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酸藤

《中药大辞典》:红背酸藤

拼音注音
Hónɡ Bèi Suān Ténɡ
别名

头林沁,酸藤木,黑风藤、风莓、酸藤。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酸叶胶藤
全年可采。
挖取根部晒干。
叶多临用时采新鲜品。

生境分布

生山地杂林中。
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原形态

木质藤本。
枝柔弱,老枝暗棕色,新枝上部淡绿色,下部带红色。
叶对生,阔椭圆形,长4~7厘米,宽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纸质,无毛,上面深黄绿色,下面被粉,羽状网脉背面凸出且呈粉红色;叶柄长1~2厘米。
聚伞花序生于枝顶,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花小,粉红色;萼5裂,裂片卵形,长约2毫米,外面被柔毛,内面具鳞片;花冠钟形,管长约2.5毫米,5裂,裂片椭圆形,与冠管等长;雄蕊5;子房上位,矩圆形,被短毛,花柱短,柱头2裂。
蓇葖果2枚。
花期4月。

化学成分

叶含游离酒石酸约1.7%,酒石酸钾约5%。

归经

《广西中药志》:"入肝经。
"

性味

《陆川本草》:"味酸,性凉。
"

功能主治

①《陆川本草》:"消炎、杀菌,去腐秽。
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疮疖溃疡。
解大茶药毒、木茹毒、巴豆毒。
"

②《广西中药志》:"消食化滞,生津止渴,杀菌,敛疮。
治食滞胀满;外洗脓疡。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8钱;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背酸藤

拼音注音
Hónɡ Bèi Suān Ténɡ
别名

酸藤、黑风藤、风藤、酸藤木、三酸藤、蚂蝗藤、牛卷藤、乳藤、酸叶藤、麻骨风、头林心、斑鸠藤、厚皮藤

出处

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酸叶胶藤的根、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挖取根部晒干。
叶多临用时采新鲜品。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杂木林山谷中、水沟旁等较湿润之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等地。

原形态

为木质藤本,长达10m。
全株具乳,茎皮深褐色,无明显皮孔。
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阔椭圆形,长3-7cm,宽1-4cm,两面无毛,叶背被白粉;侧脉每边4-6条。
顶生聚伞花序,圆锥状,着花多数,宽松展开,花小,5数,粉红色;花萼裂片卵圆形;花冠近坛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基部,花丝短,花药披针形,基部具耳;花盘环状,围绕子房周围;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被短柔毛,花柱丝状,柱头先端2裂。
蓇葖2枚,叉开成一直线,外果皮有明显斑点。
种子长圆形,先端具绢质种毛。
花期4-12月,果期7月至次年1月。

化学成分

本品的地上部分含有酸叶胶藤三萜酯[1]。

归经

肝经

性味

酸;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化滞;活血消肿。
主咽喉肿痛;口腔炎;肠炎;慢性肾炎;食滞胀满;痈肿疮毒;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消炎、杀菌,去腐秽。
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疮疖溃疡。
解大茶药毒、木茹毒、巴豆毒。

2.《广西中药志》:消食化滞,生津止渴,杀菌,敛疮。
治食滞胀满;外洗脓疡。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551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