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

《全国中草药汇编》:燕窝

拼音注音
Yàn Wō
别名

官燕、白燕、灰腰金丝燕、爪哇金丝燕、单色金丝燕、南海金丝燕

来源

雨燕目雨燕科灰腰金丝燕Collocalia inexpectata Hume.;爪哇金丝燕C. thunbergi;单色金丝燕C. unicolor Jordon.;南海金丝燕C. linchi affinis Bearan.,以燕窝入药。

生境分布

福建、广东、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泰国。

功能主治

养肺阴,化痰,止咳。
主治肺虚痨嗽,咳喘,咯血,痿损潮热等症。

用法用量

1~2钱。

备注

燕窝生海岛断崖峭壁岩洞间,产期分三期,头期为毛燕,二期为白燕,三期为血燕,以白燕为佳,色黑含毛较多者质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燕窝

拼音注音
Yàn Wō
别名

燕窝菜,燕蔬菜,燕菜。
燕根。

出处

《本经逢原》

来源

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
2、4、8月间采集。
金丝燕在每年4月间产卵,产卵前必营筑新巢,此时其喉部粘液腺非常发达,所筑之巢,纯为粘液凝固而成,色白洁净,称为"白燕";这时如被采去,金丝燕立即第二次筑巢,往往带有一些绒羽,颜色较暗,称为"毛燕";有时亦可见有血迹,称为"血燕。
"

生境分布

产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日本等地。

原形态

金丝燕:体长约9厘米。
嘴暗褐色,形短,稍带弯曲,基部宽阔。
背褐黑色,略有光泽;腰部较淡;腹部灰白戌赤褐色。
翅长而尖,合翅时,翼端远超过尾端;尾短,尾羽略呈方形。
脚极细弱,4趾均向前。
多见于热带沿海地区,在岛屿险峻的岩洞深暗处筑巢聚居。
飞翔力很强,不善行走。
食物为各种飞虫。
分布东南亚一带及太平洋各岛屿上。

同属的多种金丝燕如C.vestita;C.inexpectata Hume.等所筑的窝,均作燕窝入药。

性状

呈不整齐的半月形,长约6.5~10厘米,宽约3~5厘米,凹陷成兜状。
附着于岩石的一面较平,外面微隆起,附着面粘液凝成层排列较整齐,较隆起面细致,呈波状,窝的内部粗糙,呈丝瓜络样。
质硬而脆,断面微似角质。
入水则柔软而膨大。

商品有白燕、毛燕、血燕之分。
白燕色洁白,偶带少数绒羽;毛燕色灰,内有较多的灰黑色羽毛;血燕则含有赤褐色的血丝。
以白燕的品质为最佳。

化学成分

天然燕窝,含水分10.40%,含氮物质57.40%,脂肪微量,无氮提出物22.00%,纤维1.40%,灰分8.70%。
去净毛的燕窝,其灰分为2.52%,可完全溶解于盐酸,内有磷0.035%,硫1.10%;燕窝水解,得还元糖至少17.26%;含蛋白质数种,其氮的分布为:酰胺含氮10.08%,腐黑物含氮6.68%,精氨酸含氮19.35%,胱氨酸氮3.39%,组氨酸含氮6.22%,赖氨酸含氮2.46%,单氨含氮50.19%,非氨含氮7.22%。
燕窝又含氨基己糖及类似粘蛋白的物质。
灰分中以钙、磷、钾、硫为多。

归经

入肺、胃、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肺、脾、肾。
"

②《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

性味

甘,平。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

②《本草从新》:"甘淡,平。
燕窝脚:微咸。
"

③《本草再新》:"味甘咸,性平,有微毒。
"

注意

肺胃虚寒,湿痰停滞及有表邪者忌用,

《随患居饮食谱》:"病邪方炽勿投。
"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治虚损,痨瘵,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疟,噎膈反胃。

①《物理小识》:."止小便数。
"

