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莓

拼音注音
Shé Méi
别名

蛇泡草、蛇盘草、蛇果草、龙吐珠、宝珠草、三匹风、三叶莓、地杨梅、三爪风、三爪龙、三脚虎、红顶果

来源

蔷薇科蛇莓属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Focke,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鲜用或洗净晒干。

性味

甘、酸,寒。
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经过多;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伤,眼结膜炎,疔疮肿毒,带状疱疹,湿疹。
亦可试治癌症。
并可用于杀灭孑孓、蝇蛆。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备注

用于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可配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夏枯草等药同用;用于癌肿,可配合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药同用;用于水火烫伤,可配虎杖根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蛇莓

拼音注音
Shé Méi
别名

鸡冠果、野杨梅,蛇藨、地莓,蚕莓,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疔疮药、蛇蛋果、地锦,三匹风,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一点红,老蛇泡,蛇蓉草、三脚虎、蛇波藤,蛇八瓣,龙衔珠,小草莓、地杨梅,蛇不见,金蝉草,三叶藨,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蛇莓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道旁及杂草间。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多少被毛。
根茎粗壮。
有多数长而纤细的匍匐枝。
掌状复叶具长柄,疏离;托叶叶状,与叶柄分离;小叶通常3枚,罕有5枚,膜质,无柄或具短柄,倒卵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两侧小叶较小而基部偏斜,边缘有钝齿或锯齿,基部楔尖而全缘,上面近秃净,下面被疏长毛。
花单生于叶腋,直径12~15毫米;花柄通常长于叶柄,柔弱,被疏长毛;萼片卵形或披针形,与小苞片同被疏长毛;小苞片阔,通常长于萼片,三角状倒卵圆形,3~5裂,很少全缘;花瓣黄色,倒卵形。
花托球形或长椭圆形,鲜红色,覆以无数红色的小瘦果,并为宿萼所围绕。
花期4月。
果熟期5月。

本植物的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种子油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非皂化物质有烃、醇和甾醇,甾醇中的主要成分是β-谷甾醇。

性味

甘苦,寒,有毒。

①《别录》:"大寒。
"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酸,冷,有毒。
"

③《分类草药性》:"味苦,性凉。
"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

①《别录》:"主胸腹大热不止。
"

②陶弘景:"疗伤寒太热。
"

③《食疗本草》:"主胸胃热气;主孩子口噤,以汁灌口中。
"

④《日华子本草》:"通月经,熁疮肿,敷蛇虫咬。
"

⑤《纲目》:"敷汤火伤。
"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肿止痛,去瘀生新,浸酒壮筋骨。
"

⑦《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捣敷红线疔。
"

⑧《四川中药志》:"凉血,通经。
治惊痫寒热,疗咽喉肿痛。
"

⑨《闽东本草》:"化痰止咳,祛风,活血。
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风火牙痛,口舌生疮。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天行热盛,口中生疮:蛇莓自然汁,捣绞一斗,煎取五升,稍稍饮之。

