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鲑,鯸鮧鱼,鯸鲐,鲑鱼,鹕夷鱼、嗔鱼、规鱼,鰄鱼、吹肚鱼、鰗鮧,河鲀鱼,气泡鱼,胡夷鱼。
《日华子本草》
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暗色东方鲀的肉。
沿海地区,全年可以捕获。
内地则以春、夏为主。
煮食外,亦可腌制成干。
煮食河豚,须除去内脏、生殖腺、两目,洗净血液,刮去表面粘液或剥去外皮,并宜烹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
①弓斑东方鲀
为鲀科较习见的种类。
体亚圆筒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
体长约10余厘米。
吻短,圆钝。
口小,端位,唇发达。
上下颌各有1对板状门齿,中缝显着。
眼小,位于头侧正中轴的上方。
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
体表无鳞,密生小棘刺。
粘液腺显着,位甚高,与体背缘相应弓曲,并有分枝。
背鳍14~15,呈圆刀状,位于肛门后上方,与臀鳍相对;臀鳍12,形与背鳍相似;无腹鳍;胸鳍宽短,近方形;尾鳍后端平截。
体背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稍带黄揭;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色而带白边的大斑点,并有一条弓形黑色横纹越背连结;背鳍基部两侧也有一大黑斑,周缘为白色。
臀鳍黄色,背鳍、胸鳍、尾鳍后缘都呈灰褐色。
有气囊。
内脏及血液有剧毒。
多栖于水的中下层,遇敌时腹部即膨胀如球形。
常以虾,蟹、蚌、鱼苗、昆虫幼体及丝状藻等为食。
产卵期4~6月。
分布我国沿海及珠江、长江、辽河等河内。
②虫纹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很多大小不一白斑,有些呈虫纹状。
分布我国沿海。
③暗色东方鲀
主要特征为背侧面具暗色横纹5~6条,暗色横纹常具小白斑。
分布我国东海和黄海。
河豚毒素存莅于河豚睾丸、卵巢、肝、脾、卵、眼球及血液内。
如煮食时处理不当,即可引起中毒。
一般在食后约半小时至3小时内,即发生中毒症状,先出现胃肠道局部刺激症状,继则口唇、舌、上下肢知觉迟钝;而指尖尤甚,渐至四肢运动麻痹,呼吸困难,皮肤发紫,脉搏细小频数,血压体温均下降。
瞳孔散大,言语障碍,终致呼吸麻痹而死。
临死时,意识大都清晰。
曾对12例河豚中毒病人分别做了尿液蟾蜍毒性试验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看到:㈠河豚毒素在体内未能迅速破坏,且可持续达1~2天之久;㈡部分患者有心脏传导系统的改变-房室传导阻滞;中毒程度深者,可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终致死亡。
急救处理:及时进行洗胃、催吐、导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必要时输氧。
民间用鲜橄榄、鲜芦根各4两,洗净,捣汁服。
河豚肉每100克含水分79.8克,粗蛋白质18.7克,粗脂肪0.26克,灰分1.2克。
又含维生素B1-20微克,B2-100微克。
河豚的毒性物质为河豚毒素和河豚酸等。
河豚的种类颇多,体内大都含有不同量的有毒成分,无毒者极少;不同的种类及不同的组织器官,其毒性的强弱亦有差异,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肠及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即使具有猛毒的河豚,其肉中所含毒素亦甚少。
冬春之间,为河豚的产卵期,此时其肉昧最美,但体中的毒素亦最多。
河豚毒素,毒性极强。
对兔的致死量:口服为200,皮下注射为10,静脉注射为3;对犬、猫、兔静脉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微克/公斤。
50公斤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为300微克。
其作用属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
它不影响神经,肌肉之静息电位,却可阻断其兴奋。
对平滑肌之兴奋无影响,在研究药物对平滑肌的影响以及细胞膜及钠、钾离子转运中,可用此作为药理分析的工具。
对其他药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临床上曾用作镇痛剂。
《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
甘,温,有毒。
①《食疗本草》:"有毒。
"
②《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
③《开宝本草》:"味甘,温,无毒。
"
患疮、疥、脚气者忌服。
①《食疗本草》:"其肝毒,杀人。
"
②《本草拾遗》:"其肝、子毒人。
"
③《日用本草》:"发疮疥。
"
④《品汇精要》:"反荆芥。
燕尾者杀人。
去睛并脊血。
忌梁上挂尘。
"
⑤《纲目》:"煮忌煤始落中。
与荆芥、菊花、桔梗、甘草、附子、乌头相反。
宜荻笋、蒌蒿、菘菜。
畏橄榄、甘蔗、芦根、粪汁。
"
⑥《本经逢原》:"其毒入肝助火,莫有甚于此者,患痈疡脚气人切不可食。
"
①《开宝本草》:"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
"
②《本草蒙筌》:"去疳匿,消肿。
"
赤鲑、鯸鮧鱼、鯸鲐、鲑鱼、鹕夷鱼、嗔鱼、吹肚鱼、鰗鮧、河鲀鱼、气泡鱼、胡夷鱼
出自《日华子本草》;《纲目》:河豚,今吴、越最多。
