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樟

《中药大辞典》:猴樟

拼音注音
Hóu Zhānɡ
别名

香树、楠木、猴挟木、香樟,牛筋条、牛荆树。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樟科植物猴樟根皮茎皮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丛林中。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亦有人工栽培。

原形态

乔木,高达16米。
树皮红褐色;小枝圆柱形,暗紫色,末节有角棱;芽卵形,具绢状毛。
叶互生,厚纸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17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上面幼时稍有细毛,后变光亮,下面初有灰色绢丝状毛,后则稍有短柔毛,呈灰白色,中脉暗红色,侧脉4~6对,互生,下部叶脉有时对生,脉腋有腺点;叶柄长2~3厘米。
圆锥花序腋生或侧生,长10~15厘米,2回又状分歧;总梗长4~6厘米;花被6裂,花被管漏斗状;裂片卵形,先端反曲,内面有白色绢毛,早落;发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果实球形,径7~8毫米,果梗先端膨大,宿存花被的先端反曲,果托盘状。

化学成分

根、干、枝、叶均含挥发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约2.9%。
油的化学成分大体可分3个类型:㈠以含黄樟醚为主,醛酮含量为1.8%,还含柠檬醛、莰烯、α-蒎烯、柠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樟脑、甲基庚烯酮、桉叶素、丁香油酚、苄系倍半萜等;㈡以含桉叶素为主,醛酮含量为7.4%,还含芳樟醇、单萜烯等;㈢以含单萜烯为主,醛酮含量为8.0%;还含水芹烯、黄樟醚、芳樟醇等。

性味

《贵州草药》:"辛,温。
"

功能主治

①《贵州草药》:"驱风,行气,温中,镇痛。
"

②《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茎皮治烧伤,烫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酒炒布包作热敷。

复方

①治风寒感冒:香樟根皮五钱。
煨水服。

②治胃肠炎:香樟根皮、辣蓼根各五钱。
煨水服。

③治腹中痞块:香樟根皮、生婪、橘叶、石菖蒲各一两。
研末,酒炒包患处肚皮外面。

④治劳伤疼痛:香樟根皮、铁筷子、辣蓼根、鹅不食草各五钱。
泡酒服,一日三次,每次五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猴樟

拼音注音
Hóu Zhānɡ
别名

香树、香樟、猴挟木、大胡椒树

英文名
Root-bark of Bodinier Cinnamon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猴樟根皮、茎皮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C.hupehanum Gamble]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根皮、茎皮刮去栓皮,洗净,晒干。
嫩枝及叶多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丛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亦有人工栽焙。

原形态

猴樟乔木,高达16m。
树皮红褐色;小枝圆柱形,暗紫色,末节有角棱;芽卵形,具绢状毛。
叶互生,厚纸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17cm,宽3-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上面幼时稍有细毛,后变光亮,下面初有灰色绢丝状毛,后则稍有短柔毛,呈灰白色,中脉暗红色,侧脉4-6对,互生,下部叶脉有时对生,脉腋有腺点;叶柄长2-3cm。
圆锥花序腋生或侧生,长10-15cm,2回叉状分歧;总梗长4-6cm;花被6裂,花被管漏斗状;裂片卵形,先端反曲,内面有白色绢毛,早落;发育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
果实球形,径7-8mm,果梗先端膨大,宿存花被的先端反曲,果托盘状。

化学成分

根、干、枝、叶均含挥发油, 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约2.9%,枝含油量0.06%,叶含油量0.46%-0.6%。
按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大体可分为3个类型:①以含黄樟醚为主,含量高达84%;此外还含柠檬醛,樟烯,α-蒎烯,柠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樟脑,甲基庚烯酮,桉叶素,丁香油酚,苄系倍半萜等。
②以含桉叶素为主,尚含芳樟醇,单萜烯等。
③以含单萜烯为主,其中水芹烯为主,还含黄樟醚,芳樟醇等成分。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吐泻腹痛,腹中痞块;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研末酒炒布包作热敷。

复方

①治风寒感冒: 香樟根皮五钱。
煨水服。
②治胃肠炎: 香樟根皮、辣蓼根各五钱。
煨水服。
③治腹中痞块、 香樟根皮、生姜、橘叶、石菖蒲各一两。
研末,酒炒包患处肚皮外面。
④治劳伤疼痛: 香樟根皮、铁筷子、辣蓼根、鹅不食草各五钱。
泡酒服,一日三次,每次五钱。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驱风,行气,温中,镇痛。

2.《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茎皮治烧伤,烫伤。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69533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