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栏子

《中药大辞典》:篱栏子

拼音注音
Lí Lán Zǐ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旋花种植物茉栾藤种子全株

生境分布

生于旷地。
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茉栾藤,又名:鱼黄草。

一年生缠绕藤本。
茎柔弱,秃净或近秃净,长1~3米。
叶卵形,长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近全缘或3裂,饨齿状或齿状。
花序柄腋生,约与叶柄等长,有花3~5朵至多朵:苞片小;萼片5,绿色,近卵形,长约4毫米,先端钝或近截头形;花冠钟状,黄色,直径约1.5厘米;雄蕊5;子房上位,2室。
蒴果卵形,长约6毫米,秃净,有棱。
花期夏、秋。

功能主治

①《岭南采药录》:"清凉散热,治喉痛,去痰火,治双单蛾喉症。
研末吹喉。
"

②《广西药植名录》:"全株,外用治疮疥。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篱栏子

拼音注音
Lí Lán Zǐ
别名

茉栾藤、 鱼黄草、何首乌、广西百仔、犁头网、篱网藤、蛤仔藤

英文名
Ivy-like Merremia, seed of Ivylike Merremia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茉栾藤的种子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rremia hederacea Hall.f.[Evolvulrs hederaceus Burm.f.]

采收和储藏:全草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种子秋、冬季成熟时采收、除去果壳,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760m的灌丛路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缠绕或匍匐草本。
匍匐时下部茎上生须根。
茎细长,有细棱。
单叶互生;叶柄细长,长1-5cm,具小疣状突起;叶片心状卵形,长1.5-7.5cm,宽1-5cm,先端钝,渐尖或长渐尖,具小短尖头,基部心形或深凹,全缘或通常具不规则的粗齿或锐裂齿,有时为深或浅3裂,两面近于无毛或疏生微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5朵,有时更多或偶为单生,花序梗与花梗均具小疣状突起;小苞片早落,萼片5,宽倒卵状匙形,外方2片稍短;花冠黄色,钟状,内百靠近基部具长柔毛;雄蕊5,与花冠近等长,花丝下部扩大,疏生长柔毛;子房球形,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柱头球形。
蒴果扁球形或宽圆锥形,4瓣裂。
种子4颗,三棱状球形,表面被犭色短柔毛,种脐处毛簇生。
花期10-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0-300cm。
茎圆柱形,稍扭曲,直径1-3m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棱,具疣状小突起和不定根,节处常具毛;质韧,断面灰白色,中穿梭。
叶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卵形,长2-5cm,全缘或3裂,灰绿色或桔红色;叶柄细长。
花少见,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色。
蒴果扁球形或宽圆锥形,黄棕色,常开裂成4瓣。
种子卵状三棱形,种脐处具簇毛。
气微,味淡。
以藤茎长、棕褐色、果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胸外壁增厚。
皮层5-7列细胞,常含红色或绿色色素。
韧皮部韧皮纤维2-5个成束,断续排列成环,内侧有乳管。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不发达。
髓部宽广,中央有穿梭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咽;凉血。
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乳蛾;尿血;包性眼结膜炎;疮疥

用法用量

外用:煎汤,3-10g。
外用:种子适量,研末吹喉;或全株捣敷。

各家论述

1.《岭南采药录》:清凉散热,治喉痛,去痰火,治双单蛾喉症研未吹喉。

2.《广西药植名录》:全株,外用治疮疥。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3913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