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背色青白,有黄缕纹,无鳞、无鳃、无胆,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头相从为一部。
彼人春月甚珍贵之,尤重其腹腴,呼为西施乳。
药材基源:为鲀科动物弓斑东方鲀、虫蚊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同属多种动物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Fugu ocellatus[Spheroides ocellatus Osbeck]2.Fugu vermicularis [Spheroides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3.Fugu obscurus[Spheroides obscurus Abe]
采收和储藏:四季捕捉,捕后去净内脏、血、皮、头,取净肉,鲜用或晒干。
煮食河豚,应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
生态环境:1.栖息于近海,亦进入河口咸淡水区域。
主食贝类、甲壳类、小鱼类。
2.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河口咸淡水中,亦进入江河。
主食贝类、虾蟹及小鱼等。
遇敌害时,体内气囊能使腹部膨胀。
4-5月为产卵期。
3.栖息于近海和河川。
杂食性,主食虾、蟹、螺、鱼苗、水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
资源分布:1.弓斑东方鲀: 分布我国沿海。
2.虫纹东方鲀: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暗色东方鲀: 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
1.弓斑东方鲀,体长一般为10-15cm,头部、体背及腹面均有细弱小刺,背刺区与腹刺区分离。
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光滑。
头体背侧面灰褐色,微绿。
体侧在胸鳍后上方,各有一黑绿色而带橙色边的大斑,并有一弓形横过背部的黑绿色鞍状斑,鞍癍斑具橙色边缘。
背鳍基部两侧具一圆形大黑斑。
腹面白色,各鳍灰黄色。
2.虫蚊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有许多圆形和长虫纹形白点。
3.暗纹东方鲀,本种与弓斑东方鲀的区别是:棕褐色,背侧面具不明显的暗褐色横纹4-6条,横纹之间白色狭纹3-5条。
胸鳍后上方体侧处具一圆形黑色大斑,边缘白色。
豹纹东方鲀含河豚毒素,4-表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并含氨基酸,甜菜碱,有机酸。
黄鳍东方鲀肌肉含二磷酸腺苷,肌苷酸,三磷酸腺苷,磷酸腺苷,肌甙,次黄质又名6-羟基嘌呤。
还含河豚毒素。
弓斑东方鲀,虫纹东方鲀及暗色东方鲀肉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星点东方鲀的肝、皮含河豚毒素,肌肉含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
河豚毒素,毒性极强。
对兔的致死量:日服为200,皮下注射为10,静脉注射为3;对犬、猫、兔静脉注射致死量大致相同,在3-4μg/kg。
50kg之人皮下注射致死量可能为300μg。
其作用属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阻断神经干的冲动传导,麻痹横纹肌及呼吸肌,使呼吸停止而死。
它不影响神经、肌肉之静息电位,却可阻断其兴奋。
对平滑肌之兴奋无影响,在研究药物对平滑肌的影响以及细胞膜及钠、钾离子转运中,可用此作为药理分析的工具。
对其他药理作用亦作了若干研究,临床上曾用作镇痛剂。
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实也。
世传中其毒者,以至宝丹或橄榄及龙脑浸水皆可解。
复得一方,惟以槐花微炒,与干胭脂等分同捣粉,水调灌之。
《本草求原》:河豚,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
有二种:背淡青黑、腹白无斑者可食,颇暖中,但助湿发毒,动风,患脚气痈疽忌之;若有赤黄斑、赤嘴赤翅者,大毒杀人。
制食,须去子及嘴、目,与脊中肝内恶血,并周身脂膜,以滚盐水泡去涎。
煮、忌煤火及煤落入。
肝;肾经
味甘;性温;有毒
疮、疥、脚气患者慎服。
河豚内脏及血有剧毒。
食用时须去净睾丸、卵、肝等内脏,并应将肉反得洗涤。
处理不当易引起中毒。
河豚中毒发病迅速而症状严重,多在吃后10-15min发病。
初见恶心呕吐、腹中不适、脸色苍白,断则口唇、舌体、上下肢麻木感、疼觉迟钝,渐至四肢运动麻痹、瘫痪、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视里不明、听力减弱,严重者大汗淋淳、体温及血夺下降、脉博细数微弱、呼吸浅表频数、瞳 孔散大、全身呈青紫色,但神志往往清醒,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超过8h未死亡者,一般可望恢复。
滋补肝肾;祛湿止痛。
主阳痿;遗尿;眩晕;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皮肝瘙痒
内服:久煮食,适量。
1.《开宝本草》: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去痔疾,杀虫。
2.《本草蒙筌》:去疳积,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