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针、狗奶子、酸醋溜、刺刺溜、刺黄连、刺黄柏
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豪猪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小黄连刺B. wilsonae Hemsl.、细叶小檗B. poiretii Schneid.、黄芦木B. amurensis Rupr.或其同属植物其它种的根、根皮、茎及茎皮。
春、秋采挖,除去枝叶、须根及泥土,将皮剥下,分别切片,晒干备用。
均生于干燥的山坡或石灰岩地区向阳坡地灌木丛中。
前两种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后两种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及宁夏等地。
1、豪猪刺常绿有刺灌木,高1~2米。
茎丛生,老枝灰黄色,具槽;幼枝淡黄色,表面散布黑色细小疣点,刺3叉,长2~3.5厘米,粗壮坚硬,形似豪猪刺,故名。
叶革质,常5片丛生,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以至窄椭圆形,长3~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刺齿。
夏、秋开淡黄色花,约15~30朵簇生于叶腋。
花梗长8~15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花瓣长椭圆形,顶端微凹;胚珠单生。
浆果椭圆形,熟时蓝黑色,表面被淡蓝色粉,有宿存花柱。
种子1粒,椭圆形。
2、小黄连刺落叶或半常绿小灌木,植株较豪猪刺矮。
主根粗壮,根皮棕褐色,断面鲜黄色。
枝丛出,多分枝,幼枝红褐色,微有柔毛,有槽,刺3分叉,细瘦,长1~2厘米。
叶亦较小,倒披针形至窄倒卵形,长0.8~2厘米,宽0.2~0.6厘米,全缘。
春季开金黄色花,3至多朵成密生花簇。
浆果圆球形,粉红色,有宿存短花柱。
3、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米。
根粗大坚硬,金黄色。
枝灰褐色,有槽及疣状突起。
刺短小,不明显,长4~9毫米,分3叉,不分叉或无刺。
叶窄倒披针形,长1.5~4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急尖,渐尖或有短刺尖头,基部渐窄,全缘或前部有齿。
夏、秋开黄色小花,集成腋生的总状花序。
浆果长圆形,鲜红色。
4、黄芦木 落叶灌木,高1~3米。
枝灰黄色或灰色,微有棱槽,节处有3~5叉的锐刺;叶矩圆形、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渐窄,边缘有刺状细密锯齿,纸质,下面有时被白粉。
夏季开淡黄色花,总状花序。
浆果椭圆形,红色,顶无宿存花柱。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山坡、田埂、庭院四周均可栽种。
种子或扦插法繁殖。
扦插宜在春季3月间,将地上枝条砍下,长约1尺,然后按行距3尺,株距5寸插于土中,较易成活。
播种繁殖,江西余江多在春季清明前后播种,条播,覆土0.5~1.5寸,稍行镇压,随后浇水。
当苗高1~1.5尺时即可移栽。
小檗属植物多数含有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
根皮中所含小檗碱较茎皮为多。
1、豪猪刺根含小檗碱约4.5%,并含有药根碱、受巴枯碱及九连碱,另含三种叔胺酚性生物碱和一种叔胺非酚性生物碱。
2、小黄连刺 茎含小檗碱。
3、黄芦木 全株含生物碱。
根皮含大量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木兰碱、氧基小檗碱、受巴枯碱以及属于双苄异喹啉型的生物碱如刺檗碱、异刺檗碱、黄芦木碱等。
茎含小檗碱、木兰碱、氧基小檗碱、药根碱、黄芦木碱及受巴枯碱等。
叶、花及未熟的果实也含小檗碱。
花尚含刺檗碱及挥发油。
皮含受巴枯碱。
1、本植物主要含小檗碱,其药理作用可参阅黄连中的小檗碱的药理。
2、抑菌试验:①大叶小檗对多数细菌均有抑制乃至杀灭作用,易感的微生物很广泛,有痢疾杆菌、各种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各种结核菌、百日咳嗜血杆菌、枯草杆菌、流感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利什曼原虫、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等。
②豪猪刺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苦,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3~5钱;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1%盐酸小檗碱注射液:①盐酸小檗碱提取:取小檗根,粉碎,加3~4倍量0.5%的硫酸水溶液,浸渍24小时,时时搅拌,浸液滤过,滤液加石灰乳至ph9~10,放置8~10小时,滤取上清液,加入其总量5~6%的食盐,静置8~10小时,弃去上清液,滤取沉淀。
沉淀物加沸水溶解,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ph2,析出盐酸小檗碱结晶,过滤,以少量水洗去多余的盐酸后,抽干,80℃干燥即得较纯的盐酸小檗碱。
将盐酸小檗碱溶于热水中,加2%活性炭,趁热过滤,向滤液中加盐酸至ph2,即析出更纯的小檗碱,过滤,以少量水洗去过量盐酸,于80℃干燥,加精致后的纯度仍不合格,可重复上述精致操作1~2次。
②配制:取精致品盐酸小檗碱1克,加注射用水至100毫升,过滤,灌封,灭菌。
1、细菌性痢疾,胃肠炎:①小檗5钱,水煎服。
②3%小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2、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扁桃体炎,早期乳腺炎,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1%小檗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3、副伤寒:小檗4斤,切碎,加水10000毫升,煎至5000毫升,每服70~100毫升,日服2~3次。
4、慢性气管炎:小檗1两,桑皮5钱,麻黄4钱,桔梗3钱。
制成浸膏片18片,分3次服。
10天为一疗程。
同属植物均同作小檗入药。
习用者有如下数种:
