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香

九里香
九里香
九里香

《中国药典》:九里香

拼音注音
Jiǔ Lǐ Xiānɡ
英文名
FOLIUM ET CACUMEN MURRAYAE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 L.和千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xJack的干燥叶带叶嫩枝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老枝,阴干。

性状

九里香:嫩枝呈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褐色,具纵皱纹。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羽状复叶有小叶3~9片,多已脱落;小叶片呈倒卵形或近菱形,最宽处在中部以上,长约3cm,宽约1.5cm;先端钝,急尖或凹入,基部略偏斜,全缘;黄绿色,薄革质,上表面有透明腺点,小叶柄短或近无柄,下部有时被柔毛。
气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千里香:小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最宽处在中部或中部以下,长2~8cm,宽1~3cm,先端渐尖或短尖。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除去杂质,切碎。

鉴别

本品叶的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长方形,其上可见单细胞非腺毛,长30~70μm,直径9~15μm;叶肉组织不等面型,栅栏组织2~3列。
不通过中脉;主脉维管束双韧型,其上、下两侧有纤维群,木化;叶肉组织含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9~25μm,有时可见方晶;油室多数,圆形,直径80~120μm,内含黄色油滴。

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醇20ml,水浴回流30分钟,滤过。
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置试管中,加新制的7% 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微热,放冷,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加1% 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显紫红色。

性味

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用于胃痛,风湿痹痛;外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6~12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里香

拼音注音
Jiǔ Lǐ Xiānɡ
别名

石辣椒、九秋香、九树香、七里香、千里香、万里香、过山香、黄金桂、山黄皮、千只眼

来源

为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九里香Murraya paniculata Jack,以入药。
四季可采,根晒干,叶阴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较旱的疏林中或栽培为绿化树。
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
树皮灰褐色,木材坚硬。
多分枝,小枝圆柱形,无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不具翅,小叶3~9片,互生,大小和形状变异均极大,由卵形、匙状倒卵形、椭圆形至近菱形,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或稍凹入,基部宽楔形,常偏斜,全缘,一般野生种的小叶较大,栽培种的小叶远较野生种小,页面深绿色有光泽。
秋季开花,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大而少,极芳香,直径可达4厘米,萼片5,三角形,长约2毫米,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2.5厘米,宽7~9毫米;雄蕊10,长短相间,花丝细条形,扁平;花柱棒状,柱头膨大,常较子房宽,子房圆筒形,2室。
浆果卵形或球形,大小变化很大,熟时朱红色。
具种子1~2粒。
种子有棉质毛。

化学成分

从叶分离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爱克受梯新、3,3’,4’,5,5’,7,8-七甲氧基黄酮、8-异戊烯犁莓素、3,3’,4’,5,5’,6,7-七甲氧基黄酮,费巴露新I[phebalosin I,经酸水解后产生7-甲氧基-8-香豆精],及7-甲氧基-8香豆精,并含有挥发油约0.25%,油中成分为牻牛儿醇、3-蒈烯、β-丁香烯、香茅醇等。

花瓣含东莨菪甙及其甙元东莨菪素。

果实含西比赛亭七甲醚I、半-α-胡萝卜酮。

茎皮含微量的梅克受梯新I[mexoticin I,为5,7-二甲氧基-8-香豆精]。
此外尚含有3-甲酰-吲哚等。

药理作用

九里香石油醚提取物:1、对离体白鼠小肠和大肠均由松弛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不能阻断,用组织胺和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有对抗作用。

2、对离体蛙心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抑菌试验:本品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

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麻醉,镇惊,解毒消肿,袪风活络。
主治跌打肿痛,风湿骨痛,胃痛,牙痛,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虫、蛇咬伤,局部麻醉。

用法用量

根、叶3~5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制剂

1、25%九里香注射液:取九里香茎叶500克,洗净切碎,再用离子交换水洗两次,置盆内,加离子交换水煎煮两次,第1次煮1小时,第2次煮半小时,纱布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400毫升,过滤,冷却后,加入乙醇800毫升,析出沉淀,过滤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350毫升,过滤,滴加氨水,充分搅拌,使PH至8.5,冷藏,过滤,滤液在水浴上加热除尽氨为止,使PH为5~6,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000毫升,加入0.5%滑石粉,煮沸,冷却后过滤至橙黄色明溶液,灌封,灭菌。

