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绿,石碌,大绿。
《别录》
为碳酸盐类矿物孔雀石的矿石。
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或针状。
通常多为钟乳状、肾状、放射状、丝状、壳皮状、致密状、土状、粒状等产出。
如为巨大的肾状体,则别具同心层构造。
颜色有翠绿、草绿及暗绿等色。
条痕为淡绿色。
晶面呈金刚光泽,纤维状者则显绢丝光泽。
微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依轴面而完全。
断口呈参差状,硬度3.4~4。
比重3.9~4.1。
性脆。
遇盐酸则溶解为绿色溶液,并发生气泡,加氨后溶液呈蓝色。
为铜矿物的次生矿物。
产于铜矿氧化带。
主成分为CuC0a·Cu2,理论上含CuO71.9%,CO2_19.9%,H208.2%,但常含有氧化铁、氧化镁、粘土、砂等杂质。
《本草图经》:"绿青,拣取上色精好者,先捣下筛,更用水飞过至细,乃再研治之。
"
《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
酸,寒,有毒。
①《别录》:"味酸,寒,无毒。
"
②《纲目》:"有小毒。
"
体弱者慎服。
治痰迷惊痫,疳疮。
①《别录》:"主益气,疗鼽鼻,止泄利。
"
②《本草图经):"吐风痰。
"
③《玉楸药解》:"清凉重坠。
治风痰壅闭,急惊昏迷。
"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小儿卒急中风,牙关紧急,不省人事:石绿一两,胆矾半两,白矾、轻粉各一钱。
上为末,面糊丸,如鸡头大。
五岁一丸,生油化下,吐涎。
②治卒中急风,眩晕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痫病,涎潮搐搦:石绿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
上将后三味为末,入石绿令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
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盏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温暖服之,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症治之,如牙关紧急,斡开灌之。
③治鼻疳、肾疳、耳疮、头疮:石绿一钱,白芷一钱,黄柏一钱。
为末,先以甘草水洗疮,拭净敷之。
④治腋下胡臭:石绿三钱,轻粉一钱。
浓醋调涂五次。
《纲目》:"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须观入之虚实强弱而察其脉,乃可投之。
"
石绿、石碌、大绿
出自《名医别录》。
1. 陶弘景:绿青,即用画绿色者,亦出空青中相带挟。
今画工呼为碧青,而呼空青作绿青,正反矣。
2.《唐本草》:绿青,即扁青也。
画工呼为石绿,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画用。
3.《本草图经》:绿青,今谓之石绿。
《本经》空青条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铜处,此物当是生其山之阴尔。
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即画工用画绿色者,极有大块。
其中青白花纹可爱,其入药当用颗块如乳
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孔雀石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achite
生态环境:系硫化铜矿床氧化带中的风化产物,亦有含铜硫化矿物氧化所产生的易溶硫酸铜与方解石相互作用而成,或与含碳酸水溶液作用的结果,常与扁青、曾青共生,与少量石英、方解石等矿物伴生。
资源分布:产于青海、广东、海南及西藏等地。
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或针状。
通常多为钟乳状、肾状、放射状、丝状、壳皮状、致密状、土状、粒状等产出。
如为巨大的肾状体,则别具同心层构造。
颜色有翠绿、草绿及暗绿等色。
条痕为谈绿色。
晶面呈金刚光泽,纤维状者则显绢丝光泽。
微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依轴面而完全。
断口呈参差状,硬度3.4-4。
比重3.9-4.1。
性脆。
遇盐酸则溶解为绿色溶液,并发生气泡。
加氨后溶液呈蓝色。
为铜矿物的次生矿物。
性状鉴别 本品为针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
鲜绿色、深绿色;条痕淡绿色。
表面不平坦,顶部凹凸瘤状;底部粗糙溶渣状,光泽暗淡;纵侧面具细纹理。
丝绢光泽。
体重,质坚脆,横断面参差状。
气微,味淡。
以色绿、质坚、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放射状、针状集合体结构。
绿色或白色,强多色性:Ng为深绿色,Nm为黄绿色,Np为浅绿色至近于无色;极高正突起。
干涉色高级白,但常受矿物自色干扰而呈绿色;斜消光,Np∧C=21°-23°,二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
光轴角43°-44°。
主要为碱式碳酸铜[CuCO3·Cu2],常有硅酸铜或磷酸铜与之共存。
此外,还夹杂着少量的氧化铅、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镁、硅酸,及砷、铅、锌、铜、镍、铬、钴、锑、铋、锡、镓、铟、钛、锗、锰、锆、铍、银、钡、钙、镁、铁、铝、硼等元素。
《本草图经》:绿青,拣取上色精好者,先捣下筛,更用水飞过至细,乃再研治之。
取本品粉末约1g,加入10ml稀盐酸,即泡沸,产生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
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过。
①取滤液滴加氨试液,即生成淡蓝色沉淀;再加过量的氨试液,沉淀即溶解,呈深蓝色溶液。
②取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显红棕色。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7.50,6.05,5.11,4.73,3.71,3.03,3.00,2.87,2.79,2.54,2.49,2.47,2.44,2.36,2.32,2.30。
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380℃及微弱失重,吸热1090℃。
肝经
酸;寒;无毒
体弱者慎服。
催吐祛痰;镇惊;敛疮。
主风痰壅塞;眩晕昏仆;痰迷惊痫;疳疮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小儿卒急中风,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石绿一两,胆矾半两,白矾、轻粉各一钱。
上为末,面糊丸,如鸡头大。
五岁一丸,生油化下,吐涎。
②治卒中急风,眩晕僵仆,痰涎壅寒,心神迷闷,牙关紧闭,目睛上视及五种痫病,涎潮搐搦:石绿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
上将后三味为末,入石绿令匀,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
每服急用薄荷汁半盏化下一丸,更入酒半合,温暖服之,须臾吐出痰涎,然后随症治之,如牙关紧闭,斡开灌之。
③治鼻疳、肾疳、耳疮、头疮:石绿一钱,白芷一钱,黄柏一钱。
为末,先以甘草水洗疮,拭净敷之。
④治腋下胡臭:石绿三钱,轻粉一钱。
浓醋调涂五次。
1.《纲目》: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须观人之虚实强弱而察其脉,乃可投之。
2.《别录》:主益气,疗鼽鼻,止泄利。
3.《本草图经》:吐风痰。
4.《玉楸药解》:清凉重坠。
治风痰壅闭,急惊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