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
《本经》·原作茜根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春、秋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
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
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茜草,又名:茹藘,茅搜,蒨草,地血、牛蔓,红蓝,染绯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蒨藤、五叶藤,土茜苗,八仙草,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
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
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
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
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
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1~1厘米。
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本部。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
气微,味微苦。
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
四川药材中,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与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称为"茜草藤"。
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药材称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
其外表颜色较淡;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可使水变成淡黄色,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
参见"蓬子菜"条。
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伪紫茜素、茜草色素。
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剂有明显止咳和祛痰作用,但加酒精沉淀后,滤液即无效。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
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
③其他作用
茜草根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推测其有轻度止血作用。
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无效。
茜草制剂尚能治疗膀胱结石,它对由镁或铵构成的结石虽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可能它兴奋膀胱肌肉,从而帮助结石的排除。
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
茜素为一种色素,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红色。
与其他醌类化合物相似,大剂量能降低动物血压而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的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胆道无灭菌作用。
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之作用很弱。
紫茜素、茜素对蚯蚓、蜗牛、囊尾蚴、羊的大肠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
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
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
紫茜素、茜素皆无明显解痉作用。
茜素尚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研究骨胳生长、检定与分离细菌及作免疫学研究。
茜草:拣净杂质,除去芦苗,洗净,润透后及时切片,晒于。
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入心。
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
"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二经。
"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
②《别录》:"咸,平,无毒。
"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
②《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
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
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
⑥《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
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
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
②《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
""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
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
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
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
⑥《珍珠囊》:"去诸死血。
"
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
活血行血。
"
⑧杜文燮《药鉴》:"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癥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
"
⑨《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
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
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
生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
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雄黑豆、甘草各等分。
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
煎服。
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两,乌梅肉半两。
上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
乌梅汤下三十丸。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
黄酒煎,空心服。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四两,白酒一斤。
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
第-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
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
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
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
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
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
治疗慢性气管炎:鲜茜草6钱、橙皮6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
日服2次,每次50毫升。
或将茜草、橙皮煎汁浓缩压片,每片0.6克。
日服3次,每次10~1.5片。
皆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40.7%;两疗程后显效率为69.1%。
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轻声疗效均较好。
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
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
1年后第2次随访,显效以上仍为33.3%,复发率为65.2%。
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①《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
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
②《本草经疏》:"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
主痹及疸。
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痹者血病,行血软坚。
则痹自愈。
"
③《本草汇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
余尝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
活血气,疏经络,治血郁血痹诸症最妙,无损血气也。
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
"
④《本草新编》:"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
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耳。
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
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
"
⑤《本草正义》:"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
古今说解,都无异义。
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
及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
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
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
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
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
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
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气已馁,即非所宜。
踒跌必有血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行瘀。
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
陈藏器谓蘘荷与茜,主蛊为最。
惟膀胱不足-证,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
""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经不止,痔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
又谓治产后血运,则惟肝阳有馀,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
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踒跌也。
"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亦作茜草使用:
①长叶茜草,茎呈显着的四方形,叶为披针形,长2~10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
使用于四川、贵州。
②中华茜草,叶柄较短,叶阔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较短。
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
③狭叶茜草,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果实黑色。
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
④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
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