2、0.5%两面针注射液:取两面针根洗净切成片,再用离子交换水洗1次,置盆内,加离子交换水煎煮3次,第1次1.5小时,第2、3次各半小时,过滤,合并3次滤液,水浴浓缩,过滤,用1N盐酸调PH1~2,在不断搅拌下,加入两倍量乙醇,冷藏过夜,倒去上清液,得棕黄色沉淀物。
沉淀物再用乙醇洗涤1次,得白色结晶。
低温干燥后,用注射用水配成0.5%的无色澄明溶液,灌封,灭菌。

复方

1、跌打肿痛:鲜九里香叶、鲜地耳草、鲜水茴香、鲜山栀叶各等量,共捣烂,酒炒敷患处。

2、风湿骨痛:九里香、五色梅根、龙须藤各5钱,炖猪骨或浸酒服。

3、胃痛:九里香叶粉、两面针粉各2份,鸡骨香粉、松花粉各1份,和匀,加黏合剂制成水丸如黄豆大。
每服10~15丸,每日3次。
九里香叶3钱,瓦楞子1两,共研末,每次服1钱,每日3次。

4、流行性乙型脑炎:鲜九里香叶0.5~1两,鲜刺针草1~3两,水煎,分2~3次服。
如高热加大青叶1两,同上药煎服;抽搐频繁痰多者,另取九里香叶0.5~1两,捣烂用冷开水冲服。

5、手术麻醉:九里香、两面针:用25%九里香注射液和0.5%两面针注射液均作浸润麻醉。
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均可。
诱导时间,两面针2~6分钟,九里香10~20分钟。
维持3~8小时。
单独用九里香麻醉,对局部刺激较大,两药混合用,可减轻局部刺激。
取鲜九里香1斤,洗净,捣烂,加三花酒1升,浸泡24小时,取滤液备用。
用时直接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用于扁桃体挤切术,效果良好。
涂后数分钟出现麻醉作用,药效持续10分钟左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九里香

拼音注音
Jiǔ Lǐ Xiānɡ
别名

千里香、满山香,月橘,五里香,水万年青,七里香,过山香,千只眼。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枝叶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野,亦有栽培者。
分布我国南部。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原形态

灌木或乔木,木材极硬,高3~8米,秃净或幼嫩部被小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长8~13厘米,小叶互生,3~9枚,有时退化为1枚;小叶变异大,由卵形、匙状倒卵形、椭圆形至近菱形,长2~7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钝渐尖,有时稍稍凹入,基部阔楔尖或楔尖,有时略偏斜,全缘。
伞房花序短,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内,通常有花数朵,花白色,极芳香,长1.2~1.5厘米;萼极小,5深裂;花瓣5,分离,覆瓦状排列;雄蕊10,花丝柔弱;子房上位,2室,花柱柔弱,柱头头状。
果卵形或球形,肉质,红色,长8~12毫米,先端尖锐,有种子1~2颗。
花期秋季。

性状

干燥茎细圆形,一般截成长3~6厘米的段,直径最大不超过7毫米;外表灰黄色,有细纵纹,栓皮剥落,露出肉色木质部;横切面中心颜色较淡,质坚硬。
干燥叶带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7厘米,宽约1~3厘米,呈黄绿色,基部楔形,全缘,主脉在背面明显突出。
叶柄极短。
气香。

归经

《广西中药志》:"入心、肝、肺三经。
"

性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

②《福建中草药》:"辛、苦,温。
"

注意

《广西中药志》:"阴虚火亢者忌用。
"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并有麻醉镇痛作用。
治脘腹气痛,胃痛,风湿痹痛,肿毒,疥疮,皮肤瘙痒,跌打肿痛,牙痛,虫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毒,通窍,能止疮痒,去皮风,杀螆疥。
"

②《岭南采药录》:"患百子痰打,用叶一撮,捣烂煮粥,和糖服之。
"

③《广西中药志》:"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治跌打肿痛,风湿,气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浸酒服。
外用:捣敷。

