鯶鱼,鰀鱼,混子。
《本草拾遗》
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肉。
我国南北各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均有分布。
是我国养殖鱼类之一。
草鱼
体长,躯干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圆,无腹棱。
体长可达90厘米以上。
口端位,成弧形,无须。
上颌略长于下颌。
眼小,位于头两侧,眼径小于吻长。
下咽齿2行,扁平,呈梳形,齿侧具横沟纹,鳞中等大小,侧线鳞39~46。
背鳍Ⅲ7,起点与腹鳍相对。
臀鳍Ⅲ8。
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
体呈茶黄色,腹部灰白色,胸、腹鳍略带灰黄,其它各鳍色较暗。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喜栖于水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处。
性较活泼。
以草类为食。
产卵期4~7月。
冬季在湖泊较深处越冬。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质17.9克,脂肪4.3克,灰分1克;钙36毫克,磷17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本草求真》:"入脾、胃。
"
①《本草拾遗》:"无毒。
"
②《纲目》:"甘,温,无毒。
"
①《纲目》:"暖胃和中。
"
②《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
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
其头蒸食尤良。
"
鰀鱼、混鱼、草魭、草青、、草根、混子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纲目》:鲩鱼,其形长圆,肉厚而松,状类青鱼,有青鲩、白鲩二色,白者味胜。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采收和储藏:每年除生殖季节外,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鳃、内脏,洗净,鲜用。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属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岸多水草区域。
为草食性鱼类。
生殖期4-7月。
东北较迟。
资源分布:南至广东、北至东北平原地区均有分布。
现人工养殖成功,分布则更为广泛。
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尾部侧扁。
头钝,口端位,无须。
上颌稍长于下颌。
眼较小,上侧位。
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
下回齿2行,为梳状栉齿。
,具斜狭下凹嚼面。
边缘具斜条状沟纹。
鳞片颇大,侧线鳞39-46。
背鳍3,7,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
臀鳍3,8,亦无硬刺,身体各部分比例随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幼鱼的头长和眼径相对 地较成鱼为大,尾柄长,眼间距较成鱼为小。
/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每100g草鱼含蛋白质17.9g,水分77g,脂肪4.3,灰分1g,钙39mg,磷173mg,铁0.7mg。
含L-组氨酸及组氨酸构成的二肽肌肽,鹅肌肽,N-β丙氨酰-1-甲基-L-组氨酸,β-胡萝卜素,鸡油菌黄质,叶黄素,玉蜀黍黄质,绿蝇黄质,胡萝卜二醇,α-皮黄质,虾黄质,胆甾醇,磷脂,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此外尚含卡巴呋喃,维生素B,AMP,ADP,ATP,肌醇,泛酸,烟酸,乳酸脱氢酶等。
脾;胃经
味甘;性温
不宜久服。
平肝祛风;温中和办。
主虚劳;肝风头痛;久疟;食后饱胀;呕吐泄泻
内服:煮食,100-200g。
1.《纲目》:暖胃和中。
2.《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
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其头蒸食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