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

《中药大辞典》:柽柳

拼音注音
Chēnɡ Liǔ
别名

柽,河柳,殷柽,雨师,赤杨,人柳,赤柽,三春柳,春柳,三眠柳,檴落,长寿仙人柳,观音柳,雨丝、蜀柳、垂丝柳,赤柳,西河柳,赤柽柳,西湖柳、红筋条,山川柳,红柳。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多枝柽柳细嫩枝叶
4~5月花未开时,折取细嫩枝叶,阴干。

生境分布

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原形态

①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2.5~4米。
茎多分枝,枝条柔弱,扩张或下垂;树皮及枝条均为红褐色。
叶互生;无叶柄;叶片细小,呈鳞片状、卵状三角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3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状,蓝绿色。
花为圆锥状复总状花序,顶生,长2~5厘米,出自当年生枝端;花小,粉红色;苞片线状锥形,先端尖,基部扩大,较花梗长,萼片及花瓣均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药卵圆形,紫红色,花丝细长;雌蕊1,柱头3裂,花盘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状。
蒴果狭小,先端具毛。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
分布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福建、山西、陕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②桧柽柳,又名:华北柽柳、桧叶柽柳、钻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本种与上种极相似,其主要区别点为:总状花序侧生于前年生枝上;苞片为椭圆状披针形,较花梗稍长;花盘5裂,裂片先端凹或近全缘。
花期5月。
果期6~7月。

生于湿润碱地或河岸冲积地。
分布河北、河南、福建、广东、云南、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地。

③多枝柽柳

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
小枝纤细,无毛,有浅条沟,紫色或紫褐色。
叶互生,为卵形至披针形的细小鳞片,覆瓦状,基部抱茎或半抱茎,先端渐尖,全缘,灰绿色或带白粉。
单总状花序较稀疏地生长于当年幼枝上,长3~8厘米,再集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花小,淡粉红色。
花期夏、秋季。

分布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陕西、山东等地。

性状

干燥的枝梗呈圆柱形。
嫩枝直径不及1.5毫米,表面灰绿色,生有许多互生的鳞片状的小叶。
质脆,易折断。
粗梗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褐色,叶片常脱落而残留叶基呈突起状。
粗梗的横切面黄白色,木质部占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年轮,皮部与木质部极易分离,中央有髓。
气微弱,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树脂、槲皮素。
树皮含水分19.6%,鞣质5.21%。

药理作用

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克/公斤,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但无祛痰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1克/公斤,无明显平喘作用。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③解热作用

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浸膏溶液12克/公斤,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炮制

拣去杂质,去梗,喷润后切段,晒干。

归经

入肺、胃、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

②《本草从新》:"入心、肝二经。
"

性味

甘咸,平。

①《履巉岩本草》:"凉,无毒。
"

②《本草汇言》:"味苦微咸。
"

③《本草从新》:"甘咸,平。
"

注意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利尿,解毒。
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

①《纲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

②《东医宝鉴》:"主疥癣及一切恶疮。
"

③《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

④《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关节风湿。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为散。
外用:煎水洗。

复方

①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㈠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四钱,顿服。
㈡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

②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风而闭者:西河柳叶、樱桃核,煎汤洗之。

③治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

④治感冒:西河柳五钱,霜桑叶三钱,生姜三片。
水煎服。

⑤治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

⑥治吐血:鲜柽柳叶二两,茜草根五钱。
水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
㈠煎剂:取鲜柽柳2两,白矾6分,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㈡冲剂:以鲜柽柳3斤,柽柳细粉半斤,白矾3两,制成冲剂100包,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
㈢丸剂:用柽柳细粉1斤,白矾细粉2.4两,混合制成水丸。
每次服2钱,每日2次。
㈣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均10天为一疗程。
应用各种剂型治疗1502例,其中甲组1025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477例为50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患者。
经1~10个疗程治疗,近期控制:甲组91例,乙组97例;显效:甲组360例,乙组156例;好转:甲组429例,乙组179例;无效:甲组145例,乙组45例。
甲组总有效率为85.9%,显效以上为44%;乙组总有效率90.6%,显效以上为53%。
实践证明,柽柳具有较好的镇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
对单纯型效果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气肿者较差。
一般用药后3~4天出现疗效,注射剂1~2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
有效病例在停药后,症状可以继续好转或稳定。
虽有因感冒而复发者,但症状较轻,再用柽柳治疗3~5天,症状即被控制。
治疗中极个别的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

②试治鼻咽癌

取柽柳、地骨皮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
试治2例,分别在68天和3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
半年后复查,鼻咽部赘生物未见再发。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赤柽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
《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
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癍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
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
""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玄参、牛蒡子、麦门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癍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

②《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瘩,解痧毒之药也。
古云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
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赢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
与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