复方

治湿疹:九里香鲜枝叶,水煎,擦洗患处。

临床应用

用于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
以九里香注射液作局部麻醉行大小手术100例,初步观察效果稳定,无不良反应,术中和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平稳,无肝、肾等损害或其它并发症,无出血、水肿、坏死等现象;镇痛时间长。
49例胃次全切除术术后除2例外,均无明显疼痛。
缺点是局部刺激较大,腹部手术时腹肌较紧张,对深部手术仍较困难。
用量:一个胃次全切除术用12.5%注射液150~200毫升,6.25%注射液150~200毫升;小手术则几十毫升不等。
注射后约10~20分钟即产生麻醉作用,手术时间最长达3小时。
小手术均不用术前药,对胃次全切除术术前一般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度冷丁50~100毫克肌注,对精神较紧张的患者,术时加用冬眠I号半量或全量。
用九里香制成表面麻醉剂,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作扁桃体挤切术108例,效果良好。
涂药后数分钟即出现麻醉作用,痛觉减退。
麻醉时间可维持10分钟左右。
制剂:取九里香茎、叶1斤,洗净、碾碎,加三花酒或5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过滤备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九里香

拼音注音
Jiǔ Lǐ Xiānɡ
别名

千里香、满山香、五里香、过山香、千只眼、水万年青、千枝叶、千只眼跌打、臭千只眼。

英文名
Common Jasminorange, Leaf and Twig, Leaf and twig of Common Jasminorange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九里香和小叶九里香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urraya paniculata jack.[Chalcas paniculata L.]2.Murraya paniculata jack.var.exoticaHuang

采收和储藏:生长旺盛期结合摘心、整形修剪采叶,成林植株每年采收枝叶1-2次,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干旱的旷地或疏林中。

2.生于较干旱的旷地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1.九里香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8m。
树皮苍灰色,分枝甚多,光滑无毛。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9枚,卵形、倒卵形至近菱形,长2-8cm,宽1-3cm,先端钝或钝渐尖,有时微凹,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青绿色,密生腺点,腺点干后褐黑色,中脉凸出,均无毛,纸质或厚纸质。
3至数花的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轴近于无毛;花大,直径达4cm,极芳香;花柄细长;萼片5,三角形,长约1-2mm,宿存;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2-2.5cm,有透明腺点;雄蕊8-10,长短相间;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2胚珠,花往长4-6mm,柱头极增广,常较子房宽。
浆果米红色,球形或卵形,长12-20mm,厚5-10mm,先端尖锐;有种子1-2颗,种皮具棉质毛。
花期4-6月,果期9-11月。

2.小叶九里香 与九里香不同处:奇数羽状复叶,具小叶3-7,小叶片较小,倒卵形,长2-4.5cm,宽1-2cm,中脉在两面不凸出,革质较厚;花序有花较多,花较小,直径2-3cm,雄蕊及雌蕊均较短小;花药背面有2颗突起的小腺体。
子房每室仅1胚珠。
果实较小,长8-10mm。
花期4-6月,果期7-9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不耐寒。
最适年平均温度15-18℃,最高月平均温度27-29℃,最低月平均温度1-2℃,能耐极端最低温度-7℃,年降雨量1000-1600mm为宜。
以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微碱性土壤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压条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
种子繁殖:选饱满鲜红成熟果实,去果皮,晾干。
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上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cm开沟,种子用细砂混合后播种,覆土1-2cm,浇水,盖草。
气温在16-22℃时,经30d左右发芽。
待有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苗高15-20cm移栽。
扦插繁殖:6-7月选1年生健壮枝条,剪成长10-15cm小段,具4-5节,除去下部叶片,仅留顶端2片叶,斜插手苗床,按行株距10cm×10cm扦插,覆土,浇水,保湿。
在20℃下约经1个月生根。
春季扦插的当年可以移植;秋季扦插的在翌年移植。
压条繁殖:雨季选老枝条,割伤后埋入土中,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栽种。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要及时松土除草,适施稀人粪尿1-2次,采叶者以施氮肥为主,采花者增施过磷酸钙。
生长后期要注意修剪,剪除过密枝条或徒长枝,以利通风透光。
北方冬季室内越冬,最低温度不低于5℃,冬季温度亦不可过高,否则易消耗营养,影响第二年开花。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九里香枯叶病,可于早春喷70%托布津1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
虫害有蚜虫、红蜘蛛为害嫩枝叶。