②治伤暑,感冒:干蛇莓五至八钱,酌加水煎,日服二次。

③治吐血咯血:鲜蛇莓草二、三两,捣烂绞汁一杯,冰糖少许炖服。

④治咽喉肿痛:鲜蛇莓草炖汤内服及漱口。

⑤治小儿口疮:蛇泡草、枯矾末,混合,先用盐水加枯矾洗患处,再撒上药粉。

⑥治疟疾,黄疸:鲜蛇莓叶捣烂,用蚕豆大一团敷桡骨动脉处,布条包扎。

⑦治痢疾:鲜蛇莓全草一两,水煎服。

⑧治蛇头疔,乳痈,背疮,疔疮:鲜蛇莓草,捣烂,加蜜敷患处。
初起未化脓者,加蒲公英一两,共杵烂,绞汁一杯,调黄酒二两炖撮,渣敷患处。

⑨治蛇窜丹:蛇泡草适量,雄黄五分,大蒜一个。
共捣烂,布包,外搽。

⑩治脓疱疮:蛇泡草炖肉吃,并捣烂外敷。

⑾治跌打损伤:鲜蛇莓捣烂,甜酒少许,共炒热外敷。

⑿治蛇咬伤,毒虫咬伤:鲜蛇莓草,捣烂敷患处。

⒀治小面积烧伤:鲜蛇莓捣烂外敷。
如创面有脓,加鲜犁头草;无脓,加冰片少许。

⒁治癌肿、疔疮:蛇莓三钱至一两,煎服。

⒂治瘰疬:鲜蛇莓草一至二两,洗净,煎服。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白喉

取三皮风鲜草,捣成泥状,加2倍量的冷开水浸泡4~6小时;过滤即成50%浸剂。
服时加糖调味,日服4次。
3岁以下首次量50毫升,以后每次20~30毫升;3~5岁首次80毫升,以后每次40~50毫升;6~10岁首次100毫升,以后每次60毫升;10岁以上首次150毫升,以后每次100毫升。
经治471例,治愈率85%。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

以蛇莓制丸,每服3钱,或制成糖浆,每次20~40毫升,日服3次,5~7天为一疗程。
对高热、脱水、腹痛等配合常规处理。
观察50例,治愈46例,好转1例,无效3例。
治愈病例多数在1~2天内退热;2~3天内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在3~5天内转为正常,培养转阴。
用药最短2天,最长11天。
治程中少数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余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③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取鲜蛇莓2~4两、鲜白骨树根5钱,水煎二次分服。
每天1~2剂。
加减法:阑尾脓肿病例加皂角刺3钱,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加用行气活血之药,并稍加大蛇莓用量;如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则配合通里攻下药,如铁扁担鲜根5钱,磨水成浆顿服,或甘遂末每次3分冲服。
卧床休息。
合并局限性腹膜炎,特别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病人,须采取斜坡卧位。
其他酌情给予流质、半流质或短暂禁食。
禁食者须注意水及电解质子衡,纠正酸中毒。
共治疗50例,其中阑尾脓肿1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21例,弥漫性腹膜炎18例。
结果治愈38例,近愈8例,无效4例。
住院日数最短4天,最长43天,平均17天。
治程中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恢复正常,腹痛及压痛消失所需最短时间分别为1、2、3、5天,平均为5、8、5、11天。
蛇莓、乌桕均有毒,但蛇莓1天量用至4~6两,白骨树根每天3~5钱,均未见毒性反应。
部分病人服药后可有轻度阵发性腹痛,这是白骨树根导泻作用使肠蠕动增强所致,大便后阵痛即消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蛇莓

拼音注音
Shé Méi
别名

鸡冠果、野杨梅、蛇藨、地莓、蚕莓、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疗疮药、蛇蛋果、地锦、三匹风、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一点红、老蛇泡、蛇蓉草、三脚虎、蛇皮藤、 蛇八瓣、龙衔珠、小草莓、地杨梅、蛇不见、金蝉草、三叶藨、老蛇刺占、老蛇蔂、龙球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蛇含草、蛇盘草、哈哈果、麻蛇果、九龙草、三匹草、蛇婆、蛇龟草、落地杨梅、红顶果、血疔草

英文名
Indian Mockstrawberrg Herb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蜀本草》:《图经》云,生下湿处。
茎端三叶,花黄子赤,若覆盆子, 根似败酱,二月、八月采根,四月、五月收子。
所在有之。

2.《本草衍义》:蛇莓,今田野道傍,处处有之。
附地生,叶如覆盆子,但光洁而小,微 有皱纹。
花黄,比蒺藜花差大。
春末夏初结红子如荔枝色。

3.《纲目》:蛇莓,就地引细蔓,节节生根,每枝三叶,叶有齿刻,四、五月开小黄花 ,五出,结果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uchesnea indica Focke[Fragaria indica Andr.]

