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精石、龟背玄精石、玄英石、银精石
为年久所结的小形石膏,单晶或双晶晶体矿石。
全年可采,除去泥土。
咸、寒。
养阴清热。
用于高热烦渴,阴虚头痛,目赤肿痛。
3~5钱。
太阴玄精,太阴玄精石,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
《纲目》
为年久所结的小形片状石膏矿石。
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杂石。
产内蒙古阿拉善旗的盐池附近,以及青海、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为椭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多边薄中厚,大小不一,一般长1.5~2厘米,宽0.5~1厘米,厚1~2毫米,边缘为灰白色,中心为青灰色,形似龟版,半透明。
质硬而脆,易砸散成不整齐的菱形或柱状小块.微带土腥气。
味微咸。
以片片如龟甲、色青白、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为含水硫酸钙,经分析,含有钙、铁、硫酸、钠等离子。
尚含少量硅酸盐。
洗净泥土,晒干,用时打碎。
①《本草再新》:"入肾经。
"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咸,寒.
①《开宝本草》:"味咸,温。
"
②《本草经疏》:"咸辛,寒。
"
③《纲目》:"甘咸,寒。
"
脾胃虚寒者忌服。
滋阴,降火,软坚,消痰。
治阳盛阴虚,壮热烦渴,头风脑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生疮。
①《开宝本草》:"除风冷邪气湿痹,益精气,妇人痼冷漏下,心腹积聚冷气,止头痛,解肌。
"
②《本草衍义》:"合他药,涂大风疾。
别有法,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须佐他药兼之。
"
③《本草述》:"治上盛下虚,疗痰结,目障翳,木舌,咽喉疮。
"
④《医林纂要》:"补心消暑,去邪热,略同朴消。
"
⑤《得配本草》:"汤火伤,调油敷,已破者干掺。
"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①治伤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太阴玄精二两,消石二两,硫黄二两,硇砂一两。
上都细研入瓷瓶子中,固济,以火于瓶子周一寸熁之,约近半日,候药膏紫色,住火,待冷即出,用腊月雪水,拌令匀湿,入瓷罐中,堂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细研,以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
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以衣盖汗出为度。
②治营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硝石一两,太阴玄精石、五灵脂、陈橘皮、青皮各二两。
舶上硫黄一两。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药末拌匀,以好滴醋打糊为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饮下,甚者五十粒,小儿三、五粒,新生婴儿一粒。
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
老人伏暑迷闷,紫苏汤下。
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并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下。
③治冷热霍乱,分利阴阳:玄精石、半夏各一两,硫黄三钱。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
海米次服三十丸。
④治休息痢久不差,面色青黄,四肢逆冷,不思饮食:太阴玄精二两,白矾半斤,黄丹二两,青盐半两。
上药细研,入生铁铫子内,烧白矾汁尽为度,后以不蚛皂荚三挺,存性烧热,都研为末,用糯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
⑤治肺胃蕴热生痰:玄精石研极细。
每服三分,炼蜜一匙和,白汤调下。
⑥治小儿夹风蕴热:太阴玄精石一两,石膏三分,龙脑半钱。
上捣研极细。
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
⑦治头风脑痛:玄精石末,入羊胆中阴干,水调一字,吹鼻小。
⑧治眼赤涩:玄精石半两,黄柏一两。
上二味,和研令极细,点两眥头。
⑨治眼生赤脉:玄精石一两,甘草半两。
为细末。
每服半钱,竹叶汤调下。
⑩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浆不收:太阴玄精石二两,牛黄、龙脑、朱砂各一分。
