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地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假地豆

拼音注音
Jiǎ Dì Dòu
别名

异叶山蚂蝗、田吊子、血筋草、拐仔草、铺地藤、乌蝇羽

来源

豆科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phyllum DC.,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

淡,凉。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散瘀消肿。
主治泌尿系结石,跌打瘀肿,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假地豆

拼音注音
Jiǎ Dì Dòu
别名

假番豆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密子豆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边及屋边草地。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原形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
茎柔弱,成丛,卧地或扩展,被毛,长30~60厘米。
3出复叶;具小托叶;小叶近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3厘米,侧生小叶常较小或有时缺,先端钝,两面均被紧贴的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疏离;小苞片卵形,膜质,锥尖,被毛及有线条;花柄被毛,长为萼的2~3倍;萼长约2毫米,钟形,5深裂,上面2裂齿合生为一;花冠淡紫色,长约4毫米,旗瓣圆形,翼瓣与龙骨瓣连着;雄蕊2体;子房无柄,花柱内曲,柱头头状。
荚果矩圆形,膨胀,长6~10毫米,稍被毛,有很细的横脉纹,成熟后变为黑色。
种子6~8颗,肾形。
花期8月。

性味

性凉,味淡。

功能主治

消肿解毒,清热利水。
治小便癃闭,砂淋,白浊,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17764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