1、直序小檗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幼枝常带红色,老枝灰黄色,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
叶近圆形、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6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圆形,边缘亦有刺状细密锯齿,质厚,下面无白粉。
总状花序直立,细瘦,连总梗长6~7厘米。
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省区。
2、刺黑珠Berberis sargentiana Schneid.幼枝浅红色,老枝深红色。
刺坚硬,有槽。
叶矩圆状椭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边缘有刺状齿,革质。
花簇生。
浆果矩圆形或矩椭圆形,黑色、无白粉。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省。
本品茎含小檗碱。
3、长叶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枝灰黄色,略有棱角;刺不分叉,有槽,长1~2.5厘米。
叶矩圆状菱形,长3.5~10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微钝,基部渐窄成叶柄,全缘或有时略成波状,下面有白粉。
花序总状。
浆果无宿存花柱。
分布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
其根含小檗碱约1.52%,茎、枝约含0.98%。
4、石妹刺Berberis pruinosa Franch.枝刺粗壮,长达4厘米,叶椭圆形或矩圆形,长3~5厘米,宽1~2厘米,叶缘有刺状齿,下面灰白色。
浆果灰蓝黑色,有白粉。
分布于云南省。
5、毛叶小檗Berberis brachypoda Maxim.小枝黄灰色,有柔毛,刺常3叉。
叶簇生,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8厘米,端尖,缘有密刺齿,两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
穗形总状花序直立,与叶等长。
浆果血红色,稍有粉。
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
其他,尚有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及其变种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 var. eprunosa Schneid.;鸡脚刺Berberis chengii Chen;昆明鸡脚黄连Berberis kunmingensis C. Y. Wu;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尖叶小檗Berberis subacuminata Schneid.;刺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锥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歪头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m.;甘肃小檗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等亦供药用,功效相似,品质的好坏,视小檗碱含量多少而定。
一般以根黄色而味苦者为佳。
子檗,山石榴,刺黄柏,三颗针。
《唐本草》
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细叶小檗或日本小檗的根及茎枝。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①大叶小檗,又名:黄芦木,东北小檗、狗奶子、刀口药。
落叶灌木,高2~3.5米。
幼枝灰黄色,具浅棱槽,老枝灰色,刺3分叉,紫红色,长1~2.5厘米。
叶丛生,纸质,矩圆形、卵形残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密生不规则的刺状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有时被白粉。
总状花序下垂,长4~10匣米,有花10~25朵;花淡黄色;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三角形;花萼6,2轮,花瓣状;花瓣6,长卵形,长4.5~5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有1对长圆形腺体;雄蕊6,花药瓣裂;子房上位,卵圆形,柱头头状扁平。
浆果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色,先端无宿存花柱。
生山地林缘、溪边威灌丛中。
分布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福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讧等地。
②细叶小檗,又名:针雀、酸狗奶子。
落叶灌木,高1~2米。
枝有槽及疣状突起;刺3分叉,长4~9毫米,或不分叉或无刺。
叶狭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5~lO毫米,先端急尖、渐尖,基部渐狭,全缘或下部叶边有齿。
总状花序有时近伞形,花黄色;小苞片2,披针形;花瓣倒卵形,长约2.5毫米。
浆果矩圆形,红色。
生于山坡路旁或溪边。
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③日本小檗
落叶灌木,高至2.5米。
小枝有棱线,带黄色或紫红色,第二年紫褐色;有刺,单一,很少3分叉,长5~18毫米。
叶丛生,倒卵形至匙状矩圆形,长0.5~3厘米,宽O.2~1.6厘米,先端钝圆或具短尖头,基部狭窄,全缘,上面亮绿色,下面微有白霜。
花多成小总状花序,有花2~5朵,黄白色;花梗长6~10毫米,或无梗;小苞片3,卵形;萼片6,长椭圆形;花瓣6,2轮,较萼片稍小,长椭圆形,长2毫米许;雄蕊6;雌蕊子房1室。
浆果长椭圆形,长7~10毫米,熟时红色,有宿存花柱。
花期4月。
分布于陕西、安徽、河北、湖南、湖北等地。
同属植物金花小檗、刺叶小檗、刺黄柏、尖叶小檗,欧小檗等功效相似,亦作小檗使用。
