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菜

《中药大辞典》:芥菜

拼音注音
Jiè Cài
别名

芥,大芥,雪里蕻,皱叶芥,黄芥。

出处

《千金·食治》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莱嫩茎叶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高30~10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时微被白粉。
基生叶大,呈琴状分裂,先端裂片特别长大,两侧裂片甚小;茎上部的叶不分裂,披针形至线形。
总状花序多数,聚成圆锥状;花萼4,绿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鲜黄色;雄蕊6,4强;子房长圆形。
长角果光滑无毛,无明显的嚎。
花期4~6月。
果期5~8月。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肾。
"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

②《纲目》:"辛,热。
"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而温。
"

注意

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①《本草衍义》:"多食动风。
"

②《纲目》:"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发人痔疮。
"

功能主治

宣肺豁痰,温中利气。
治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

②《食疗本草》:"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
"

③《纲目》:"通肺豁痰,利膈开胃。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捣汁。
外用:烧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牙龈肿烂,出臭水者:芥菜杆,烧存性,研末,频敷之。

②治漆疮瘙痒:芥菜煎汤洗之。

③治痔疮肿痛:芥叶,捣饼,频坐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芥菜

拼音注音
Jiè Cài
别名

芥、大芥、雪里蕻、皱叶芥、黄芥、霜不老、冲菜。

英文名
tender Stem and leaf of India Mustard
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

《本草图经》:芥,今处处有之。
似菘而有毛,味极辛辣,此所谓青芥也。
芥之种亦多:有紫芥,茎叶纯紫,多作虀者,食之最美。
有白芥,此入药者最佳。
旧云从西域来,又云生河东,今近处亦有。
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非药品所须。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油芥菜的嫩茎和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rassica juncea Czern.et Coss.[Sinapis juncea L.]2.Brassica junceaCzern.et Coss.var.gra cilis Tsen et Le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1.原产中国,为全国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

2.原产美洲,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芥菜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
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
茎有分枝。
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cm,宽5-17cm,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牙;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
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l-1.4cm,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mm,短雄蕊长6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lmm,花柱细,柱头头状。
长均果条形,长3-5.5cm,具细喙,长6-12mm;果梗长5-15mm。
种子近球形,直径l-1.8mm,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
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 本种特点在于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和缺刻。

性状

性状鉴别 嫩茎圆柱形,黄绿色,有分枝,折断面髓部占大部分,类白色,海绵状。
叶片常破碎,完整叶片宽披针形,长3-6cm,宽1-2cm;深绿色、黄绿色或枯黄色,全缘或具粗锯齿,基部下延呈狭翅状;叶柄短,不抱茎。
气微,搓之有辛辣气味。
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成分

根茎含11种具挥性的异疏氰酸酯: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异丙酯,异硫氰酸烯丙酯,异硫氰酸仲丁酯,异硫氰酸正丁酯,异硫氰酸戊-4-烯酯,异硫氰酸苯酯,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β-苯乙酯,异硫氰酸丁-3-烯酯。
叶含芸薹抗毒素,环芸薹宁,环芸薹宁亚砜,马兜铃酸。
花粉含芥子油甙类,主要为丙-2-烯基芥子油甙,还有2-羟基丁-3-烯基芥子油甙,2-羟基-戊-4-烯基芥子油甙,丁-3-烯基芥子油甙,2-苯乙基芥子油甙。

归经

肺;肝;肾;胃经

性味

辛;温

注意

1.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2.《本草衍义》:多食动风。

3.《本草纲目》:久食则积温成热,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发人痔疮。

功能主治

利肺豁痰;消肿散结。
主寒饮咳嗽;痰滞气逆;胸膈满闷;砂淋;石淋;牙龈肿烂;乳痈;痔肿;冻疮;漆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15g;或用鲜品捣汁。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撒。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2.《食疗本草》: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

3.《本草纲目》:通肺豁痰,利膈开胃。

4.《本草纲目》:芥,性辛热而散,故能通肺开胃,利气豁痰。
《别录》谓其能明耳目者,盖知暂时之快,而不知积久之害也。
《素问》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多则肉胝而唇褰,此类是矣。

5.《本草经疏》:芥,所禀与白芥同。
辛温能利气消痰,开胃辟寒,故主安中及久食温中也。
其主除肾邪气者,辛能润肾,温能暖水脏故也。
其主利九窍,明耳目者,盖言辛散走窜,豁痰引涎,暂用一时,使邪去而正自复,非谓其真能利窍明耳目也,用者详之。

6.《本草求真》:芥性辛热,凡因阴湿内壅而见痰气闭塞者,服此痰无不除,气无不通,故能使耳益聪而目益明也。
若便脏素不寒,止因一时偶受寒湿,而气不得宣通,初服得此稍快,久则积温成热,其目愈觉不明,而诸痔疮疡,靡不因是而至矣。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532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