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根,贯榨根,叶刺头。
《本草拾遗》
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根。
9~10月采挖,晒干。
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一般多截成30~35厘米长的段落,粗细不一,粗根直径3~3.5厘米,细根直径达1厘米。
外表土黄色,根皮剥落后,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
质坚硬,横断面纤维性强,中心色较深。
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
②《福建民间草药》:"酸涩,平,无毒。
"
止咳,止血,祛风,利湿,消积滞,利咽喉。
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
月经过多,风湿关节痛,黄痘,泻痢,小儿疳积,咽喉肿痛。
①《纲目》:"吐血不止,煎水饮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
"
②《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和气行血,补虚清火。
"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益精神,安五脏,补虚劳,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
④《浙江民间草药》:"消食滞,化疳积。
"
⑤苏医《中草药手册》:"止咳定喘,祛风利湿,止泻,止血。
治久咳气喘,痢疾,腹泻,咯血;并治风湿关节痛,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黄疸,牙齿痛。
"
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①治风寒肺喘:胡颓子根一两,红糖五钱。
水煎,饭后服。
②治吐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胡颓子根一至二两。
煎服。
③治风湿痛:胡颓子根三两,黄酒二两,猪脚半斤。
加水煮一时许,取汤一碗,连同猪脚服。
④利湿,治黄疸:胡颓子根五至八钱。
水煎服。
⑤治产后腹痛下痢:胡颓子根二两,红糖一两,水煎服
⑥治脾泄泻痢:胡颓子根三至五钱。
水煎成半碗,加些冰糖,饭前服,日服二次。
⑦治小儿食积、疳积:胡颓子根五钱。
水煎服。
⑧治胃痛:胡颠于根一两。
水煎去溅,Qq鸡蛋二个,煮服。
⑨治咽喉肿痛:胡颓子根一两,王瓜根五钱。
水煎,频频含咽,每日一剂。
⑩治喉痛失音:胡颓子根头约一两。
川连二钱。
水棘飘.
⑾治产后浮肿:胡颓于根三至五麟,益母革等舞。
水煎至半碗,加些红糖温服。
⑿治跌打损伤:胡颓子根一两,烩JL蘑嗣五钧,寥刁竹橡三钱。
洒水各半煎服。
⒀治皮肤湿疹:胡颓子根适量,煎洗。
本品在四川地区和木半夏的根同称牛奶子根,并同等使用。
参见"木半夏根"条。
牛奶根、贯榨根、叶刺头。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胡颓子 常绿直立灌木,高3-4m。
具刺,刺长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后显黑色,具光泽。
叶互生;叶柄长5-8m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5-10cm,宽1.8-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角,网状脉在上面明显。
花白色或银白色,下垂,被鳞片,1-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3-5mm,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长5-7mm,先端4裂,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子房上位,花柱直立,无毛。
果实椭圆形,长12-14mm,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
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弯曲,多截成30-35cm长的段,粗细不一,粗根约3cm,细根为1cm。
表面土黄色,根皮易落;露出黄白色的木部。
质坚硬,横断面纤维性强,中心色较深。
气微,味淡。
肺;脾经
味苦;酸;性平
活血止血;祛风利湿;止咳平喘;解毒敛疮。
主味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风湿关节痛;黄疸;水肿;泻痢;小儿疳积;咳喘;咽喉肿痛;疮疥;跌扑损伤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1.《纲目》:吐血不止,煎水饮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
2.《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和气行血,补虚清火。
3.《贵州民间方药集》:益精神,安五脏,补虚劳,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4.《浙江民间草药》:消食滞,化疳积。
5. 苏医《中草药手册》:止咳定喘,祛风利湿,止泻,止血。
治久咳气喘,痢疾,腹泻,咯血;并治风湿关节痛,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黄疸,牙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