂或从胃管注入,同时配合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禁食。
80例患者经上法治疗,除1例合并肠扭转无效而改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治愈。
平均住院日数4.14天。
服油后少数病人于当日或次日排出蛔虫;绝大部分病人在1~2天症状缓解,2~3天症状体征消失,否则往往有合并症。
服油后除个别患儿恶心呕吐外,未见不良反应。
另有用花生油50~200毫升1次顿服或2次分服,治疗成人肠扭转2例,小儿蛔虫性肠阻塞7例,亦均治愈。
一般在6~10小时内腹痛减轻,多数肠鸣消失或减弱;8~10小时排气排便排虫。

③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以花生油穴位注射,观察20例,临床治愈19例,平均治疗天数38.3天;显效1例,用药18天后未继续治疗。
治疗后以临床症状改善最为明显,80%的病人在治疗后5~10天即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为:黄疸指数25天,谷丙转氨酶27.2天,麝浊25.2天,麝絮40.7天,脑絮29.5天。
肝肿大12例恢复正常,3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制剂及用法:取普通花生油过滤两次,放冰箱内24小时,如无沉淀即分装、高压消毒备用;如冷藏后有沉淀,应再过滤,直至24小时后无沉淀为止。
用时取花生油注射于下列穴位上:一组:肝俞、脾俞、三阴交;二组:期门、胆俞、足三里。
取穴可随症加减。
每次选用一组,两侧交替应用,每穴注射1毫升,每周两次;每组注射4次以上反应不敏感时,即换另一组。
注射后部分病人有局部胀痛,但1~2天后即消退,未见其他副作用。

④防治传染性急性结膜炎

用经过过滤和高压消毒的花生油行耳穴注射。
选穴:肝、目或肝、眼,重症加皮质下。
双侧耳穴注射,每穴0.1毫升。
治疗31例,治愈天数平均为2.5天。
用于预防观察658例,发病26例,而未接受预防的249例中有58例发病。

⑤用于麻醉

用生花生油穴位注射,循经取穴或局部取穴,如阑尾手术取足三里、内麻点、大横。
每穴注射花生油0.2~0.5毫升。
诱导10~15分钟即可进行手术。
在消毒皮肤时静脉注射杜冷丁50~100毫克、非那根25~50毫克作为辅助用药。
观察40例,麻醉效果为:Ⅰ级6例,Ⅱ级25例,Ⅲ级6例;失败3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4088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