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垂水,薇莱、巢菜、野豌豆,野麻豌,箭舌豌豆,救荒野豌豆、春巢菜、普通苕子、野菜豆、黄藤子,苕子,肥田草。
《纲目》
为豆科植物大巢菜的全草。
4~5月间采收。
生于山坡、路边及草地。
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一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栽培者可达90厘米,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叶轴末端具卷须;托叶半箭头状,一边有1~3披针形齿牙,一边全绿,小叶8~16个,矩形或倒披针形,顶端截形或凹,并具细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稀疏的黄色短柔毛,长8~18毫米,阔4~8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花1~2个,蝶形,有短花梗,深紫色或玫红色;萼管状,外被黄色短柔毛,萼齿线形;旗瓣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雄蕊10,两体;雌蕊1,子房具短柄,被黄色微柔毛,花柱短,柱头头状,花柱顶端外面有一丛髯毛。
荚果略扁,成熟时棕色,裂为2片卷曲的果瓣。
花期3~4月。
甘辛,寒。
①《本草拾遗》:"味甘,寒,无毒。
"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子,无毒。
"
③《草木便方》:"辛,平。
"
清热利湿,和血祛瘀。
治黄疸,浮肿,疟疾,鼻衄,心悸,梦遗,月经不调。
①《本草拾遗》:"调中,利大小肠。
"
②《海药本草》:"主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
③《品汇精要》:"益气,润肌,清神,强志。
"
④《草木便方》:"活血,破血,止血,生肌。
治五黄疸肿,利脏热。
截疟,平胃,明耳目。
"
⑤《四川中药志》:"生血。
治肾虚遗精,腰痛,湿热黄肿。
"
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
外用:捣敷。
①治疟疾:肥田草一两,煨水服。
②治鼻血:肥田草一两,煨甜酒吃。
③治黄肿及水肿:野麻豌、黄脚鸡、水皂角、臭草根、打碗子根。
煎服。
④治夜梦遗精,心慌心跳:野麻豌、黄精、天冬、朱砂、仙茅、杜仲。
炖猪蹄服。
⑤治月经不调:肥田草种子、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⑥治疔疮:鲜大巢菜,盐卤捣敷。
薇、垂水、薇菜、巢菜、野豌豆、野麻豌、箭筈豌豆、救荒野豌豆、春巢菜、普通苕子、野菜豆、黄藤子、苕子、马豆草、肥田草麦豆藤。
出自《本草纲目》: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
故《诗》云,山有蕨薇。
非水草也。
即今野豌豆。
蜀人谓之巢菜。
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
《诗疏》以为迷蕨,郑氏《通志》以为金樱芽,皆谬矣。
项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种,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实者,小者即苏东坡所谓元修菜也,此说得之。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巢菜的全草或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cia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4-5月采割,晒干,亦可鲜用。
生态环境:生于山脚草地、路旁、灌木林下。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大巢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5-50cm。
被疏黄色短柔毛。
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具卷须;托叶戟形,一边有1-3个披针形齿牙,一边全缘;小叶4-8对,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8-18mm,宽4-8mm,先端截形,凹入,有细尖,基部楔形,两面疏生黄色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1-2朵,花梗短,有黄色流短毛;花冠深紫色或玫红色;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渐尖,有白色疏短毛;旗瓣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花柱短,柱头头状,花柱先端背部有淡黄色髯毛。
荚果线形,扁平,长2.5-4.5cm,近无毛,成熟时棕色。
种子圆球形,棕色。
花期3-4月,果期5-6月。
全草含维生素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黄酮类:异槲皮素,芸香甙,安妥甙,生物槲皮素,大波斯菊甙,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
甾类:胆甾醇,△7-豆甾烯酸,β-谷甾醇和少量豆甾醇。
香豆素类:花椒毒素,香柑内酯,伞形花内酯,马栗树皮素和东莨菪素。
类胡萝卜素物质:胡萝卜素,叶黄素,玉蜀黍黄质,堇黄质,新黄质。
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胺,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酸胺,脯氨酸和 γ-氨基丁酸。
矿物质:钴、镍、铜、钡、锶、锰、铝、铁及钙、钾、镁、盐酸。
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蛋白质,糖,红氰酸,原花色素的多聚物及尿囊酸。
种子含精氨酸,N--β-氰基-L-丙氨酸[N--β-cyano-L-alanine]和β-氰基-L-丙氨酸。
胺类:均戊胺,均已胺,N5-氨丁基均精胺[N5-aminobutylhomospermine PA444],N丁-氨丁基均戊胺[PA4444],N10-氨丁基均戊胺[N10-aminobuthl-homopentamine,PA4444],N5,N10-双氨丁基均精胺[N5,N10-bishomospermine,PA444],N5-氨丁基均已胺[N5-aminobutylhomohexamine,PA44 444],N10-氨丁基均已胺[N10-aminobutylhomohexamine,PA44444],N10-双氨丁基均戊胺[N5,N10-bishomopentamine,PA4444],N5,N15-双氨丁基均戊胺[N5,N15-bishomopen-tamine,PA4444],去甲精眯,高精眯,精胺,热精胺,高精胺,氨丙基高精眯。
卵磷脂,磷脂酸乙醇胺,磷脂酰肌醇。
A-D-吡喃半乳糖基--肌醇[a-D-galactopyranosyl--myoinosi-tol]和a-D-吡喃半乳糖基-a-D-吡喃半乳糖基-肌醇[a-D-galactopyranosyl--a-D-galactopyranosyl--myoinositol]。
蛋白质中分得豆蛋白和豌豆球蛋白和清蛋白。
种子中还含巢莱碱甙,巢菜甙,植物凝集素,4-氯吲哚乙酸甲酯,半乳糖基甘油二酯,胍及氢氰酸。
根中还含聚-β-羟基丁酸。
种子中含毒性成分,能麻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草香豌豆相似。
心;肝;脾经
味甘;辛;性寒
益肾;利水;止血;止咳。
主肾虚腰痛;遗精;黄疸;水肿;疟疾;鼻衄;心悸;咳嗽痰多;有经不调;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1.《本草拾遗》:调中,利大小肠。
2.《海药本草》:主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3.《品汇精要》:益气,润肌,清神,强志。
4.《草木便方》:活血,破血,止血,生肌。
治五黄疸肿,利脏热。
截疟,平胃,明耳目。
5.《四川中药志》:生血。
治肾虚遗精,腰痛,湿热黄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