采收和储藏:6-11月采收全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河岸、草地、潮湿的地方。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

原形态

蛇莓 多年生草本。
根茎短,粗壮。
匍匐茎多数,长30-100cm,有柔毛,在节处生不定根。
基生叶数个,茎生叶互生,均为三出复叶;叶柄长1-5cm,有柔毛;托叶窄卵形到宽披针形,长5-8mm;小叶片具小叶柄,倒卵形至棱状长圆形,长2-3cm,宽1-3cm,先端钝,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有柔毛或上面无毛。
花单生于叶腋;直径1.5-2.5cm;花梗长3-6cm,有柔毛;萼片5,卵形,长4-6mm,先端锐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副萼片5,倒卵形,长5-8mm,比萼片长,先端常具3-5锯齿;花瓣5,倒卵形,长为5-10mm,黄色,先端圆钝;雄蕊20-30;心皮多数,离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绵质,鲜红色,有光泽,直径10-20mm,外面有长柔毛。
瘦果卵形,长约1.5mm,光滑或具不明显突起,鲜时有光泽。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性耐寒,喜生于阴湿环境,常生于沟边潮湿草地。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湿润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分株繁殖。
播种在秋季进行,可播于露地苗床,亦可于室内盆播。
其匍匐茎节处着土后可萌生新根形成新植株,将幼小新植株另行栽植即为分株,按30cm×30cm的行株距种植即可。

田间管理 栽前应施足基肥,生长期每月追肥1次,旱季注意浇水。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多缠绕成团,被白色毛茸,具匍匐茎,叶互生。
三出复叶,基生叶的叶柄长6-10cm,小叶多皱缩,完整者倒卵形,长1.5-4cm,宽1-3cm,基部偏斜,边缘有钝齿,表面黄绿色,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疏毛。
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
聚合果棕红色,瘦果小,花萼宿存。
气微,味微涩。

显微鉴定: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下表皮细胞略波状弯曲,垂周壁念珠状增厚。
下表皮非腺毛及腺毛较上表皮为多,非腺毛单细胞,长166-900μm,基部直径18-38μm,壁厚6-12μm,表面有螺状纹理;腺毛头部2细胞,直径25-32μm;柄部2-3细胞。
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卫细胞4-5个。
叶肉细胞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甲氧基去氢胆甾醇,低聚缩合鞣质,并没食子鞣质,总蛋白,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没食子酸,已糖,戊糖,糖醛酸,蛋白质,蛋白质鞣质多糖,酚性物质,又含熊果酸,委陵菜酸,野蔷薇葡萄糖酯,刺梨甙F,6-甲氧基柚皮素,杜鹃素,β-谷甾醇,硬脂酸,白桦甙,蛇莓并没食子甙A、B,山柰酚-3-O-芸香糖甙及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蛇莓水提取物5mg/ml,10mg/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系,使其分裂指数明显抑制;10mg/ml和15mg/ml可使Eca-109细胞密度降低,结构模糊,作用48h后,细胞集落形成明显抑制,15mg/ml可使细胞完全丧失再繁殖能力;10mg/ml、15mg/ml对Eca-109细胞DNA合成有轻度抑制作用,说明蛇莓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和DNA合成两条途径。
其多糖部分对移植S/180肉瘤小鼠,在100mg/kg,200mg/kg时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2.增强免疫功能 蛇莓流浸膏显着升高小鼠腹腔巨噬机能,表现为胞体显着增大,每个胞体吞噬的鸡红细胞达7-8个之多,但各级消化状态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

3.抗菌作用 蛇莓中分离的F-Ⅰ、F-Ⅱ、F-Ⅲ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痢疾杆菌的生长呈抑制阳性,对绿脓杆菌呈弱阳性,对沙门副伤寒菌呈阴性。
其F-V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呈强阳性抑制生长,其抗菌活性存在于水溶性部分和不能溶于水但能溶于丙酮的部分。
此外,其对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其流浸膏对麻醉狗或兔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并与剂量相关。
对心脏收缩和心率有抑制作用,并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5.对平滑肌的作用 其流浸膏对离体肠仅使收缩振幅增大,张力无明显变化,且有随剂量增大抑制张力的作用;对家兔豚鼠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呈兴奋作用,0.2ml/50ml的作用强度与1u垂体后叶素近似,妥拉苏林不能对抗其此种作用,在体试验表明其流浸膏2ml/kg与垂体后叶素1u/kg作用强度相似。
对豚鼠离体气管无明显影响。

