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全国中草药汇编》:乌蔹莓

拼音注音
Wū Liǎn Méi
别名

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

来源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Gagnep.,的全草
夏、秋采集,切段,晒干或鲜用。

性味

苦、酸,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活血散瘀,利尿,止血。
用于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汁涂患处。

备注

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疖疮肿及皮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蒲公英、鸭拓草等同用。
对热疖疮痈初起及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也可用本品焙干研细,用麻油或凡士林适量,调匀,外敷患处。
治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马兰根或连钱草、萹蓄草等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乌蔹莓

拼音注音
Wū Liǎn Méi
别名

拔、茏葛,龙尾、虎葛,五叶莓,笼草、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草,赤葛、赤泼藤,五龙草,母猪藤,五叶茑,血五甲,过山龙,绞股兰),猪婆藤、五爪藤、鸡丝藤,五爪金龙,小母猪藤,地老鼠、铁散仙、酸甲藤、五甲藤、铁称陀,五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全草
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
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
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
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
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
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
种子2~4粒。
花期6月。
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全草含阿拉伯聚糖、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
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
果皮中含乌蔹甙。

归经

《闽东本草》:"入心、肝、胃三经。
"

性味

苦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苦,寒,无毒。
"

②《履巉岩本草》:"甘,寒,无毒。
"

③《贵阳民间药草》:"苦辛,平,无毒。
"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
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①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

②《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

③《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

④《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

⑤《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
补益虚损。
"

⑥《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
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

⑦《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

⑨《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

⑩《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
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用大蒜代姜亦可。

②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

③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

④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

⑤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一次。
或晒研末,每药末一两,同生猪脂三两,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

⑥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
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

⑦治九子滥痒: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
炖肉服。

⑧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三至四钱,煎服。
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钱,同煎服。

⑨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一两,泡酒服。

⑩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⑾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

⑿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二两,米酒冲服。
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

⒀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

⒁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

⒂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

⒃小便尿血。
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⒄项下热肿。
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⒅乳痈、恶疮初起。
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
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
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⒆跌打损伤。
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化脓性感染

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
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
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
对绿脓杆菌感染创面。
经敷药1~2次,可见分泌物培养转阴。
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
使用中未见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此外,也可配成1:1或1:2的鲜草煎剂内服。

②用于接骨及消肿

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
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
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
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断面整齐,患部肿痛,经整复后敷上五将草药膏,固定,3天换药1次,1星期去夹板,半月即愈。

备注

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猪藤",亦同等入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乌蔹莓

拼音注音
Wū Liǎn Méi
别名

拔、茏葛、龙尾、虎葛、五叶莓、笼草、乌蔹草、五叶藤、五爪龙、五爪龙草、赤葛、赤泼藤、五龙草、五爪龙藤、母猪藤、五叶茑、血五甲、过山龙、猪婆藤、五爪藤、鸡丝藤、五爪金龙、小母猪藤、地老鼠、铁散仙、酸甲藤、五甲藤、钦称陀、五将草、过江龙、地五加、野葡萄藤、老鸦眼睛藤、老鸦藤、黄眼藤、止血藤、五爪绒。

英文名
Japanese Cayratia Herb, Herb of Japanese Cayratia
出处

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
四月、五月采,阴干。

2.《蜀本草》:《图经》云:乌蔹莓蔓生,茎端五叶,花青白色,俗呼为五叶莓,叶有五梗,子黑,一名乌蔹草。

3.《纲目》:乌蔹莓,塍堑间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须,凡五叶,叶长而光,有疏齿,面青背淡;七、八月结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栗,黄色,四出;结实大如龙葵子,生青熟紫,内有细子;其根白色,大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yratia japonica Gagnep.[Viti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割取藤茎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它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本种在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通称绞股蓝,不可与葫芦科植物绞股蓝混淆。

