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

《中药大辞典》:酒糟

拼音注音
Jiǔ Zāo
别名

甜糟,糟,红糟,酒醅糟、粕。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米、麦、高梁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化学成分

酒糟因制酒原料及方法之不同,所含成分亦异,其仅分离酒液的酒糟中尚含相当量的乙醇,若经蒸吊烧酒后,则乙醇的含量极少。

性味

甘辛,温。

①《纲目》:"甘辛,无毒。
"

②《本草求原》:"辛,热。
"

功能主治

温中,消食,散瘀,止痛。
治伤折瘀滞疼痛,冻疮,风寒湿痹。

①《本草拾遗》:"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润皮肤,调脏腑。
"

②《日华子本草》:"罯扑瘀血,浸洗冻疮,敷蛇、蜂叮毒。
"

③《纲目》:"能活血行经止痛,故治伤折有功。
"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
外用:罨敷。

复方

①治伤折,恶血不散疼痛:酒糟二斤,糯米半斤。
上二味相和,酒煮稀稠得所,取出乘温涂患处,外封裹之,日再易。

②治鹤膝风:酒醅糟四两,肥皂一个,芒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汁半瓯。
研匀,日日涂之。
加入烧酒尤妙。

③治手足皴裂,春夏不愈者:生姜汁、红糟、白盐、猪膏。
上研烂炒热,擦入皴内,一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皴合,再用即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酒糟

拼音注音
Jiǔ Zāo
别名

甜糟、糟、红糟、酒醅糟、粕

英文名
distiller's grains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糯、秫、黍、麦,皆可蒸酿酒醋,熬煎饧饴,化成糟粕。
酒糟须用腊月及清明、重阳造者,沥干,入少盐收之,藏物不败。
若榨干者无味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ne

采收和储藏:在酒精厂或酒厂中收集。

化学成分

酒糟因制酒原料及方法之不同,所含成分亦异,其仅分离酒液的酒糟中尚含相当量的乙醇,若经蒸吊烧酒后,则乙醇的含量极少。

归经

胃;肝;肾经

性味

甘;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温中散寒。
主伤折瘀滞疼痛;冻疮;风寒湿痹;蛇伤;蜂螫

用法用量

内服:炖温或煎汤,适量。
外用:适量,罨敷。

复方

①治伤折,恶血不散疼痛:酒糟二斤,糯米半斤。
上二味相和,酒煮稀稠得所,取出乘温涂患处,外封裹之,日再易。
②治鹤膝风:酒醅糟四两,肥皂一个,芒硝一两,五味子一两,砂糖一两,姜计半瓯。
研匀,日日涂之。
加入烧酒尤妙。
③治手足皴裂,春夏不愈者:生姜汁、红糟、白盐、猪膏。
上研烂炒热,擦入皴内,一时虽痛,少顷便皮软皴合,再用即安。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109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