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丝卫矛

《中药大辞典》:垂丝卫矛

拼音注音
Chuí Sī Wèi Máo
别名

球果卫矛、五棱子,青皮树,小米饭、暖木。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垂丝卫矛茎皮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坡杂木林内。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四川、辽宁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2~4米。
冬芽长5~7毫米,尖圆锥形。
叶对生,卵状长圆形,长4~9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圆形或平截圆形,边缘具密锯齿;叶柄长4~10毫米。
花两性,聚伞花序疏而宽,具多花;花梗及分枝纤细;花淡绿色,径8~9毫米,5数;雄蕊无花丝,花药1室,扁宽倒梯形;花盘圆形。
蒴果近球形,径1~1.5厘米,有5条纵棱,下垂,熟时暗红色;种皮红色。
花期5~7月。
果期7~9月。

性味

安徽《单方草药选编》:"苦辛,微温。
"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①《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痢疾初起,骨折损伤,关节酸痛,阴囊湿痒。
"

②安徽《单方草药选编》:"活血行瘀,通经逐水。
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妇女感寒经闭腹痛,腹水臌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煎水熏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骨折损伤:垂丝卫矛根或茎皮,捣烂外敷。

②治关节酸痛:垂丝卫矛根一两。
水煎,饭前服。

③治阴囊奇痒有渗出粘液:垂丝卫矛茎皮,研末,加桐油调敷患处,或煎汤熏洗。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垂丝卫矛

拼音注音
Chuí Sī Wèi Máo
别名

球果卫矛、五棱子。

英文名
bark or root of Pendulous Euonymus, bark or root of Sharpleaf Euonymus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垂丝卫矛的根、根皮、及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oxyphyllus Miq.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茎,剥皮鲜用或晒干。
秋后采根,鲜用或剥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杂木林下及溪谷林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

原形态

垂丝卫矛 落叶灌木,高2-4m。
叶对生,偶有互生;叶柄长2-10mm;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4-9cm,宽2.5-5cm,先端渐尖,边缘具密锯齿,基部宽圆形或平截圆形。
花两性,为腋生疏聚伞花序,多花,总花梗细长,长4-6cm;花径8-9mm,5数,淡绿色,花丝短;花盘圆形。
蒴果近球形,直径1-1.5cm,具4-5纵棱,下垂,熟时暗红色,假种皮红色。
花期4-6月,果期7-9月。

化学成分

叶含邻-香豆酸。

归经

心;大肠;肝经

性味

苦;辛;平

注意

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利水解毒。
主风湿痹痛;痢疾;泄泻;痛经;闭经;跌打骨折;脚气;水肿;阴囊湿痒;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痢疾初起,骨折损伤,关节酸痛,阴囊湿痒。

2.安徽《单方草药选编》:活血行瘀,通经逐水。
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妇女感寒经闭腹痛,腹水臌胀。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2422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