《唐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热痹,瘰疬,肺炎,结膜炎,痈肿疮疖,血崩。
①陶弘景:"主口疮。
"
②《唐本草》:"主口疮疳蠚,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
"
③《纲目》:"治血崩。
"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
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
"
内服:煎汤,1~3钱;或炖肉服。
外用:煎水滴眼;或研末撒;亦可煎水热敷。
①治湿热痹痛: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皮肉适量,水炖服。
②治瘰疬: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或调酒服。
⑧治燥热唇舌破烂:小檗干树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
④治疮疖肿痛:三颗针,水煎服,并作局部湿敷。
⑤治乳痈: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瘦肉适量,水酒煎服。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细叶小檗全草煎制成膏后压片,每片重0.23克,相当于生药10克。
每次5片,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三疗程。
每疗程间隔5~7天。
共治288例,近期控制28例,显效89例。
实践证明,对镇咳、止喘、祛痰、消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尤以消炎作用较好。
服药后80%病人反映食量增加,精神及睡眠好,无副作用。
②治疗小儿肺炎
从细叶小檗提取黄连素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注射,每日1~3毫克/公斤体重,有明显的抗菌、抗感染及退热作用。
治疗119例,痊愈21例,显效37例,好转49例,有效率为89%。
用药后一般均在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食欲增进。
但有少数病人在静注过程中有心慌、出汗、面白及呕吐等反应,停止注射,休息10分钟,症状即可消失。
③治疗痢疾、肠炎
用细叶小檗根提取的小檗碱制成胶囊,每粒含0.2克。
每次1粒,日服3次,首次倍量,小儿减半。
试治10例,一般在服药后第2天症状消失,第3天大便化验恢复正常。
④试用于消除流脑的带菌状态
取细叶小檗根2两,用水浸泡一昼夜,加水500毫升,熬成200毫升,使用前调整pH在7.0左右,用于滴鼻,每日2次,每次每鼻孔2~3滴,连滴3天。
滴药前。
清除鼻涕,头往后仰,药液滴入后以咽间有感觉为准。
观察61人,投药前带菌数19人,投药后带菌敷降至3人。
但观察病例较少,共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子檗、山石榴、三颗针、大山黄刺。
1.出自《唐本草》:子檗,子似女贞,皮白不黄,亦名小檗,所在皆有,今云皮黄,恐谬矣。
今俗用子檗,皆多刺小树,名刺檗,非小檗也。
其树枝叶与石榴无别,但花异,子细黑圆如牛李子耳。
生山石间,所在皆有,襄阳岘山东者为良。
陶于檗木附见二种,其一见是陶云皮黄,其树乃皮白,今太常所贮,乃叶多刺者,名曰刺檗,非小檗也。
2.《本草拾遗》:凡是檗木皆皮黄,今既不黄,而自然非檗。
小檗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silvataroucan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上的山坡林下阴湿地或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和云南。
1.华西小檗,落灌木,高达2-3m。
木材及内皮呈黄色;小枝有棱,紫褐色,有疣状突起;刺3分叉,但着花小枝上下的刺通常不分叉,长约6mm,有时刺小或无。
叶丛生;叶柄长1-2.5cm;叶片长椭圆菜至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5-5.5cm,宽0.7-3.5cm,先端渐尖或圆钝有短尖头,基部狭楔形,全缘或疏生针芒状细刺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有白粉。
总状花序疏松或为近伞形花序,长3-7cm,有花8-12朵;无总花梗或很短;花黄色,小苞片2,卵形;萼片6,花瓣状,排列为2轮;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短;雄蕊6。
浆果卵形或球形,熟时深红色。
日本小檗根茎的木质部含小檗碱、氧化爵床碱、药根碱、木兰花碱、小檗胺碱、氧化小檗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
根皮和茎也含小檗碱。
参见黄连条。
大叶小檗叶酊剂在动物身上,能引起子宫肌收缩,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缩,降低血压。
根制剂作用相似。
欧小檗作用与大叶小檗相似,并能降低胆囊张力,减少收缩次数,可用于胆囊疾患,减轻疼痛及炎症现象,改善胆汁流量。
氧化爵床碱10mg注入麻醉犬股动脉,可引起注药侧下肢的血管扩张,全身血压也有显着下降。
此碱具有利胆作用,强度较小檗碱为弱,但较持久。
40微克/ml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氧摄取。
在体外无抗结核菌作用。
在麻醉、二侧迷走切断及人工呼吸的狗身上,氧化爵床碱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上升及肾血管收缩有阻断作用。
肺;肝;脾经
苦;性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外用:适量,煎水滴眼;或洗患处。
1.陶弘景:主口疮。
2.《唐本草》:主口疮,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
3.《纲目》:治血崩。
4.《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
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结膜炎,黄水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