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颊,生母鱼,鳏鱼,黄颊鱼,竹鱼,竿鱼,杆条鱼,黄鱄。
《纲目》
为鲤科动物鳡鱼的肉。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游泳力强,性凶猛。
我国除西北、西南外,门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河流中均有分布。
体细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棱。
体长约80厘米,最大者可达2米。
头长而前端尖,吻长远超过吻宽。
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缘的下方。
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与上颌前缘的凹陷相吻合,上下颌均粗壮。
眼小,鳞细,侧线鳞110~117。
背鳍Ⅲ9~10,很小,起点位于腹鲭之后。
臀鳍Ⅲ10~11。
尾鳍分叉很深。
体微黄,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青灰色,颊及其他各鳍淡黄色。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①《纲目》:"甘,平,无毒。
"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
《纲目》:"食之已呕,暖中益胃。
"
鳏、魠、哆口鱼、黄颊、黄颊鱼、鳏鱼、竿鱼、杆条鱼、大口鳡、水老虎
出自《本草纲目》。
《纲目》:鳡鱼生江湖中,体似鲤而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
啖鱼最毒,池中有此,不能畜鱼。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鳡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opichthys bambusa
采收和储藏:春夏用网捕捞,捕杀后,剖腹,除去内脏,洗净,取肉鲜用。
生态环境:生活于江河水的中上层,性凶锰。
游泳力极强,行动敏捷,常袭击和捕食其他鱼类。
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就开始吞食其他鱼苗,也食浮游动物。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北、西南之外,从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皆有分布。
鳡鱼,体延长,稍侧扁,腹部圆,无腹棱。
头长而尖,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的下方,吻尖,呈喙状,吻长远超过吻宽。
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
眼中等大,向两侧突出。
头上于眼径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
下咽齿3行。
鳃耙排列稀疏。
无须。
鳞小,侧玫鳞110-117。
背鳍3,9-10,很小,起点位于腹鳍之后,臀鳍3,10-11,尾鳍分叉很深。
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浓灰色,颊部和其他各鳍呈淡黄色。
脾;胃经
味甘;性温
疮疥患者慎服。
健脾益胃;温中止呕。
主脾胃虚弱;反胃呕吐
内服:煮食,100-2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