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榆

拼音注音
Cì Yú
别名

枢,荎,柘榆、梗榆,钉枝榆,刺梅。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榆科植物刺榆根皮树皮嫩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
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
树皮暗灰色,深沟裂;幼枝灰褐色,具密毛或疏生柔毛,有粗长的刺。
叶互生,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微钝,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疏生脱落性柔毛,毛脱落后留有黑色凹痕,下面黄绿色。
沿叶脉初具疏生柔毛,后渐脱落;叶柄长1~4毫米,密被短茸毛。
花杂性同株,1~4朵簇生于小枝下部或叶腋;花萼4~5裂;雄蕊4;雌蕊歪生,花柱2裂。
坚果扁,长5~6毫米,具歪形的翅,先端2裂,萼宿存,花期4~5月。
果期7~9月。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痈肿,根皮或树皮和醋捣烂敷患处;治水肿,嫩叶作羹食。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3941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