性状

性状鉴别 九里香嫩枝呈圆柱形,直径1-4mm,表面深绿色。
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羽状复叶有小叶3-9片,小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争后呈卵形、椭圆形或近菱形,长2-7cm,宽1-3.5cm,最宽处在中部以下,深绿色,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略偏斜,全缘,上表面有透明腺点,小叶柄短或近无柄;质脆。
有的带有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冠直径约4cm。
气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小叶九里香小叶片最宽处通常在中部以上,先端圆或钝。
均以叶多、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九里香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长方形。
叶肉组织不等面型。
栅栏细胞2-3列,不通过中脉,内含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12-20μm。
中脉向上微隆起,于下方突出,下表面内侧有4-5列厚角组织。
维管束半月形,双韧型,导管呈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排成狭缝状,上方纤维和导管约占1/3:其上下两侧有纤维束,纤维壁厚,木化。
油室多数,圆形,直径80-120μm。

化学成分

1.九里香叶含多种香豆精类化合物,从广东、云南、海南、台湾等各地产品中已分离得到:九里香甲素,九里香乙素,九里香丙素,长叶九里香内酯二醇,长叶九里香醛,5,7-二甲氧基-8-香豆精[5,7-dimethoxy-8--coumarin],海南九里香内酯,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oxy-8。
Couma-rin],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8-异戊烯基柠檬油素,欧芹酚甲醚,月橘香豆素,九里香香豆精,欧前胡内酯,水合橙皮内酯,九里香酸,九里香内酯酮醇,水合橙皮内酯甲酸酯,水合橙皮内酯异戊酸酯,小芸木呋喃内酯,异橙皮内酯,橙皮油内酯烯酸,长叶九里香内酯二醇乙酸酯,异九里香内酯酮醇异戊酸酯,九里香内酯醛,异长叶九里香醇烟酸酯,九里香内酯烯醇醛,顺式欧芹烯酮酚甲醚等。
还含黄酮类化合物:3’,4 ’,5,5’,7-五甲氧基黄酮,3,3’,4’,5,5’,6,7-七甲氧基黄酮,3,3’,4’,5,5’,7,8-七甲氧基黄酮,3’,4’,5,5’,7,8-六甲氧基黄酮,月橘素,4’-羟基-3,3’,5,5’,6, 7-六甲氧基黄酮等。
又含半胱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等游离氨基酸,以及催吐萝芙木醇,二十八醇,三十一烷,葡萄糖。
另含挥发油,油中有:左旋荜澄茄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甜没药烯,β-丁香烯,牻牛儿醇,3-蒈烯,丁香油酚,香茅醇,水杨酸甲酯,硫-愈创等。

2.小叶九里香叶含香豆精类化合物:过氧橙皮油内酯烯醇,顺式和反式的去氢欧芹酚甲醚,尤里香醇,长叶九里香内酯醇酮,异长叶九里香内酯醇酮干里光酸酯,长叶九里香内酯二酸乙酸酯,异长叶九里香醇乙酸酯,氯化小叶九里香内酯醇,7-甲氧基-8-香见精[7-methoxy-8coumarin]即是海南九里香内酯,长叶九里香内酯二醇,脱水长叶九里香内酯,小芸木香豆精,欧芹酚甲醚,橙皮内酯,水合橙皮内酯,水合橙皮内酯异戊酸酯,异味决明内酯醇,异橙皮内酯,欧芹烯酮酚甲醚,长叶九里香醇,7-甲氧基-8-甲酸基香豆精即是九里香内酯醛,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西伯利亚邪蒿内酯酸,橙皮油内酯烯醇,橙皮油内酯,小叶九里香内酯,过氧九里香醇,九里香酮,右旋赤式长叶九里香内酯二醇,长叶九里香醛,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oxy-8-coumarin],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oxy-8-coumarin]等。
还含黄酮类化合物:3,5,6,7,8,3’,4’,5’-八甲氧基黄酮即是月橘素,3,5,6,7,3’,4’,5’-七甲氧基黄酮,3,5,7,8,3',4',5'-七甲氧基黄酮,5,6,7,3',4',5'-六甲氧基黄酮,3,5,7,3’,4', 5’-六甲氧基黄酮,5,6,7,3’,4’-五申氧基黄酮,3,5,6,8,3',4',5'-七甲氧基黄酮等。
又含生物碱:九里香碱,O-甲基柯氏九里香酚碱,柯氏九里香碱,O-甲基柯氏九里香碱,柯氏九里香酚碱,吉九里香碱,马汉九里香宾碱、环马汉九里香碱,双环马汉九里香碱,异马汉九里香碱,马汉九里香星碱,双环马汉九里香星碱,马汉九里香宁碱,柯氏九里香卡任碱,柯氏九里香洛林碱,双-7-羟基吉九里香碱A,双-7-甲氧基吉九里香碱A,小叶九里香咔唑林碱。
另含二萜及三萜化合物:柯伦氏泪柏酮,柯伦氏泪柏烯酮,羽扇豆醇,3-表-环鸦片甾烯醇。
又含顺式-橙花叔醇,小叶九里香酸。
茎皮含香豆精类化合物:3--花椒内酯[3-xanthyletin],小叶九里香双内酯,近月橘素。
又含生物碱:O-甲基柯氏九里香酚碱,吉九里香碱。
还含谷甾醇-β-D-阗乳糖甙。