原形态

乌蔹毒 多年生草质藤本。
茎带紫红色,有纵棱;卷须二歧分叉,与叶对生。
鸟趾状复叶互生;小叶5,膜质,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狭卵形,长2.5-8cm,宽2-3.5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有小尖头,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脉上有短柔毛或近无毛,中间小叶较大而具较长的小叶柄,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可达4cm以上;托叶三角状,早落。
聚伞花序呈伞房状,通常腋生或假腋生,具长梗,有或无毛;花小,黄绿色;花萼不明显;花瓣4,先端无小角或有极轻微小角;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盘肉质,浅杯状;子房陷于4裂的花盘内。
浆果卵圆形,径6-8mm,成熟时黑色。
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
生长适温为25-30℃,喜半荫环境。
对土壤要求不严,庭院、篱旁、林缘等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
打插繁殖:于春季选取粗壮茎蔓,截成长12-15cm的小段作插稳,按行株距15cm×cm斜插入苗床, 20d左右,生根长叶时,按行株距40cm×40cm移栽。
种子繁殖:于春季播种育苗。
条播,行距15cm,将种子均匀括人沟内,覆土2-3cm,浇水保湿。
当苗高20-25cm时移栽。
此外,还可用压条和分株繁殖。

田间管理 当苗高30cm左右时可搭架缚蔓,以利藤蔓攀援。
在6、7月,追肥1-2次。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扭曲,有纵棱,多分枝,带紫红色;卷须二歧分叉,与叶对生。
叶皱缩;展平后为鸟足状复叶,小叶5,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疏锯齿,两面中脉有毛茸或近无毛,中间小叶较大,有长柄,侧生小叶较小;叶柄长可达4cm以上。
浆果卵圆形,成熟时黑色。
气微,味苦、涩。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不规则椭圆形。
表皮细胞外被乳状突起的角质层,有的细胞含红棕色色素。
皮层狭窄,外侧棱脊处有厚角组织,内侧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粘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有的薄壁细胞含红棕列成环。
髓部亦有粘液细胞,含有草酸钙针晶束。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有红棕色色素。

叶横切面:表皮外方被角质层,下表皮具非腺毛。
叶肉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
中脉 有4个外韧型线管束。
上、下表皮凸起处具厚角组织。

毒性

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51.12g/kg及102.8g/kg。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0.005%,内有:樟脑,香桧烯,烯,β-波旁烯,别香橙烯,β-榄烯,γ-和δ-荜澄茄烯,δ-荜澄茄醇,檀香萜醇,4,8-二甲基喹啉,棕榈酸甲酯,a-水芹烯,乙酸龙脑酯,辣薄荷酮,a-松油醇,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二十烷炔,十甲基环己硅氧烷等30种成分。
还含芹菜素,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羽扇豆醇,β-谷甾醇,棕榈酸以及阿拉伯聚糖,粘液质,硝酸钾,氨基酸等。
根中预试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粘液质等。
果皮中含乌蔹色甙即是飞燕草素-3-对香豆酰槐糖甙-5-单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1.抗菌:乌蔹莓注射液1%、10%浓度,用平皿法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地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水煎剂31mg/ml,试管内能抑制钩端螺旋体的生长。

2.抗病毒:乌蔹莓注射液1:10、1:100稀释与病毒混合注入鸡胚尿囊腔内,对流行性感冒病毒A3/沪防-77-56-E2及京科68-1株有明显抑制作用;1:100稀释,在人胚肾组织培养中,对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炎:乌蔹莓水煎醇沉液28g/kg及醇提液25g/kg灌胃,连续7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有抑制作用,两种制剂各以25g/kg灌胃,连续14天,对大鼠塑料环肉芽肿有抑制作用。

4.对免疫功能影响: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各以25g/kg灌胃,连续14天,均使大鼠胸腺减重;0.5g/只灌胃,连续7天,均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

5.促血栓形成: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各以25g/kg灌胃,连续14天,明显促进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

归经

心;肝;胃经

性味

苦;酸;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热毒痈肿;疔疮;丹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风湿痹痛;黄疸;泻痢;白浊;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浸酒或捣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2.《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3.《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4.《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5.《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
补益虚损。

6.《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
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7.《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8.《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9.《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10.《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61618 Second , 27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