③张寿颐:"柽柳,性温入血而善于发泄,治麻疹之不能透发者甚效,乃濒湖《纲目》所未详者。
但透达之性极速,入煎剂不当过二钱,俗又以此煎汤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则麻疹既不透发,最忌感寒冒风,而乃脱衣露体,虽用热汤,必有流弊,不可轻试,如在春、冬天寒,尤为大忌。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柽柳

拼音注音
Chēnɡ Liǔ
别名

柽、河柳、殷柽、雨师、人柳、赤柽木、三春柳、春柳、三眠柳、长寿仙人柳、观音柳、垂丝柳、雨丝、蜀柳、西河柳、赤树柳、山柽柳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格的嫩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marix chinensis Lour.[T.juniperina Bunge]

采收和储藏:未开花时采下幼嫩枝梢,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于河流冲积地、海滨、难头、潮湿趱碱地和沙荒地。

资源分布:野生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我国东部至西南部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3-6m。
幼枝柔弱,开展而下垂,红紫色或暗紫色。
叶鳞片状,钻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mm,半贴生,背面有龙骨状柱。
每天开花2-3次;春季在去年生小枝节上侧生总状花序,花稍大而稀疏;夏、秋季在当年生幼枝顶端形成总状花序组成顶生大型圆锥花序,常下弯,花略小而密生,每朵花具1线状钻形的绿色小苞片;花5数,粉红色;萼片卵形;花瓣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mm;雄蕊着生于花盘裂片之间,长于花瓣;子房圆锥状瓶形,花柱3,棍棒状。
蒴果长约3.5mm,3瓣裂。
花期4-9月,果期6-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耐碱,耐旱。
在粘壤土、砂质壤土及河边冲积土中均可生长,常栽于河边、路边、沟边、庭院等处。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扦插育苗繁殖。
种子繁殖:3-4月播种育苗,行距15-18cm,开沟条播,覆土约1cm,苗高15cm时,按株距12cm间苗。
春秋季时按行株距m×m,穴深1m移栽,栽后浇水,扦插育苗繁殖:在早春未发芽前,选2-3年生枝,剪成17-20cm长的插条。
畦面按行距33cm开深15cm的横沟,再按株距10cm把插条插入沟中,上端露出3cm左右,覆土压实,保持土壤湿润并适当追肥。
2年后移栽,宜在早春发芽前进行,按行株距1m×1cm开穴,每穴栽种1株,成活后浇人畜粪水。

田间管理 移栽后,夏季应松土除草,科季施土杂肥。
第2年夏、冬季再松土除草,追肥各1次。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蓑衣虫、蚜虫等。

性状

性状鉴别 枝细圆柱形,直径0.5-1.5mm,表面黄绿色,节较密,叶鲜片状,钻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mm,背面有龙骨状柱。
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心有髓。
气微,味淡。

以枝叶细嫩、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枝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
皮层窄,近木栓处有2-4列厚壁细胞,壁稍厚,木化。
中柱鞘纤维壁木化;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硫酸钙结晶,形成晶纤维。
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髓射线宽2-3个相聚;髓射线宽2-3列细胞。
髓部小。

粉末特征:灰绿色。
表皮细胞横断面观类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呈乳头状突起,角质层厚6-9μm内蒙细齿状;表面观类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细密连珠状增厚,有的可见半月形角质突起。
气孔下陷,副卫细胞4-6个,有的特小。
②硫酸钙结晶直径5-34μm,棱角大多明显,另有少数呈主形或小针状结晶。
③纤维直径8-25μm ,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纤维周围细胞含硫酸钙结晶,形成晶纤维。
④髓薄壁细胞类圆形,有的含硫酸钙结晶,此外,有薄壁细胞及叶柄基部纤维和导管等。

毒性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5g/kg腹腔注射,对氨水喷雾所致的小鼠咳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小鼠酚红法试验表明无法痰作用;1g/kg腹腔注射,对组胺喷雾所致貘鼠哮喘无明显平喘作用[1]。
另报道,以1×g组胺使正常貉鼠离体气管致痉,5min后加入柽柳醇提物或水提物1×104g,显示强大而持久的抗组胺作用,5min内的对抗强度超过100%[2]。

2、保肝作用 柽柳的70%已醇提取物灌胃给药,对四氯化碳诱发的急性肝炎小鼠有保肝作用,给药组小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酷和丙氨酸转氨酷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并可减轻CCL4所致肝重的增加,减轻肝组织变性程度[3]。

3、抗菌作用 柽柳煎剂在体外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和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1]。
柽柳成分柽柳酮及柽柳醇对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4]。

4、解热作用 柽柳浸膏溶液12g/kg皮不注射,对人工发热家兔有一定解热作用[1]。

5、毒性 柽柳煎剂小鼠腹深注射的LD50为21.6g/kg。
2只豚鼠腹腔热注射柽柳煎剂5g/kg,观察48h,未见异常;另2只腹腔注射5g/kg,在4h内死亡[1]。