另据报道,小叶九里香还含九里香咔唑碱,橙黄胡椒酸胺乙酸酯,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yoxy-8-couma-rin],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oxy-8-coumarin],7-甲氧基-8-香豆精[7-methoxy-8-coumarin]。

药理作用

1.茎叶煎剂有局部麻醉作用,12.5%浓度用于浸润麻醉,效果尚好,唯局部刺激性较大。
对麻醉犬的血压、呼吸无显着影响。

2.从本品石油醚提取物中分得一种不含氮的结晶性成分,对离体鼠肠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能对抗组胺、氯化钡所致的平滑肌痉挛,但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痉挛无对抗作用。

3.九里香中分得一种糖蛋白,给孕期12-16日的孕兔腹腔注射10mg/kg或羊膜腔注射3mg/胚胎,可使孕兔终止妊娠。

4.同属植物麻绞叶对人的致病性真菌,有特异的抑制作用。

炮制

本品洗净、阴干、切段备用,也可捣碎浸酒服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15min,趁热滤过,浓缩液作供试液;另以新九里香素、橙皮内酯水合物、九里香乙素及九里香丙素作对照品。
分别点祥于同一硅胶G-0.7%CMC薄层板上,用氯仿-乙酸-水展开后,量紫外光灯下检视。
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归经

心;肝;肺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小毒

注意

广西中药志:阴虚火亢者忌用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解毒消肿。
主胃脘疼痛;跌扑肿痛;疮痈;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治湿疹:九里香鲜枝叶,水煎,擦洗患处。

临床应用

用于局部麻醉及表面麻醉,以九里香注射液作局部麻醉行大小手术100例,初步观察效果稳定,无不良反应,术中和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平稳,无肝、肾等损害或其它并发症,无出血、水肿、坏死等现象;镇痛时间长。
49例胃次全切除术术后除2例外,均无明显疼痛。
缺点是局部刺激较大,腹部手术时腹肌较紧张,对深部手术仍较困难。
用量:一个胃次全切除术用12.5%注射液150-200ml,6.25%注射液150-200ml;小手术则几十ml不等。
注射后约10-20分钟即产生麻醉作用,手术时间最长达3小时。
小手术均不用术前药,对胃次全切除木术前一般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度冷丁50-100mg肌注,对精神较紧张的患者,术时加用冬眠1号半量或全量。
用九里香制成表面麻醉剂,涂于咽喉部粘膜表面,作扁桃体挤切术108例,效果良好。
涂药后数分钟即出现麻醉作用,痛觉减退。
麻醉时间可维持10分钟左右。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止痛,消肿毒,通窍,能止疮痒,去皮风,杀疥。
2.《岭南采药录》:患百子痰打,用叶一撮,捣烂煮粥,和糖服之。
3.《广西中药志》: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治跌打肿痛,风湿,气痛。
4.《本草纲目》引傅滋《医学集成》治肚痈,以九里香草捣碎浸酒服,疑即本品。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11540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