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子,白皮纸、秋风子,姹皮,罗皮。
《纲目拾遗》
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伞部。
《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
《纲目抬遗》:"味咸涩,性温。
"
化痰,消积,祛风,除湿。
治痞块,头风,白带,膝髌风湿,无名肿毒。
《纲目拾遗》:"消痰行积,止带祛风。
"
内服:煎汤,浸酒或以姜、醋拌食。
外用:敷贴。
①消痞:㈠白皮子、荸荠,烧酒浸服。
㈡白皮子、荸荠同煮,止食荸荠。
②治头风:白皮子贴两太阳。
③治膝髌风湿:白皮子贴之。
④治无名肿毒,重者溃,轻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软,中开一孔贴上。
⑤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贴上,燥则易之。
⑥治烂腿:白皮子照疮大小,剪作膏贴,内掺银朱。
白皮子、白皮纸、秋风子、 皮、罗皮
出自《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药材基源:为根口水母科动物海蜇的伞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捕捞海蜇时将伞部加工成“海蜇皮”。
鲜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除去咸味和沙子,切碎。
腌制海蜇皮分为四个步骤:①初矾:用竹刀将海蜇皮与海蜇头连接处的颈要割去,再刮去血义和背面白色粘液。
按5%浓度加矾浸入容器内。
②二矾:将初矾海蜇皮削去红墩,沥水1h,平摊在木板上,每只用盐矾混合物[100:]撒在膛心,移放至桶中,腌满后,撒较厚的一层盐填充顶。
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2-15kg腌制。
7d后即为二矾制品。
③三矾:将二矾海蜇皮取出沥水30min,放在木板上,每张海蜇皮加盐矾混合物[100:]施敷全体,移放入桶中。
撒盐封 顶,5d后即成三矾成品。
④提干:将三矾海蜇皮逐张放入三矾卤水中,用水泥块擦洗海蜇皮周围的血衣斑,再逐张撒少量的食盐。
然后平放在桶中,放置4d后取出,堆高60-70cm,沥去卤汁,3d内翻转2次,直至卤水沥干,即成三矾提干成品。
海蜇制品保存时切忌日晒、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碱类混入等。
否则很快腐烂。
阴凉、通几、干燥是保存的重要条件。
生态环境:生长于河口附近及海湾内。
资源分布:1.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
8-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
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
2.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至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事海域分面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
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1.海蜇,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
伞呈半球形,直径一般为25-45cm,最大可达50cm左右。
伞体厚边缘渐薄。
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内各有感觉器1个,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制间,伞缘的每1/8有缘瓣14-20个。
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
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每板上具40-50条丝状物。
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每个口腕上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35条棒状物,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
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即主辐、间辐各4条,从辐8条,通过在其内、外侧的分枝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并都伸到伞缘。
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
口腕附属器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吸口褐色。
生殖腺黄色。
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
生长于河口附近的海湾内。
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
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
8-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
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 ,也可漂到外海。
2.黄斑海蜇,成体一般为乳白色,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
伞径达21-45cm,最大可达54cm左右,伞中央胶质厚,边缘渐薄。
外伞表面粗糙,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
伞缘每1/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
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死腺,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呈卵圆形,表面具尖刺状突起。
口腕8个,三翼型,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其末端膨大呈球状。
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
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
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性状鉴别 呈半圆形,直径25-45cm,最大可达50cm以上。
上伞突出,光滑,中胶层较厚,其边缘有8个缺刻,两缺刻间各有14-20个缘瓣。
下伞较薄,边缘有发达的环肌,向内凹陷,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
干品伞部多皱褶。
质坚而韧,不易折断,气腥,味咸。
归肝;肾经
味咸;性平
化痰消积;祛风解毒。
主咳嗽痰喘;痞积;头风;风湿关节痛;白带过多;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30-60g;或浸酒。
外用:适量,敷贴。
①消痞: 一、白皮子、革莽,烧酒浸服。
二、白皮子、荤莽同煮,止食革莽。
②治头风:白皮子贴两太阳。
③治膝骸风湿:白皮子贴之。
④治无名肿毒,重者溃,轻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软,中开一孔贴上。
⑤治流火:海蛰皮荡者贴上,燥则易之。
⑥治烂腿:白皮子照疮大小,剪作冒贴,内掺银朱。
《纲目拾遗》:消痰行积,止带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