②《本经逢原》:"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
"

③《闽小记》:"白色能愈痰疾,红色有益小儿痘疹。
"

④《本草从新》:"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
开胃气,已痨痢,益小儿痘疹。
""燕窝脚:能润下,治噎膈甚效。
"

⑤《岭南杂记》:"血燕,能治血痢;白者入梨加冰糖蒸食,能治膈痰。
"

⑤《食物宜忌》:"壮阳益气,和中开胃,添精补髓,润肺,止久泻,消痰涎。
"

⑦《本草再新》:"大补元气,润肺滋阴,治虚劳咳嗽,咯血,吐血,引火归源,滑肠开胃。
"

用法用量

内服:绢包煎汤,隔汤炖,1.5~3钱:或入膏剂。

复方

①治老年痰喘:秋白梨一个,去心,入燕窝一钱,先用开水泡,再入冰糖一钱蒸熟。
每日早晨服下,勿间断。

②治噤口痢:白燕窝二钱,人参四分。
水七分,隔汤顿熟,徐徐食之。

③治翻胃久吐:服人乳,多吃燕窝。

④治老年疟疾及久疟,小儿虚疟,胎热:燕窝三钱,冰糖半钱。
顿食数次。

各家论述

①《本经逢原》:"燕窝,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而胃气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驯良者。
惜乎本草不收,方书罕用,今人以之调补虚劳,咳吐红痰,每兼冰糖煮食,往往获效。
然惟病势初浅者为宜,若阴火方盛,血逆上奔,虽用无济,以其幽柔无刚毅之力耳。
"

②《本草求真》:"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虚痨药石难进,用此往往获效,义由于此。
然使火势急迫,则又当用至阴重剂以为拯救;不可恃此轻淡以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

③《纲目拾遗》:"燕窝,今人用以煮粥,或用鸡汁煮之,虽甚可口,然乱其清补之本性,岂能已痰耶?有与冰糖同煮,则甘壅矣,岂能助肺金清肃下行耶?"

④曹炳章:"燕窝,《饮食辨录》云,性能补气,凡脾肺虚弱,及一切虚在气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皮漏汗畏风者,服之最佳。
每枚可重在一两以上,色白如银,琼州人呼为崖燕,力尤大。
一种色红者;名血燕,能治血痢,兼补血液。
"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燕窝

拼音注音
Yàn Wō
别名

燕窝菜、燕蔬菜、燕菜、燕根

英文名
Edible Bird's Nest
出处

1.《岭南杂记》:燕窝有数种,白者名官燕,斯之丝缕如细银鱼,洁白可爱,黄色者次之,中有红者名血燕。
缀于海山石壁之上,土人攀援取之,春取者白,夏取者黄,秋、冬不可取,取之则燕无所栖,冻死,次年无窝矣。

2.《本草从新》:燕窝可入煎药,须用陈久者。
色如糙米 者最佳。
燕窝脚功用相仿。
假燕窝无边 无毛,色白。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的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llocalia esculenta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2、4、8月间采集。
金丝燕在每年4月间产卵,产 卵前必营筑新巢,此时其喉部粘液腺非常发达,所筑之巢为粘液凝固而成,色白洁净,称为“白燕”;这时如被采去金丝燕立即第二次筑巢,往往带一些绒羽,颜色较暗,称为“毛燕”;有时也可见有血迹,称为“血燕”。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见于热带沿海地区,在岛屿险峻的岩洞深暗处筑巢聚居。
飞翔力很强,不善行走。
以各种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屿上。
我国华中及西南一带也有分布。

原形态

金丝燕,小型鸟类。
体长约9cm。
头部和背部暗褐色,腰部较浅;翅长而尖,合翅时翼端起过尾端;飞羽和尾羽纯黑色,有绿色光泽。
腹面全为褐色。
尾短,尾羽略呈方形。
嘴短宽阔,略弯曲;脚褐色,被羽,细弱;爪黑。

