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粉

《中药大辞典》:绿豆粉

拼音注音
Lǜ Dòu Fěn
别名

真粉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绿豆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

性味

《日用本草》:"味甘,凉平,无毒。
"

注意

《日用本草》:"熟者胶粘,难得克化,脾胃虚弱与病后勿食。
"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治痈疽疮肿初起,烫伤,跌扑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①《日用本草》:"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
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
"

②汪颖《食物本草》:"解菰菌砒毒。
"

③《纲目》:"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
"

④《本经逢原》:"取陈者,蜜调敷痘毒。
"

用法用量

内服:水调,0.3~1两。
外用:调敷或粉扑。

复方

①治发背内溃及诸恶毒攻心呕痛:乳香一两,真绿豆粉四两。
上二味合研极细,每服一钱匕,新水调下。

②治一切肿毒初起:绿豆粉,猪牙皂荚一两,为末,用米醋调敷之,皮破者油调之。

③治暑月疿疮:绿豆粉二两,滑石一两。
和匀扑之。
一方加蛤粉二两。

④治阴茎生疮:蚯蚓二分,绿豆粉一分。
水碾涂上,干又敷之。

⑤治打扑损伤:绿豆粉新铣炒紫,新汲井水调敷,以杉木皮缚定。

⑥治小儿痘疹十余日,湿烂不结痂者,干绿豆粉敷之。

⑦解误服热剂,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渴:绿豆粉一两,净黄连、干葛、甘草各半两。
上除绿豆粉外,余三味或晒或焙,为末,入乳钵同绿豆粉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豉汤调服。

⑧解砒石毒:绿豆粉、寒水石等分。
以蓝根汁调服三、五钱。

⑨解烧酒毒:绿豆粉烫皮,多食之,即解。

⑩治霍乱吐利:绿豆粉、白糖各二两。
新汲水调服。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绿豆粉所禀气味与绿豆同,故能解诸热及酒食毒、汤火伤灼也。
发背、痈疽、疮肿,皆热毒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毒气不至犯胃而呕恶,肠胃清凉,而诸肿散矣。
热伤气,除热故能益气也。
"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索粉味甘凉无毒,滋脏腑,益肠胃,凉血,解诸毒,凉大肠,止下血。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绿豆粉

拼音注音
Lǜ Dòu Fěn
别名

真粉。

英文名
Mung Bean powder, Green Gram powder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绿豆Vigna radiata R.Wilczak的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radiata R.Wilczak[Phaseolus radiatus L.;P.mungo auct.non L.]

生境分布

全国各省区多有栽培。

原形态

绿豆 一年生直立或顶端微缠绕草本。
高约60cm,被短褐色硬毛。
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9-12cm;小叶3,叶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6-10cm,宽2.5-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近无毛;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窄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
荚果圆柱形,长6-8cm,宽约6.mm,成熟时黑色,被疏褐色长硬毛。
种子绿色或暗绿色,长圆形。
花期6-7月,果期8月。

归经

胃;肠;肝经

性味

味甘;性寒

注意

《日用本草》:熟者胶粘,难得克化,脾胃虚弱与病后勿食。

功能主治

清热消暑;凉血解毒。
主暑热烦渴;痈肿疮疡;丹毒;烧烫伤;跌打损伤;肠风下血;酒毒

用法用量

内服:水调,9-30g。
外用:适量,调敷;或粉扑。

复方

①治发背内溃及诸恶毒攻心呕痛: 乳香一两,真绿豆粉四两。
上二味合研极细,每服一钱匕,新水调下。
②治一切肿毒初起:绿豆粉,猪牙皂荚一两,为末,用米醋调敷之,皮破者油调之。
③治暑月痱疮: 绿豆粉二两,滑石一两。
和匀扑之。
一方加蛤粉二两。
④治阴茎生疮: 蚯蚓二分,绿豆粉一分。
水碾涂上,干又敷之。
⑤治打扑损伤: 绿豆粉新铫炒紫,新汲井水调敷,以杉木皮缚定。
⑥治小儿痘疹十余日,湿烂不结痂者,干绿豆粉敷之。
⑦解误服热剂,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渴: 绿豆粉一两,净黄连、干葛、甘草各半两。
上除绿豆粉外,余三味或晒或焙,为末,入乳钵同绿豆粉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豉汤调服。
⑧解砒石毒: 绿豆粉、寒水石等分。
以蓝根汁调服三、五钱。
⑨解烧酒毒: 绿豆粉烫皮,多食之,即解。
⑩治霍乱吐利: 绿豆粉、白糖各二两。
新汲水调服。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绿豆粉所禀气味与绿豆同,故能解诸热及酒食毒、汤火伤灼也。
发背、痈疽、疮肿,皆热毒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毒气不至犯胃而呕恶,肠胃清凉,而诸肿散矣。
热伤气,除热故能益气也。

2. 姚可成《食物本草》:家粉味甘凉无毒,滋脏腑,益肠胃,凉血,解诸毒,凉大肠,止下血。

3.《日用本草》: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
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

4. 汪颖《食物本草》:解菰菌砒毒。

5.《纲目》: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

6.《本经逢原》:取陈者,蜜调敷痘毒。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974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