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麻、小救驾[陕西]、鹿子草、臭草
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及黑水缬草V. amurensis P. Smirn.,以根状茎及根入药。
秋季采集,去净秧苗及泥土,晒干。
辛、甘,温。
安神,理气,止痛。
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痫,胃腹胀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1~2钱。
穿心排草,鹿子草、甘松,猫食菜,满山香、小救驾、大救驾、七里香、拔地麻、抓地虎,香草、蜘蛛香。
《科学的民间药草》
为败酱科植物缬草的根及根茎。
9~10月间采挖,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
此外,尚有东北缬草,土名媳妇菜;毛节缬草;黑水缬草;西南缬草亦均同供药用。
生山坡草地,适于酸性肥沃土壤。
分布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台湾、湖北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00~150厘米。
茎直立,有纵条纹,具纺锤状根茎或多数细长须根。
基生叶丛出,长卵形,为单数羽状复叶或不规则深裂,小叶片9~15,顶端裂片较大,全缘或具少数锯齿,叶柄长,基部呈鞘状;茎生叶对生,无柄抱茎,单数羽状全裂,裂片每边4~10,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粗齿;向上叶渐小。
伞房花序顶生,排列整齐;花小,白色或紫红色;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具纤毛;花萼退化;花冠管状,长约5毫米,5裂,裂片长圆形;雄蕊3,较花冠管稍长;子房下位,长圆形。
蒴果光滑,具1种子。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根茎呈钝圆锥形,黄棕色或暗棕色,长2~5厘米,粗1~3厘米,上端留有茎基或叶痕,四周密生无数细长不定根。
根长达20厘米,粗约2毫米,外表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纵皱纹,并生有极细支根。
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
有特异臭气,味先甜后稍苦辣。
以须根粗长、整齐、外面黄棕色、断面黄白色、气味浓烈者为佳。
根含挥发油0.5~2%,主成分为异戊酸龙脑酯;还含龙脑、l-莰烯、α-蒎烯、d-松油醇、l-柠檬烯、吡咯基-α-甲基甲酮、α-葑烯、月桂烯。
水芹烯、l-石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雅槛蓝树油烯、别香橙烯、毕澄茄烯、γ-芹子烯、缬草萜烯醇、橙皮酸、缬草烯酸、山萮酸、缬草萜醇酸、异戊酸、缬草酮、缬草烯醛、甘松香油醇、乙酸龙脑酯、l-桃金娘醇,乙酸桃金娘酯、异戊酸桃金娘酯、β-甜汉药烯、α-姜黄烯、喇叭醇等。
又含缬草碱、鬃草宁碱、缬草生物碱A、缬草生物碱B、猕猴桃碱、缬草宁碱等生物碱。
尚含缬草三酯、异戊酰氧基二氢缬草三酯、缬草环臭蚁醛酯甙、咖啡酸、绿原酸、鞣质、树脂、β-谷甾醇等。
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缬草有镇静作用,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低反射兴奋性,解除平滑肌痉挛。
可与溴剂合并用于各种神经兴奋状态、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对青蛙、小鼠、家兔等均有镇静作用;自缬草中分离所得的缬草三酯一组物质对小鼠有安定作用,并有改善其协调动作的能力,对自由活动的猫也显示某种安定作用,使其兴奋、攻击状态有所降低,而对外界的反应性则不受影响。
缬草本身并不引起动物睡眠,但可增强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抑制动物的一般活动。
有入报告其浸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只有一般镇静作用,对条件反射仅有非常轻微的影响,故认为是属于非特异性的。
也有人用时值计的方法证明,大鼠腹腔注射缬草提取物可抑制乙醇的作用,而与溴化物、吗啡、水合氯醛等不同。
根的提取物对电刺激中脑网状结构、中心灰白质所引起的皮层额叶的觉醒波,有提高电刺激阈值的作用。
对小鼠的士的宁性惊厥有抑制作用,并可用之作为生物效价的鉴定方法。
浸剂或酊剂对豚鼠皮下注射,能升高体温,但又能增强安替匹林的解热作用,用柱层析可分出其根中的降温成分。
异缬草酸有镇痛作用。
缬草对神经系统的有效成分并非一种,主要是醚油及生物碱。
也有人认为醇提取物最有效,新鲜汁液及挥发油作用较弱。
②对循环、呼吸的作用