上药,同细研为散。
每度用药半钱,先于重舌上以披针披破出血,用盐汤漱口,然后掺药于舌上,咽津。
⑾治小儿头疮:太阴玄精石、寒水石各一分,轻粉、麝香各少许。
上为细末。
先以浓浆洗去疮痂,拭干,油调药涂之。
⑿治汤火伤,疼痛不可忍:太阴玄精石不拘多少.锅子内大火煅,纸衬于地坑内出火毒一宿,研细散.每看多少,用冷水调,鸡翎扫之。
太阴玄精、太阴玄精石、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龟背玄精石
出自《本草纲目》1.《唐本草》:太阴玄精,近地亦有,色亦青白,片大不佳。
2.《开宝本草》:太阴玄精,其色青白,龟背者良,出解县。
3.《梦溪笔谈》:太阴元精,生解州盐泽大卤中,沟渠土内得之。
大者如杏叶,小者如鱼鳞,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龟甲,其裙袖,小堕,其前则下剡,其后则上剡,更无异也。
色绿而莹澈,叩之则直理而析,莹明如鉴,析处亦六角,如柳叶,火烧过则悉解析,薄如柳叶,片片相离,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的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psum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杂石。
生态环境: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资源分布: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单斜晶系。
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
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
条痕白色。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
片状解理显着。
断口贝状至多片状。
硬度1.5-2。
比重2.3。
具柔性和挠性。
性状鉴别 本品呈六边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边薄中厚,即习称“龟背状”。
长0.3-3.5cm,宽0.25-1.5cm。
灰白色、灰绿色或淡黄白色。
对光观察半透明,通常中间包裹着青黑色或土黄色砂粒。
光泽暗淡,质较硬而脆,易纵裂开,呈条状,裂开面具玻璃样光泽。
气微,味微咸。
火中烧之能解体,层层剥落为片状,呈瓷白色,有的杂有黑白小点。
以龟背状、色青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折射率Np=1.521;Nm=1.528;Ng=1.530;低负突起;常见到一组解理。
干涉色为Ⅰ级灰至黄白色;负延长符号;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58°。
有的含砂粒,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岩屑等,粒径一般为0.05-0.1mm;呈稀疏状散布在其中。
主要为含水硫酸钙,还夹杂铁、钠等离子以及少量硅酸盐。
洗净泥土,晒干,用时打碎。
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滤过,滤液显钙盐及硫酸盐各种反应。
参见“石膏”条。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石膏:7.83,4.32,3.83,3.09,2.88,2.69。
差热分析曲线:吸热178℃,215℃,120℃起始失重至250℃中止。
肾;脾;胃经
咸;寒
脾胃虚寒者忌服。
滋阴;降火;软坚;消痰。
主阳盛阴虚;壮热烦渴;头风脑痛;目赤障翳;重舌;木舌;咽喉肿痛;头疮;水火烫伤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纲目》:玄精石,与盐同性,其气寒而不温,其味甘咸而降。
同硫黄、硝石,治上盛下虚,救阴助阳,有扶危拯逆之功,故铁瓮申先生来复丹用之,正取其寒,以配硝硫之热也。
《开宝本草》言其性温,误矣。
2.《本草经疏》:太阴玄精,伤寒阴证不宜服。
咸能走血,用以引经入肾则可,多则反泻肾伤血矣。
血病无多食咸,戒之。
3.《本草汇言》:玄精石,成氏之消热痰,《开宝》之化积聚,《普济》之去目翳,《千金》止头风头痛者,皆本于结热为病之取用焉。
倘属阳虚胃寒之疾,自当回避。
如寇氏方之治阴证,四肢逆冷,狂言烦渴者,此指热邪传阴之证也。
设属直中,安敢言此乎!4.《开宝本草》:除风冷邪气湿痹,益精气,妇人痼冷漏下,心腹积聚冷气,止头痛,解肌。
5.《本草衍义》:合他药,涂大风疾。
别有法,阴证伤寒。
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亦须佐他药兼之。
6.《本草述》:治上盛下虚,疗痰结,目障翳,木舌,咽喉疮。
7.《医林纂要》:补心消暑,去邪热,略同朴消。
8.《得配本草》:汤火伤,调油敷,已破者干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