性状

性状鉴别,完整者呈不整齐的半月形或船形,常凹陷成兜状,长6-10cm,宽3-5cm;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附着于岩石一面较平,另一面微隆起,窝的内部粗糙,似丝爪络样,放大镜下可见细小羽毛。
质硬而脆,断面细腻,呈现角质样光泽。
浸水后柔软膨胀,日亮透明,轻压有弹性。
气微腥,味微咸,嚼之有粘滑感。

商品有白燕、毛燕、血燕之分。
白燕色洁白,偶带少数羽毛;毛燕色灰,内有较我灰黑色羽毛;血燕含赤褐色血丝,以白菩品质最佳。

显微鉴别,用甘油-水装片,呈类长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块,无色透明,边缘平整具光泽。
表央及断面具细密的平行纹理,少见梭形纹理,多平直或略弯曲,有的呈放射状或弧状;有些块片隐约可见交叉的横向条纹,偶见不具纹理的小块片。

化学成分

天然燕窝,含水分10.40%,含氮物质57.40%, 脂肪微量,无氮提出物22.00%,纤维1.40%,灰分 8.70%。
去净毛的燕窝,其灰分为2.52%,可完全溶解于盐酸,内有磷0.035%,硫1.10%;燕窝水解,得还元糖至少17.36%;含蛋白质数种,其氮的分布为:酰胺氮10.08%,腐黑物氮6.68%,精氨酸 氮19.35%,胱氨酸氮肥3.39%,组氨酸氮6.22%,赖氨酸氮 2.46%,单氨氮50.19%,非氨氮7.22%。
燕窝又含氨基己糖及类似粘蛋白的物质。
灰分中以钙、磷、钾、硫为多。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从燕窝水提取物中得到一种粘病毒血凝反应抑制剂,对各种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是敏感的,但尚缺乏可检验的血型抗原。
金丝燕类粘蛋白的抗病毒谱是宽的,包括流感病毒的A2毒株。
实验表明金丝燕类粘蛋白不仅是流感病毒血凝反应的有效换制剂,也是一种中和传染性病毒的有效物质。

2.其他作用,金丝燕类粘蛋白的组成中含大量唾液酸,有可能具抗炎作用,本品含有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钙、磷、钾、硫等多种元素,应有滋补强壮作用。
但经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实验,其消化百分率远不如鸡蛋白。
对燕窝蛋白的生物效价试验表明其对动物的生长无明显效果。
因此目前尚未发现燕窝蛋白有特殊营养价值。

鉴别

理化鉴别取药材置365nm紫外灯下观察,呈蓝绿色荧光;置254nm紫外灯下观察,显黄绿色或灰绿带紫色荧光。

取本品粉末0.1g,加稀盐酸者沸10min,溶液及样品显棕褐色或棕黑色。

取本品少许,置乙醇灯上灼烧,微有迸裂声,后溶化起泡,无臭,无烟,灰烬呈灰白色。

取本品粉末0.5g,置于试管中加水10ml,滴加盐酸,加热至沸2min,体胀而柔软,晶亮而透明;用力振摇后,放置,泡沫约占全管体积2/5,外置不散。

取本品粗粉0.3g,加水30ml,水溶中加热煮沸,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①取滤液5ml,加重铬酸钾试液-稀盐酸数滴,不产生沉淀。
②取滤液1ml,加水100ml,微热溶解后,加鞣酸试液数滴,不发生混浊。

取水浸液1ml,加0.1%溴麝香草酚蓝试剂1-2滴,产生蓝绿色。

归经

肺;胃;肾经

性味

味甘;性平

注意

湿痰停滞及有表邪者慎服。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益气补中化痰止咳。
主久病虚损;肺痨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疟;噎膈反胃;体弱遗精;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

内服:绢包,煎汤或蒸服,5-10g;或入膏剂。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47357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