缬草中某些成分对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此作用与其拟副交感样作用、阻断颈动脉窦反射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在离体蛙心上,它能抑制强心甙对蛙心的收缩期作用,但不能拮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不整,适当剂量注入猫或兔的静脉或直肠,可兴奋呼吸,但在水合氯醛深麻醉时,则并无兴奋作用,大剂量还可抑制正常动物的呼吸。
缬草根提取物与士的宁、苯丙胺等都能兴奋人的双眼拮抗试验,而巴比妥、安定等则可抑制此试验。
③抗菌作用
从缬草中提出的总生物碱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效力较好。
从其中分出的两种生物碱-缬草碱、鬃草宁碱亦有作用,但效力较低。
④其他作用
有某些抗利尿作用。
浸剂静脉注射于犬,可加速体内的血凝过程,在体外则无影响。
提取物可抑制离体小肠,大剂量则有兴奋作用,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
对垂体-肾上腺系统无作用。
用柱层析法可从根中分出某种解除平滑肌痉挛的成分。
对兔的四氯化碳性肝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缬草油之毒性颇低,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与耐受量之比为7.0,远低于芥子油。
《四川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
①《四川中药志》:"味辛苦,性温,有微毒。
"
②《新疆中草药手册》:"味辛微甘,性温,无毒。
"
《四川中药志》:"体弱阴虚者慎用。
"
治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科学的民间药草》:"用于神经衰弱,精神不安。
"
②《山东中药》:"治妇女经闭,月经困难。
"
③《四川中药志》:"治脑神经及心、胃衰弱,慢性神经失常及尿崩。
"
④《陕西中药志》:"治心悸及腰痛。
"
⑤《陕西中草药》:"安神镇静,驱风解痉,生肌止血,止痛。
治癔病,克山病,心脏病,腰腿痛,胃肠痉挛,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内服:煎汤,1~1.5钱;研末或浸酒。
①治神经衰弱及神经病:缬草、五味子。
煎服或浸酒服。
②治腰痛,腿痛,腹痛,跌打损伤,心悸,神经衰弱:缬草一钱。
研为细末,水冲服,或加童便冲服。
③治神经官能症:缬草一两,五味子三钱,合欢皮三钱,酒半斤,浸泡七天,每次服10毫升,一日三次。
穿心排草、鹿子草、甘松、猫食菜、潢山香、抓地虎、拔地麻、七里香、大救驾、小救驾、香草、蜘蛛香、潢坡香、五里香
出自《科学的民间药草》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缬草、黑水缬草、宽叶缬草的根、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aleriana officinalis L.2.Valeriana amurensis Smir. Ex Kom.3.Valeriana 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
采收和储藏:9-10月间采挖,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500m的山坡草地、林下、沟边。
2.生于山坡草甸或落叶松和桦木林下。
3.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林下或沟边。
资源分布:1.分布我国东北至西南。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3.分布同缬草。
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华东各省野生的仅的本变种。
1.缬草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达1-1.5m。
根茎粗短呈头状,须根簇生,有香气。
茎中空,有粗纵棱,被长粗毛。
匍枝叶、基出叶和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
茎生叶对生,卵形至宽卵形,2-9对羽状深裂;中央裂片与两侧裂片同形同大,但常与第1对侧裂片合生成3裂状,裂片披针形或条形,先端渐窄,基部下廷,全缘或有疏锯齿,两面及柄轴多少被毛。
花序顶生,成伞房产太三出降伞圆锥花序;苞片羽裂,长1-2cm;小苞片条形,长约1cm;花萼内卷;花冠淡紫红或白色,长约5mm,上部稍宽,5裂;雄蕊3,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
瘦果长卵形,长约4mm,基部近平截,顶端有宿萼多条,羽毛状。
花期5-7月,果期6-10月。
2.黑水缬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1.5m。
