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青

《中药大辞典》:扁青

拼音注音
Biǎn Qīnɡ
别名

白青,碧青,石青,大青。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

原形态

产于铜矿氧化带中。
单斜晶系。
晶体短柱状或板状。
通常星粒状、肾状、散射状、土状等块体或被覆在其他铜矿之表面,呈深蓝色。
条痕为浅蓝色。
光泽呈玻璃状、金刚石状或土状。
半透明至不透明。
断口呈贝壳状,硬度3.5~4。
比重3.7~3.9。
性脆。
试验与孔雀石同。

炮制

《品汇精要》:"先捣罗,更以水飞极细,候干,再研用。
"

性味

酸咸,平。
有小毒。

①《本经》:"味甘,平。
"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小寒,无毒。
""雷公:咸,无毒。
"

③《别录》:"酸咸,无毒。
"

功能主治

祛痰、催吐,破积,明目。
治风痰癫痫,惊风,目痛,目翳,创伤,痈肿。

①《本经》:"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
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
""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
"

②《吴普本草》:"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

③《别录》:"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
"

④《纲目》:"吐风痰癫痫,平肝。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细调敷或点眼。

复方

①治顽痰不化:石膏一两,石绿半两。
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温汤下。
有痰即吐去一、二碗,不损人。

②治小儿急惊风:石青一两,天竹黄五钱,牛黄一分。
俱研极细末。
每服一、二分,生姜汤调下。

③治目痛、目痒,并翳膜不明:石青三钱,珍珠一钱。
研极细。
用银簪脚点少许。

各家论述

①苏氏曰,此药善能明目、退翳,镇惊定狂,下痰破结。
然终属石药,但中病即已,不可多服久服也。

②《本经逢原》:"石膏,走肝磨坚积,故《本经》所主,皆肝经积聚之病。
时珍用吐风痰,研细温水灌下即吐,肝虚易惊多痰者宜之。
"

备注

《本草》另有空青、曾青,亦属蓝铜矿的矿石,空青为形圆中空者,曾青为呈层状者。
详"空青"、"曾青"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扁青

拼音注音
Biǎn Qīnɡ
别名

白青、碧青、鱼目青、石青、大青

英文名
Azurite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此扁青,即陶谓绿青是也。
朱崖、巴南及林邑、扶南舶上来者,形块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时有空者。
武昌者片块小而色更佳。
简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浅也。
陶所云白青,今空青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
研之色白如碧,亦谓之碧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名鱼目青,以形似鱼目故也,今出简州、梓州者好。

2.《纲目》:扁青,苏恭言即绿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

来源

药材基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zurite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成因产状与绿青相似。
当温度增高时,扁青可能变为绿青,而当干燥季节,并在有足够数量碳酸的条件下,绿青可转变为扁青。
共存有孔雀石、石英、褐铁矿乃至其他粘土矿物。

资源分布: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单斜晶系。
晶体短柱状或板状。
通常呈粒状、肾状、散射状、土状等块体或被覆在其他铜矿之表面,呈深蓝色。
条痕为浅篮色。
光泽呈玻璃状、金刚石状或土状。
半透明至不透明。
断口呈贝壳状,硬度3.5-4。
比重3.7-3.9。
性脆。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
蓝色,有时其中夹有浅蓝色条块;条痕浅蓝色。
玻璃光泽,半透明;浅蓝色者土状光泽,不透明。
体较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
气微,味淡。
以块大、色蓝、具玻璃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浅蓝至暗蓝色,在厚的薄片中多色性与吸收性明显,吸收公式:Ng>Nm>Hp。
斜消光,消光角:Ng∧C=13°。
二轴晶;正旋旋旋旋光性,光轴角2V=68°。

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呈灰色,稍带肉红色。
非均性显着,反射率7%-9%于镜下见存孔雀石,往往分布在蓝铜矿、蛋白石的裂隙中。
蓝铜矿90%左右,蛋白石、孔雀石5%左右。

化学成分

主含碱式碳酸铜[2CuCO3·Cu2]。
其中氧化铜69.2%,二氧化碳25.6%,水分5.2%,尚含铅、锌、铜、钙、镁、钛、铁、铝等元素。

炮制

《品汇精要》:先捣罗,更以水飞极细,候干,再研用。

鉴别

取本品粉末,加入稀盐酸,显碳酸盐的各种反应。
详见“绿青”条。

本品具铜盐的各种反应。
详见“绿青”条。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 5.18,5.09,4.98,3.53,2.51。

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390℃,980℃;放热780℃,970℃;390℃失重40%。

归经

肝经

性味

酸;咸;平;有毒

注意

内服宜慎。
不宜多服久服。

功能主治

涌吐风痰;明目;解毒。
主癫痫;惊风;痰涎壅盛;目翳;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细调敷或点眼。

复方

①治顽痰不化: 石青一两,石绿半两。
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温汤下。
有痰即吐去一、二碗,不损人。
②治小儿急惊风:石青一两,天竹黄五钱,牛黄一分。
俱研极细末。
每服一、二分,生姜汤调下。
③治目痛、目痒,并翳膜不明:石青三钱,珍珠一钱。
研极细。
用银簪脚点少许。

各家论述

1. 苏氏曰,此药善能明目、退翳,镇惊定狂,下痰破结。
然终属石药,但中病即已,不可多服久服也。
2.《本经逢原》:石青,走肝磨坚积,故《本经》所主,皆肝经积聚之病。
时珍用吐风痰,研细温水灌下即吐,肝虚易惊多痰者宜之。

3.《本经》: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疮不瘳。
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
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

4.《吴普本草》: 治丈夫内绝,令人有子。

5.《别录》:去寒热风痹及丈夫茎中百病,益精。

6.《纲目》:吐风痰癫癎,平肝。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Processed in 0.042725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