6.其他作用 蛇莓乙醚提取部分有雄激素样和组胺样效果。
对红细胞膜无保护作用。

7.毒性 其注射剂给小鼠腹腔注射达450g/kg,未见死亡;静脉注射无异常或死亡。
其流浸膏给小鼠灌服50g/kg14d,未见异常和中毒。

归经

肺;肝;大肠经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肖肿;凉血止血;。
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 咽喉肿痛;痢疾; 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感冒;黄疸;目赤;口疮;痄腮;疖肿;崩漏;月经不调;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天行热盛,口中生疮: 蛇莓自然汁,捣绞一斗,煎取五升,稍稍饮之。
②治伤暑,感胃: 干蛇莓五至八钱,酌加水煎,日服二次。
③治吐血咯血; 鲜蛇莓草二、三两,捣烂绞汁一杯,冰糖少许炖服。
④治咽喉肿痛: 鲜蛇莓草炖汤内服及漱口。
⑤治小儿口疮: 蛇泡草、枯矾末,混合,先用盐水加枯矾洗患处,再撒上药粉。
⑥治疟疾,黄疸, 鲜蛇莓叶捣烂,用蚕豆大一团敷桡骨动脉处,布条包扎。
⑦治痢疾: 鲜蛇莓全草一两,水煎服。
⑧治蛇头疔,乳痈,背疮,疔疮: 鲜蛇莓草,捣烂,加蜜敷患处。
初起未化脓者,加蒲公 英一两,共杵烂,绞汁一杯,调黄酒二两炖服,渣敷患处。
⑨治蛇窜丹: 蛇泡草适量,雄黄五分,大蒜一个。
共捣烂,布包,外搽。
⑩治脓疱疮: 蛇泡草炖肉吃, 并捣烂外敷。
11.治跌打损伤: 鲜蛇莓捣烂,甜酒少许,共炒热外敷。
12.治蛇咬伤,毒虫咬伤: 鲜蛇莓草,捣烂敷患处。
13.治小面积烧伤: 鲜蛇莓捣烂外敷。
如创面有脓,加鲜犁头草;无脓,加冰片少许。
14.治癌肿、疔疮: 蛇莓三钱至一两,煎服。
15.治瘰疬: 鲜蛇莓草一至二两,洗净,煎服。

临床应用

1.治疗白喉: 取三皮风鲜草,捣成泥状,加2倍量的冷开水浸泡4-6小时,过滤即成50%浸剂。
服时加糖调味,日服4次。
3岁以下首次量50ml,以后每次20-30ml; 3-5岁首次80ml,以后每次40-50ml;6-10岁首次100ml,以后每次60ml;10岁以 上首次150ml,以后每次100ml。
经治471例;治愈率85%。

2.治疗细菌性痢疾: 以蛇莓制丸,每服3钱,或制成糖浆,每次20-40ml,日 服3次,5-7天为一疗程。
对高热、脱水、腹痛等配合常规处理。
观察50例,治愈46例,好转1例,无效3例。
治愈病例多数征1-2天内退热;2-3天内症状及 体征消失;大便在3-5天内转为正常,培养转阴。
用药最短2天,最长 11天。
治程中少数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余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取鲜蛇莓2-4两、鲜白骨树根5钱,水煎二次分服。
每天1-2剂。
加减法:阑尾脓肿病例加 皂角刺3钱,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加用行气活血之药,并稍加大蛇莓用 量;如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则配合通里攻下药, 如铁扁担鲜根5钱,磨水成浆顿服,或甘遂末每次3分 冲服。
卧床休息。
合并局限性腹膜炎,特别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病人,须采取斜坡卧位。
其他酌情给予流质、半流质或短暂禁食。
禁食者须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共治疗50 例,其中阑尾脓肿 1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21例,弥漫性腹膜炎18例。
结果治愈38例,近愈8例,无效4例。
住院因数最短4天,最长43天,平均17天。
治程中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恢复正常,腹痛及压痛消失所需最短时间分别 为1、2、3、5天,平均为5、8、5、11天。
蛇莓、乌桕均有毒,但蛇莓1天量用至4-6两,白骨树根每天3-5钱,均未见毒性反应。
部分病人服药质可有轻度阵发性腹痛,这是白骨树根导泻作用使肠蠕动增强所致,大便后阵痛即失。

摘录
《中华本草》
Processed in 0.071056 Second , 27 querys.