根状茎细长有毛气,不规则块状。
茎上部具有柄的腺毛。
叶对生,奇数羽状分裂,长15-20cm;基生叶柄长约20cm,茎出叶柄向上渐短至无柄,具糙毛;基部的第1-2对小叶较小,中央裂片最大,宽卵形,常与上部第1对小叶合生或密接,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广楔形;边缘粗大牙齿。
多歧聚伞花序顶生;花梗被具柚的腺毛和粗毛;苞片羽状分裂,长2cm;小苞片羽状全裂至条状,长1cm,均具腺毛;花萼内卷;花冠淡红色,漏斗状,长3-5mm;5裂;雄蕊3;子房下位。
瘦果窄三角卵形,长约3mm,先端有毛状宿萼。
花期6-7,果期7-8月。
3.宽叶缬草 宽叶缬草的变种,其区别在于叶裂片较宽,中裂片较大,裂片为具锯齿的宽卵形,裂片数较缬草为少,通常5-7枚。
花、果期同正种。
生物学特性 性喜湿润,宜选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种植,并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耐涝,也较耐旱。
土壤以中性或弱碱性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在播种前或育苗移植前1月翻地,翻地前每1hm2用腐熟厩肥35700kg,与无机肥料合用作基肥,效果更高。
翻后耙平,使土粒细小均匀、土面平整。
用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法。
①直播:春播宜在争冻后,北京地区有3月底或4月初。
秋播在立秋前后,使在冬季前具备3-5片叶子,以利越冬。
冬播必须使播后当年不出苗为妥。
播种前须先作垄,垄距约65cm,高12-16cm,垄上开沟,深1-2cm,播后覆以薄土,立即浇水。
每1hm2播种量主国7.5kg。
②育苗移栽:温订宽约1.3m,底垫15cm厚的马粪1层,用脚踏实后上覆15cm厚的土,然后浇水,使马粪发热。
于3月初按行距6cm划行条播,播后覆盖细土,13-15d即可出苗。
50-60d 幼苗长出3-4片直叶时,可按行距60cm、株距30cm开穴移栽,每穴2-3株,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应勤浇水,幼苗期间,勤松土,当根露出土面时,及时培土。
追肥第1次在6月底种子成熟期,第2次在8月下旬,每1hm2共用硫酸铵225kg、过磷酸钙225kg,氯化钾45-60kg,每次各施半量,开沟后将肥料撒于沟中,然后覆土灌水。
病虫害防治 雨季及时排水,可减轻根腐病;发现病害,及时拔除病株。
虫害主要有蝼蛄。
蝼蛄用毒饵诱杀;蚜虫用化学药剂防治。
性状鉴别 缬草 根茎呈类圆柱表,较粗短,长0.5-2cm,直径0.4-1.5cm,表面黄棕色至褐以,粗糙,有叶柄残基,上端有残留茎基,中空,有的根茎有横生分枝,远端节部有茎基残留,节间长1-2cm,根茎周围和下端丛生多数细根,末端纤细,表面黄棕色至褐以,具纵皱纹。
质稍韧,断面周围黄褐色或褐色,中心黄白色。
有特异臭气,干品更浓。
味微辣,后微苦,且有清凉感。
以根头粗壮,根长,表面黄棕色,气呸浓烈者为佳。
黑水缬草 根茎叶头状,长0.3-1.4cm,直径0.3-1cm,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有棕黄色地上茎和叶柄残基,四周密生多数小细根。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中间有空隙。
具特殊臭气,味微苦。
宽叶缬草 药材性状与缬草基本相似。
显微鉴别 缬草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层,细胞较大,类方形、长方形、栓化。
下皮层细胞2-4层,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稍厚。
皮层较宽,占根的大部分,有的可见裂隙和油细胞散在。
内皮层细胞1层,微木化,细胞切微排列,凯氏点明显,有油滴散在,外侧有单个或2-3个厚壁细胞断续排列成环状,有的可见网状壁孔。
中柱鞘细胞1-2层,切向排列,有的不明显。
维管束外韧型。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排列成环状,导管和木纤维均木化。
髓细胞壁稍厚,有的有裂隙。
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幼小的根要见初生木质部为四原形。
缬草根茎横切面:特征与根类同,区别点在于髓部较根的髓部大,且分布有石细胞群。
粉末特征:浅黄褐色。
①淀粉粒众多,多数单粒,直径4-35μm,脐点为点状、星状等,也有由2-5个组成的复粒。
②石细胞居群或单个散在,胞腔大小不一。
③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浅黄色。
④表皮细胞长方形或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淡黄棕色或黄棕色。
⑤内皮层细胞长方形,有较密的横纹,外侧有单个的厚壁细胞,有的可邮网状壁孔,有的呈连球状增厚。
⑥导管为具缘纹也及网纹。