化学成分

从干燥柽嫩枝叶中分得柽柳酚(tamari-xinol),柽柳酮(tamarixone),柽柳醇(tamarixol),β-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rcosterol),槲皮素二甲醚(qrer-cetin-3,4-dimethylether),硬脂酸(stearic acid),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12-正三十一烷醇(12-hentriacontanol),三十二烷醇已酸酯(dotriacontanyl acetate)[1]。
又分得山柰酚-4-甲醚(kaempferol-4-methylether),山柰酚-7,4-二甲醚(kaempferol-7,4-dimethylether),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甲醚(qrercetin-3-methyher)即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没食子酸(gallicacid)[2],没食子酸甲酯-3-甲醚(methyl gallate-3-methyl ether)及反式的2-羟基甲氧基桂皮酸(2-hydroxy-4-methoxycinnamicacid)[3]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本品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g/kg,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但无祛痰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1g/kg,无明显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本品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柽柳酮和柽柳醇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本品浸膏溶液12g/kg,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4.抗肝炎作用:本品40%乙醇水溶出组分有抗炎症作用。
本品的70%乙醇提取物口服给予用四氯化碳诱发的急性肝炎的GOT和GPT值,均有抑制作用,并能减轻肝组织损害。

炮制

拣去杂质,去梗,喷润后切段,晒干。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0min,滤过,滤液供以下试验:①取滤液1mil,加镁粉少许,加盐酸3-4滴,在水浴上加热,显橘红色。
②取滤液分别滴在滤纸片上,用氨蒸气熏显黄色,喷1%三氯化铝已醇液,显明显黄色。
③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加饱和硼酸丙酮试液1ml,10%枸橼酸丙酮试液1ml,在水浴上蒸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可见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5ml,在水浴上回流1h,滤过,滤液回收甲醇。
残渣溶于2ml甲醇中,滤过,滤液供点样用。
以槲皮素为对照品。
同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苯-甲醇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氨熏后紫外光灯下观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显相同颜色斑点。

归经

归肺;胃;心经

性味

味甘;辛;性平;

注意

麻痛已透及体虚多汗者禁服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透疹;解毒。
主风热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擦洗。

复方

1、治痧疹发不出,顺喇,烦闷,躁乱①西河柳叶,风干为末。
水调四线,顿服立定。
②蟑退一钱,鼠粘子一钱五分,荆芥穗一钱,玄参二钱,甘草一钱,麦门冬三钱,干葛一钱五分,薄荷叶一钱,知母一钱,西河柳五钱,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
③西河柳煎汤,去潭。
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
乳母及儿,仍以西河柳煎服。
2、治麻痛伏而过期不出 西河柳为末。
以茅根煎汤下三四钱,折水下弈可。
3、治斑疹麻瘼不出,或因风而闭者 西河柳叶、樱桃核。
煎汤洗之。
4、治一切风,不问远近 柽叶半斤。
如无,枝叶变可),荆芥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滤去滓,澄清。
白蜜五合,竹沥五合,上相和,以新瓷瓶盛,用油单子盖紧系,以重汤煮,勿令入水,从初五更煮至日出即佳。
每服一小盏,日三服。
5、治感冒,发热,头痛 柽柳、薄荷各9g,绿豆衣9g生姜3g.煎服。
6、治风湿痹痛 西河柳、虎丈根、鸡血藤各30g。
水煎服。
7、治痞 用观音柳煎汤,露一宿,至五更饮数次。
痞自消。
8、治酒病 长寿仙人柳,不以多少,晒干为细末。
每服一钱,用酒调下。
(《履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以柽柳细撇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

1.1.煎剂:取鲜柽柳2两,白矾6分,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1.2.冲剂:以鲜柽柳3斤,柽柳细粉半斤,白矾3两,制成冲剂100包,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

1.3.用柽柳细粉1斤,白矾细粉2.4两,混合制成水丸。
每次服2钱,每日2次。

1.4.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1g,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
均10天为一疗程。

应用各种剂型治疗1502例,其中甲组1025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477例为50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患者。
经 l-10个疗程治疗,近期控制:甲组91例,乙组97例;显效:甲组360例,乙组156例;好转:甲组429例,乙组179例;无效:甲组145例,乙组45例。
甲组总有效率为85.9%,显效以上为44%;乙组总有效率90.6%,显效以上为53%。
实践证明,柽柳具有较好的镇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
对单纯型效果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气肿看较差。
一般用药后3-4天出现疗效,注射剂l-2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
有效病例在停药后,症状可以继续好转或稳定。
虽有因感冒而复发看,但症状较轻,再用柽柳治疗3-5天,症状即被控制。
治疗中极个别的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

2.试治鼻咽癌:取柽柳、地骨皮各1两水煎服,每日l剂。
试治2例,分别在68天和3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
半年后复查,鼻咽部赘生物未见再发。

各家论述

1.《纲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2.《东医宝鉴》:主疥癣及一切恶疮。

3.《本草备要》: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

4.《本经逢原》: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

5.《现代实用中药》:治关节风湿。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244000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