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花

拼音注音
Là Méi Huā
别名

腊梅花,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蜡梅科植物腊梅花蕾
1~2月间采摘,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植。
产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腊梅,又名:腊木、岩马桑、臭腊梅。

落叶灌木,高2~4米。
茎丛出,多分枝,皮灰白色。
叶对生,有短柄,不具托叶,叶片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或圆形,上面深绿色而光亮,老时粗糙,下面淡绿色,光滑,有时于叶脉上略被疏毛。
花先于叶开放,黄色,富有香气;花被多数,呈花瓣状,成多层的覆瓦状排列,内层花被小形,中层花被较大,黄色,薄而稍带光泽,外层成多数细鳞片;雄蕊5~6个,药外向;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花托的内面;子房卵形,1室。
瘦果,椭圆形,深紫褐色,疏生细白毛,内有种子1粒。

性状

干燥花蕾呈圆形、矩形或倒卵形,长1~1.5厘米,宽约0.4~0.8厘米,花被叠合作花芽状,棕黄色,下半部由多数膜质鳞片所包,鳞片黄褐色,略呈三角形,有微毛。
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
商品有二种:①素心蜡梅,花心黄色,重瓣,花瓣圆而大,朵大。
②狗心蜡梅,花心红色,单瓣,花瓣狭而尖,朵小,质较次。
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内含1,8-桉叶素、龙脑、芳樟醇,苯甲醇、乙酸苄酯、金合欢醇、松油醇、吲哚等。
又含洋蜡梅碱、异洋蜡梅碱、蜡梅甙、α-胡萝卜素。
种子含洋蜡梅碱,脂肪油含不皂化物5.6%,脂肪酸组成是饱和脂肪酸22%,单烯脂肪油46%,亚油酸25%,亚麻酸7%。
叶含洋蜡梅碱。

药理作用

洋蜡梅碱可引起哺乳动物之强烈抽搐,作用类似士的宁。
静脉注射对小鼠的平均致死量为43.79±1.89毫克/公斤,对大鼠为17.16±0.82毫克/公斤。
对兔之毒性更强,大约在10~40毫克之间,静脉注射后肯定致死,最大耐受量为7.5毫克。
中毒剂量对上述三种动物皆引起兴奋,但对蛙可引起抑制。
对兔静脉注射还可降低血糖。
对血细胞数目无影响。
对离体兔肠、子宫有兴奋作用,但对豚鼠子宫作用微弱。
在麻醉猫、犬身上可抑制心脏,降低血压。
但有人认为不会引起降压。

性味

①《救荒本草》:"味甘,微苦。
"

②《纲目》:"辛,温,无毒。
"

功能主治

解暑生津。
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汤火伤。

①《纲目》:"解暑,生津。
"

②《浙江中药手册》:"治暑温胸痞烦渴,小儿麻疹,百日咳。
"

③《江苏植药志》:"治心烦口渴,气郁胃闷。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外用:浸油涂。

复方

①治久咳:铁筷子花三钱。
泡开水服。

②治汤火伤:蜡梅花茶油浸。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5461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