对兔的四氯化碳性肝坏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缬草油之毒性颇低,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与耐受量之比为7.0,远低于芥子油。
1.缬草 根含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β-蒎烯,异戊酸1-桃金娘酯,缬草萜酮,β-谷甾醇,松油醇,乙酸阔叶缬草醇酯,阔叶缬草甘醇,α-小茴香烯,月桂烯,水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佛术烯,别香橙烯,荜澄茄烯,缬草萘烯醇,缬草萜烯醇酸,橙皮酸,山萮酸,β-甜没药烯,姜黄烯,喇叭醇,芹子烯等[3],紫罗兰酮,广藿香醇[4],左旋帕西飞哥醇[5],日缬草酮[6],缬草萜烯醇,E、Z-缬草匝烯醇乙酸酯,E、Z-缬草萜烯醇异戊酸酯,E、Z-缬草萜萜烯醇戊酸酯,E、Z-缬草萜烯醇已酸酯,缬草萜烯醛,羟基缬草萜烯酸,缬草萜烯酸[7]。
含环烯醚萜化合物:缬草三酯,异戊酰氧基羟基二氢缬草三酯[3],异缬草三酯,高缬草三酯Ⅰ和Ⅱ,乙酰缬草三酯,高乙酰缬草三酯,二氢异缬草三酯,高二氢异缬草三酯[8],氯化缬草三酯[9],7-表去乙酰基异缬草三酯[10],缬草苦甙[11]。
含生物碱:缬草碱[12],缬草根碱,猕猴桃碱,N-对-羟基苯乙猕猴桃碱[N-]即6,7-二氢-N-[2-,只有一般镇静作用,对条件反射仅有非常轻微的影响,故认为是属于非特异性的。
也有人用时值计的方法证明,大鼠腹腔注射缬草提取物可抑制乙醇的作用,而与溴化物、吗啡、水合氯醛等不同。
根的提取物对电刺激中脑网状结构、中心灰白质所引起的皮层额叶的觉醒波,有提高电刺激阈值的作用。
对小鼠的士的宁性惊厥有抑制作用,并可用之作为生物效价的鉴定方法。
浸剂或酊剂对豚鼠皮下注射,能升高体温,但又能增强安替匹林的解热作用,用柱层析可分出其根中的降温成分。
异缬草酸有镇痛作用。
缬草对神经系统的有效成分并非一种,主要是醚油及生物碱。
也有人认为醇提取物最有效,新鲜汁液及挥发油作用较弱。
2.对循环、呼吸的作用:缬草中某些成分对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此作用与其拟副交感样作用、阻断颈动脉窦反射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在离体蛙心上,它能抑制强心甙对蛙心的收缩期作用,但不能拮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不整,适当剂量注入猫或兔的静脉或直肠,可兴奋呼吸,但在水合氯醛深麻醉时,则并无兴奋作用,大剂量还可抑制正常动物的呼吸。
缬草根提取物与士的宁、苯丙胺等都能兴奋人的双眼拮抗试验,而巴比妥、安定等则可抑制此试验。
3.抗菌作用:从缬草中提出的总生物碱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效力较好。
从其中分出的两种生物碱-缬草碱、鬃草宁碱亦有作用,但效力较低。
4.其他作用:有某些抗利尿作用。
浸剂静脉注射于犬,可加速体内的血凝过程,在体外则无影响。
提取物可抑制离体小肠,大剂量则有兴奋作用,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
对垂体-肾上腺系统无作用。
用柱层析法可从根中分出某种解除平滑肌痉挛的成分。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2g,用乙醚5-10ml冷浸半小时,不断振摇。
滤过,取滤液1ml,置水浴上蒸干,加2滴2,4-硝基苯肼,即产生橘黄色沉淀。
取本品粉末约2g,用水饱和正丁醇5ml提取,取滤液约1ml,加2滴稀盐酸,分层加2滴碘化示钾试液,于峡谷液界面下,产生白色沉淀。
取本品乙醇浸出液0.5ml,加醋酸缓冲液5ml,加甲基橙试液0.1ml,氯仿5ml,混合振摇,分取氯仿层,加入硫酸乙醇液3ml,氯仿层显红色。
归心;肝经
味辛;苦;性温
《四川中药志》:体弱阴虚者慎用。
安心神;。
主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癫狂;脏躁;风湿痹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3-9g,或感想末;或浸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①治神经衰弱及神经病:缬草、五味子。
煎服或浸酒服。
②治腰痛,腿痛,腹痛,跌打损伤,心悸,神经衰弱:缬草一钱。
研为细末,水冲服,蔌加 童便冲服。
③治神经官能症:缬草一两,五味子三钱,合欢皮三钱,酒半斤,浸泡七天,每次服10毫升 ,一日三次。
1.《科学的民间药草》:用于神经衰弱,精神不安。
2.《山东中药》:治妇女经闭,月经困难。
3.《四川中药志》:治脑神经及心、胃衰弱,慢性神经失常及尿崩。
4.《陕西中药志》:治心悸及腰痛。
5.《陕西中草药》:安神镇静,驱风解痉,生肌止血,止痛。
治癔病,克山病,心脏病,腰腿痛,胃肠痉挛,关节炎,跌打损 伤,外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