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根

《中药大辞典》:芦荟根

拼音注音
Lú Huì Gēn
出处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

功能主治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儿疳积,尿路感染。
芦荟干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荟根

拼音注音
Lú Huì Gēn
英文名
Aloe root
出处

出自《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loe vera L.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Bak.]3.Aloe ferox Mi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1.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亦有栽培。

2.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3.分布非洲南部地区。

原形态

1.库拉索芦荟,多年生草本。
茎极短。
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
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点垂,长约2.5cm,黄色或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
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
花期2-3月。

2.斑纹芦荟,多年生草本。
根系段状。
茎短或无茎。
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叶片狭披针形,长10-20cm,宽1.5-2.5cm,厚5-8mm,先端渐尖,基部阔而包茎,边缘有刺状小齿,下有斑纹。
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cm;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有时突出,花药2室,背部着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
蒴果三角形,长约8mm。
花期7-8月。

3.好望角芦荟,茎直立,高3-6m,叶30-50片,簇生于茎顶;叶片披针形,长达60-80cm,宽12cm,具刺,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
圆锥状花序长60cm左右;花梗长约3cm;花被6,呈管状,基部连合,上部分离,微外卷,淡红色至黄绿色,带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
蒴果。

化学成分

1.库拉索芦荟 叶含蒽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甙21.78%,异芦荟大黄素甙,7-羟基芦荟大黄素甙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
又含树脂约12%,为芦荟树脂鞣酚与桂皮酸相结合的酯。
还含L-天冬酰胺,天冬氨酸,DL-苏氨酸,L-色氨酸等氨基酸;胆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羽扇豆醇;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等有机酸以及钠、钾、钙、镁、氯等无机元素。
又含D-葡萄糖,D-甘露糖。
另含多糖混合物,基中主含果胶酸还有D-半乳聚糖,葡萄甘露聚糖的摩尔比为5:1;在D-半乳聚糖中含半乳糖占92.9%,半乳糖醛酸占3.8%;在葡萄甘露聚糖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渔尔比为1:22。
还含一种称为芦荟多糖的多糖,其实验式为7,相对分子质量约7000;另含1种多糖,基中D-葡萄糖、D-甘露糖与D-半乳糖的摩尔比为2:2:1,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糖和鼠李糖。

2.斑纹芦荟 叶含芦荟苦素,芦荟宁,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十六碳二烯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葡萄糖酸,β-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D、E、PP,另含代号为A60、A90a、A90b的三种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000、47000、12000,A60系甘露聚糖,A90b为葡萄甘露聚糖,其中葡萄糖与甘露糖的摩尔比为3:4。
又含芦荟多糖。

3.好望角芦荟 叶含芦荟大黄素甙,异芦荟大黄素甙。
又含芦荟树脂A、B、C、D,其中芦荟树脂B就是芦荟甘素。
还含异芦荟树脂A,芦荟松,好望角芦荟甙元,好望角芦荟甙A及B,呋喃芦荟松,好望角芦荟内酯,5-羟基芦荟大黄素甙A。

归经

脾;胃;膀胱经

性味

味甘;淡;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瘀。
主小儿疳积;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小儿疳积,尿路感染。
芦荟干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66136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